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沉积与其顶部风化壳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海域在印支晚拉丁末期隆升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为陆表海断续淹没的蒸发台地,台地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台内发育的次级隆凹是蒸发台地上潟湖、咸化盐湖的基底。雷三-雷四段沉积时期,咸化湖盆低凹处随东高西低格局的演化迁移到川中-川西的南充、成都一带;拉丁期末的"印支早期运动"使四川海域整体隆升,在雷口坡组顶部形成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形成于雷四段的上部,风化壳主要经历了暴露溶蚀和深埋溶蚀两大阶段的成岩作用,在风化壳内形成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的缝洞型储层。缝洞型储层发育与否是雷口坡组顶部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川科1井已在川西坳陷孝泉构造雷口坡组顶部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对风化壳成因及控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指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的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雷口坡组储层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岩石薄片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了雷口坡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序列,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主要经历了三期白云石化作用、两期溶蚀作用、四期破裂作用,并伴随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硅化作用及石英充填作用。通过分析认为,不同类型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影响有一定差异,储层形成机制为多期多类型白云石化作用、多期溶蚀作用、多期破裂作用,多期多类型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储层发育的基础,多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多期破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综合研究还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雷口坡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步伐。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集岩主要以藻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细粉晶云岩为主,粒间孔、晶间孔和生物格架孔是主要的孔隙空间,储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②沉积相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着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的发育,其中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的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是孔隙规模保持和次生孔隙形成的主控因素,而中三叠世末期的表生岩溶作用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埋藏期有机酸的溶蚀作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含气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亮点技术、AVO技术等特点,探讨了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岩溶—裂缝型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实例表明:基于亮点技术、AVO技术等的综合预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刻画雷口坡组岩溶—裂缝型储层的展布特征,亮点技术、AVO技术等是对岩溶—裂缝型储层敏感的方法技术,综合利用这两种技术对雷口坡组顶部进行储层预测,对于寻找该部位的高产工业气流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罗啸泉 《天然气技术》2012,6(5):15-18,24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集岩为浅褐色块状厚层粉晶—细晶藻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雷三段储层发育,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076mD,储集性好.雷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0%,平均渗透率为0.030mD,储集性较好.主要的孔隙类型有生物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等,孔喉配置为中、小孔隙配细喉道.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在江油一灌县断裂以东的川西坳陷,是雷口坡组有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战略准备领域,近些年川西发现彭州气田,川西南兴探1等井获气,川中充探1等井发现致密泥灰岩非常规天然气,展示了雷口坡组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井震结合,对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形成3点认识:(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存在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两个勘探领域;(2)印支期古隆起控制“双滩带”(川西龙门山障壁丘滩带和川中潟湖边缘滩带)发育和迁移,“双滩带”发育规模储层,邻近烃源中心,是常规气藏有利勘探区带;(3)川中雷三段大面积发育的潟湖相泥灰岩致密气源储一体,顶底板均为膏盐岩层封堵,构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系统,推测川中雷三段存在连续分布的致密气藏,是值得探索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雷三3亚段储集岩类以(含膏)泥粉晶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晶间、粒间、粒内溶孔是其主要孔隙空间,海平面下降时期发生的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②该套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海平面旋回和沉积相带控制,盆地西部、西北部台缘带储层最发育,中部台内浅滩及潮坪带储层较发育,中部台内洼地带储层不发育;③该套储层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并且在川中磨溪等地区油气显示较好,有可能成为雷口坡组新的产气层段。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明确储层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基于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野外露头等资料,通过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深化认识和储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属于局限台地沉积环境,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有利沉积相带发育在海侵体系域,主要位于雷一~1亚段、雷三~3亚段和雷四~3亚段;(2)雷口坡组一洼两隆的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滩体分布,其中盆地西侧龙门山前带滩体为复合叠置发育,东侧膏盐湖边缘滩体为迁移叠置发育;(3)雷口坡组发育沉积型和岩溶改造型两类储层,其中沉积型储层以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及盆内古地貌高处,而岩溶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于有利相带与岩溶残丘叠合处。综合考虑烃源岩、储层类型和圈闭条件等,指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下一步勘探方向:剑阁—江油—名山一带是雷三段、雷四段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资阳—南充地区和泸州古隆起西缘是雷一段滩相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是岩溶改造型储层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分频数据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及分频成像、相位、相干、曲率等多属性的裂缝综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①储层呈NE向条带状展布,Xins1井储层最厚,Xiaos1井最薄,含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工区西部;②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段发育"网状"层间断层,向上延伸至小塘子组,向下可延伸至雷四中亚段,裂缝带对油气输导及改善岩溶发育带储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可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于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的研究多集中于沉积相、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源对比等方面,井位部署也持续围绕着断裂展开,限于地震资料品质等原因对该套储层的定性分析及定量预测研究程度偏低。为此,基于前人的上述传统研究成果,利用川南荷包场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高产气井岩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模型正演、振幅属性分析及烃类检测等多种方法,开展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定性分析、定量预测与含烃检测,进而预测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1)荷包场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高产层段主要发育在距离茅口组顶部50 m以内的上部层段;(2)高产层段的茅口组顶部及下部同相轴表现出"弱波峰、弱宽波谷"的地震响应特征;(3)振幅指数属性定量预测和烃类检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区存在着3个优质储层发育带,并且与实钻井的吻合度达到了80%。结论认为,荷包场地区除沿着断裂发育储层有利区带外,远离断裂带也发育了3个岩溶储层有利区,3个有利区合计面积为79 km~2;上述认识对于远离断裂在构造斜坡及向斜区进行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储层特征及展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预测和评价四川盆地震旦系有利岩溶储层发育区,进而指导该盆地震旦系天然气勘探,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露头资料,对四川盆地30多口探井的录井、测井、岩心等地质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①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岩溶储层,岩溶储层以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溶洞及裂缝,形成裂缝孔隙或裂缝孔洞型储层,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非均质性强;②控制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岩溶作用,岩溶作用有3种类型,分别为沉积期岩溶、风化期岩溶和埋藏期岩溶,岩溶作用机理为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③沉积期岩溶在该区震旦系灯影组普遍发育,风化期岩溶对储层质量影响较大,主要发育于灯四段和灯二段;④纵向上,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灯四段和灯二段;⑤根据岩溶作用形成时的古地貌特征,预测了有利岩溶储层平面分布区为雅安—成都—资阳—自贡—南充一带。  相似文献   

13.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整体沉积环境以蒸发台地相为主,沉积了以大套膏岩和白云岩为主的蒸发岩。雷口坡组可细分为雷四、雷三、雷二和雷一段。雷四段地震响应表现为"弱波峰、较低频、较连续反射结构"的曲线特征。储层总体为Ⅲ类储层,以低渗为主,个别储层段表现为Ⅱ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洞、溶扩缝、构造缝,为一套岩溶储层。研究认为,雷口坡组雷四段储层发育与分布受沉积相和风化壳共同控制;研究区发育的台地蒸发相、泻湖相形成的云岩,在雷口坡组末期岀露地表遭遇剥蚀形成风化壳,并受大气淡水沿不整合面及裂缝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一套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层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和演化规律明显受流体来源、性质及同位素分馏效应影响;小型针孔型储集层测井曲线与大型洞缝型储集层具有明显区别.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古气候、岩性和岩相等因素控制,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岩性是黄龙组二段的白云岩,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层位是黄龙组二段的上部溶蚀段和下部溶蚀段,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位置是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中残丘及坡地等微地貌单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的始末两个阶段,本文选取震旦系灯影组和中三叠世雷口坡组这两个特殊时期进行比较研究,来窥探盆地内整个海相沉积的发展过程。通过选取典型的剖面和井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层序格架、沉积演化模式等方面做了整理和总结,认识到始末两个时期在层序格架上相似,都具有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在灯影组时期四川盆地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这一长期稳定的格局在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由于江南古陆隆起变为东高西低,物源供应方向也从沉积开始的由西向东变为由东向西搬运。灯影组造礁生物为单一的藻类,由于生物灭绝事件和气候条件,雷口坡组的造礁生物也几乎只发育单一的藻类。  相似文献   

17.
钻井、录并、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表明,川西地区雷顶岩溶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细晶白云岩、亮晶砂屑白云岩、藻屑砂屑白云岩等,孔隙类型以晶间溶孔、粒间溶孔、溶蚀扩大孔为主;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到碳酸盐岩白云岩化重结晶叠加早期暴露溶蚀和晚期深埋溶蚀作用的控制.岩溶储层地震相表现为复合相位,断续或连续分布,能量减弱,具有在高阻背景下的相对低阻特征.综合预测认为,川西雷顶不整合面岩溶缝洞型储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总体由东向西增厚,在川西探区文星-新场-马井-金马-鸭子河一带最厚,大于50 m,最大可达80 m。图11表1参9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特征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及流体性质与来源,应用于油气地质研究中可辅助判断烃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油气来源等。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明显的δCe负异常和δEu正异常。分析认为,低稀土元素总量、δCe负异常反映了雷四段沉积时为相对开放的弱氧化低能环境,有利于成烃生物的繁育和生长,可为雷四段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显著的δEu正异常表明了后期强还原环境下的流体活动,对有机质的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显著的δEu正异常以及与热液流体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川西雷四段经历过后期的热液蚀变与改造,而热液运移的通道也可为深层油气向上运移提供良好的输导条件。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储层主要储集岩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分为孔、缝,其中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其次为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喉道类型以管状和粒间裂隙为主,属细—微喉型。储层孔隙结构差,具有孔隙小、喉道窄、有效连通孔隙体积小和中—高排驱压力的特征,总体属于低—中孔、低—中渗,局部存在高孔高渗的常规储层,非均质性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储集砂体展布及有利储集区带的研究,为川西沙溪庙组的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图10表2参4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雷口坡组储层原生孔隙内胶结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借助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矿物包裹体等配套资料,研究了雷口坡组储层段亮晶颗粒白云岩和蓝绿藻粘连白云岩内胶结物的结构、特征和组合形式,分析了成岩环境与储集空间的关系,指出原生粒间孔和藻粘结“格架”孔内6种不同类型的亮晶胶结物是4期不同成岩环境的产物,其在产状、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和组合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对储集空间的影响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