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稠油水驱降粘开采新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SZ36—1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筛选了适合海上稠油油田水驱降粘开采的复合降粘体系。该体系具有用量少、成本低、降粘率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在注入水中加入复合降粘体系,能有效改善水驱效果,采收率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提高近12个百分点,降粘率在95%以上,可达到高效经济水驱降粘开采稠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渤海SZ36-1油田H区块水驱油藏条件、水质及基础菌群特征,为提高微生物驱油效果,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筛选了营养凝胶类型,并评价了其性能和配伍性。采用岩心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营养凝胶和微生物驱剂段塞组合和注入体积,结果表明,营养凝胶辅助微生物驱油效果最好,营养凝胶可以增大微生物驱剂在油藏中的滞留时间,同时产生营养成分缓释作用,激活油藏深部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3.
针对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特殊地理环境,通过界面张力实验、碱耗实验和乳化实验等,研究得出了适合渤海SZ36-1油田的复合驱配方.在综合考虑结垢等因素之后,确定最佳的复合驱配方为:Na2CO34 000 mg/L 石油磺酸盐500 mg/L 3 630S 1000 mg/L.该配方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且有配伍性好,碱耗小,抗Ca2 、Mg2 能力强,乳状液破乳容易等特点.物模实验表明,该复合驱配方能使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19.15%,在海上油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特殊地理环境,通过界面张力实验、碱耗实验和乳化实验等,研究得出了适合渤海SZ36—1油田的复合驱配方。在综合考虑结垢等因素之后,确定最佳的复合驱配方为:Na2 CO3 4000mg/L+石油磺酸盐500mg/L+3630S1000mg/L。该配方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且有配伍性好,碱耗小,抗Ca^2+、Mg^2+能力强,乳状液破乳容易等特点。物模实验表明,该复合驱配方能使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19.15%,在海上油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水驱剩余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中,目前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似转化方法,即通过运动速度(渗流真实速度)相等求取的物模实验排量,在岩心物性、流体性质相似,几何尺寸成比例的不同物理模型中驱替,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效果相似,该规律是文中相似方法的核心规律,它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室内物理模型实验对矿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去。此文重点考虑了重力、毛管力对运动速度相似转化方法的影响与修正,并设计了20余套数值模拟方案,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风 《岩性油气藏》2012,24(3):118-122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Waring Blender法,采用复配增效原理,确定了油田N2泡沫驱油体系FP-1最佳配方:500 mg/L稳泡剂WP-1 +0.3%起泡剂BZ-5.对该泡沫驱油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和耐油性,物理模拟试验表明,该体系能提高采收率21.1%.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广义水驱曲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驱特征曲线是注水开发油田动态预测的主要方法。通过众多研究者的工作, 目前已多达50 种以上的曲线形式。但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的不同, 应用领域不相一致, 致使这些方法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基于对描述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的方程的修正, 建立了能够用一个公式描述各种不同形态水驱曲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于元坝这种高含硫并于近期大幅度提产的气井来讲,温度效应引起的环空压力也是一类不容忽视的井筒安全威胁。首先结合元坝气井产水并且产气中含非烃成分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考虑非烃校正的气液两相流井筒温度、压力计算模型和温度效应引起环空压力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了油套环空正常起压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空压力控制措施。然后通过不同产气量和产水量情形的模拟计算,建立了油套环空起压类型判断图版,并将该图版进行了现场应用,实现了元坝3口重点井的起压类型判断。结果表明:降低环空流体热膨胀系数、提高环空流体等温压缩系数和油套管变形系数都是控制环空压力的有效方法;投产初期预留一定环空气腔高度有利于降低环空压力。  相似文献   

10.
渤海油田开采已超过20年,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大单井注采强度,会进一步加剧其非均质性。为解决储层非均质性问题,特选定渤海SZ36-1储层性质和流体为模拟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确定淀粉胶体系范围,再对不同浓度组成的调剖体系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以注入压力、含水率、采收率增幅等性能为评价对象,优化了调剖体系的配方为4%改性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硫酸钠。该调剖体系能较好降低储层非均质性,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2.1%,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渤海X油田自实施聚合物驱以来,含水上升较快,注聚井的吸水剖面反转现象严重,为改善开发效果,模拟地质油藏特征和开发情况,应用三层非均质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和合理段塞注入方式优选,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能够有效改善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反转现象,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优选的段塞注入方式为:0.1 PV(0.25%表面活性剂+2 000 mg/L聚合物)+0.3 PV(0.2%表面活性剂+1 500 mg/L聚合物),优选的聚表二元驱段塞注入方式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6%。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河南双河油田地质资料,研制出具有该油田典型地质特征的3种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相似文献   

13.
绥中 36 1稠油油田试验区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结果表明 ,吸水能力随井组含水上升增大并呈指数递增关系。据此设计了注水模式 ,其特点为 :地饱压差较小的稠油油田应早期注水 ;注水初期应采取较小的注水强度 ;注水强度应随含水上升逐渐增大 ;保持地层压力在泡点压力以上。该注水模式与传统注水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重视对注水井动态资料的管理与分析 ,在考虑到注水起始时间和压力保持水平的同时 ,根据地层实际吸水能力确定配注量。开采实践证明这种注水模式行之有效。该注水模式对其它油层多、厚度小的稠油砂岩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层压力下降过快是绥中361油田Ⅱ期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准确把握设计注水井在何时转注才能尽快恢复地层压力,在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该油田转注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转注方案的模拟结果和对部分井转注效果的分析,建议该油田目前未转注的设计注水井尽早全面实施转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海域重质稠油油田产量低的特点,为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以SZ36-1 油田边部稠油区为试验区,在现有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稳定、油层厚度相对较厚的单砂层,并部署5 口水平分支井与常规定向井联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水平分支井单井产能可达90~150 m3/d,是常规定向井产能的3~4 倍,可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通过数值模拟,预计该区块可提高4% 左右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时移地震技术在绥中36—1油田脱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和岩石物理分析结果,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体的振幅、频率、相位、吸收等一系列属性特征分析入手,对绥中36-1油田合注合采中脱气油层和脱气范围的确定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绥中36-1油田为稠油油田,1993年投入开采,油田动态监测资料少,平均单井测试0.6次,如何利用仅有资料对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利用油藏综合分析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技术,描述了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目前调整井钻遇油层情况80%以上符合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该研究成果为油田综合调整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多数没有定量化,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即时间单元)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利用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结合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的实际生产数据寻找到一条定量预测某一时刻各井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小层劈分,获得了每个时间单元的剩余油量和可动油饱和度,进而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供了依据,并结合油田的静态资料探讨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为今后油田的挖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