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火麻籽油的提取过程中,火麻籽中的毒性成分δ~9-四氢大麻酚易随油脂溶出,降低火麻籽油的品质。采用滚筒式微波翻炒设备对火麻籽进行热处理,旨在降低火麻籽油中的δ~9-四氢大麻酚含量,并对微波处理前后的火麻籽饼残油率及火麻籽毛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1 000 W、微波时间15 min的条件下,火麻籽毛油中的δ~9-四氢大麻酚含量由122.63 mg/kg降至57.33 mg/kg,氧化诱导时间由2.28 h升至3.02 h,生育酚含量由708.38 mg/kg升至716.88mg/kg,火麻籽饼残油率由14.36%降至9.98%。火麻籽毛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略有增加,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滇牡丹籽为原料,以萃取率为指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讨论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CO2流量对滇牡丹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对滇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栽培品种凤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45 MPa、CO2流量20 kg/h,在此条件下滇牡丹籽油萃取率为27.34%。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9.34%,其中亚麻酸72.26%,亚油酸14.25%。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凤丹牡丹籽油的很接近,然而其亚麻酸、油酸的含量高于凤丹牡丹籽油的。  相似文献   

3.
RP-HPLC测定油用牡丹籽饼粕和籽壳中单萜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RP-HPIC同时测定油用牡丹籽饼粕和籽壳中6种单萜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采用乙腈(A)和磷酸二氢钾缓冲盐(B)(pH=3)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梯度为0 min(A,15%)→10 min(A,15%)→22 min(A,25%);检测波长:4"-羟基白芍苷和氧化芍药苷为260 nm,白芍苷、芍药苷、6-O-β-D-吡喃葡萄糖-8-O-苯甲酰基-9α-甲氧基-牡丹酮和白芍苷R1为232 nm,柱温30℃。结果表明,单萜苷类物质在油用牡丹籽饼粕中的含量远远大于在其籽壳中的含量,牡丹籽饼粕可以作为单萜苷类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该方法准确,实用性好,可用于牡丹籽饼粕中单萜苷类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高效萃取牡丹籽油,先利用微波技术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再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牡丹籽油。固定微波功率800 W,采用正交实验得到微波预处理最佳条件为:微波预处理时间40 s,原料粉碎粒度100目,原料水分含量6.2%。采用响应面法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5 kg/h,萃取压力33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00 min。在最佳条件下,牡丹籽油萃取率高达98.55%。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直接进行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牡丹籽油相比,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升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和浸渍法制备了SO2-4/TiO2-SiO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其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进行甲酯化。研究了TiO2-SiO2载体焙烧温度、浸渍用硫酸浓度、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用量、醇油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为载体焙烧温度550℃,浸渍用硫酸浓度2.5 mol/L,浸渍时间12 h,催化剂用量5%(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质量计),醇油比1.5∶1(甲醇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体积质量比),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酯化率达到96.5%。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树莓籽油,利用GC法测定脂肪酸组成,GC-MS联用法测定甾醇组成,HPLC测定生育酚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树莓籽油的平均出油率为17.90%±0.3%;共检测到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57.44%)最高,其次是α-亚麻酸(26.58%)、油酸(11.94%)和棕榈酸(2.10%);脂肪伴随物中,共检测出7种甾醇,总甾醇含量为861.85 mg/100 g;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分别达到799.248、602.996 mg/kg及13.371 mg/kg;多酚平均含量为(341.19±8.94)mg GAE/kg。此研究为树莓籽油及其他蔷薇科植物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酶法从牡丹籽中提取牡丹籽油,通过对比实验,选择了三步酶解结合二次破乳的工艺流程。5 g牡丹籽粉三步酶解结合二次破乳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条件为:料水比1∶5,细胞壁多糖水解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配比2∶1)加酶量1.5 mL,酶解时间2.5 h;α-中温淀粉酶加酶量0.6 mL,酶解时间45 min;碱性蛋白酶加酶量0.18 g,酶解时间2 h;冷冻解冻破乳法,-20℃冷冻18 h后50℃解冻2 h。在优化条件下取200 g牡丹籽粉提取牡丹籽油,其游离油得率达到17.6%,总油得率达到25.4%,所得牡丹籽油品质良好,未检出过氧化物,酸值(KOH)3.5 mg/g,碘值(I)177.09 g/100 g,皂化值(KOH)173.07 mg/g;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2.77%,其中亚麻酸含量37.33%,亚油酸含量31.13%,油酸含量24.31%。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具有牡丹籽粉无需干燥,整个提油过程温度不超过70℃的优点,可大大减少提取过程中油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水酶法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及油脂品质,利用高温碱煮结合蒸汽爆破对脱壳牡丹籽进行预处理,并对碱煮和蒸汽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脱壳牡丹籽按1∶5 (g/mL)的料液比与0.05mol/L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在105℃蒸煮40min,然后再对其进行蒸汽爆破(0.3MPa保持30s)处理,可显著提高淀粉酶和糖化酶的酶解效果,更有利于油脂释放,出油率可达82.07%,且营养和品质俱佳,符合中国粮食行业标准牡丹籽油(LS/T 3242—2014)一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瞬时压榨法、液压法与正己烷浸提法提取‘凤丹’牡丹籽油,研究不同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31.26%)、瞬时压榨法(14.27%)和液压法(7.81%)三者出油率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瞬时压榨法和液压法对牡丹籽油碘值差异无显著影响(p 0.05),对皂化值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正己烷浸提和液压油脂的水分及挥发性成分含量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瞬时压榨油脂(p 0.05),而正己烷浸提油脂的酸值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在主要成分组成方面,三种方法得到的牡丹籽油棕榈酸、亚油酸、角鲨烯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正己烷浸提牡丹籽油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瞬时压榨法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30.98%,显著高于液压(23.22%)和正己烷浸提法(15.98%)(p 0.01);β-谷甾醇以瞬时压榨法最高,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极显著(p 0.01)。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瞬时压榨牡丹籽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略高于液压法,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则相反;液压牡丹籽油在270~450 nm范围内吸光度值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明了其良好的防晒效果。生产中可先用瞬时压榨法或液压法对牡丹籽进行提取,再结合正己烷对油饼进行浸提,可获得高活性成分的油脂,并提高提取率。  相似文献   

10.
对美藤果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乙醚萃取、超临界CO_2萃取以及压榨制备的美藤果油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藤果全籽粗脂肪含量为32.88%,美藤果仁粗脂肪含量为51.86%,美藤果仁中粗蛋白质含量为23.23%;3种方法制备的美藤果油皂化值、碘值以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均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92%),且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主;美藤果油中生育酚主要为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超临界CO_2萃取和乙醚萃取的美藤果油中甾醇和生育酚含量稍高于压榨美藤果油,其中超临界CO_2萃取的美藤果油中生育酚含量较高,乙醚萃取的美藤果油中游离态甾醇和酯态甾醇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提取金花葵籽油,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葵籽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金花葵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对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20 min,金花葵籽油得率为(22.9±0.2)%;金花葵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6.12%,其中棕榈油酸0.58%、亚油酸35.65%和油酸39.89%。超临界CO_2萃取可作为萃取金花葵籽油的有效方法,金花葵籽油可作为食用保健油开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紫斑牡丹榨油后的籽饼粕单萜苷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探索油用牡丹籽油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牡丹籽饼粕的研究开发价值。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油用牡丹籽饼粕中共分离的8个单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1)、白芍苷(2)、氧化白芍苷(3)、牡丹酮-1-O-β-D-吡喃葡萄糖苷(4)、白芍苷R1(5)、paeonifanin(6)、8-O-去苯甲酰白芍苷(7)、牡丹皮苷F(8)。结论:上述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斑牡丹榨油后的牡丹籽饼粕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油用牡丹籽饼粕中含有大量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法(q1H-NMR)研究樟树籽油的甲酯化率。以氘代三氯甲烷为溶剂、四甲基硅烷为内标,对不同质量浓度的月桂酸甲酯和甘油三月桂酸酯混合标准品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分析,根据定量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并对不同反应时间的樟树籽油甲酯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月桂酸甲酯特征峰(δ=3.67)为定量峰时,甲氧基(-OCH3)峰面积与月桂酸甲酯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7+0.61x(R2=0.9991);以甘油三月桂酸酯特征峰(δ=4.13~4.18和δ=4.28~4.34)为定量峰时,甘油骨架上亚甲基(-CH2-CH-CH2-)峰面积与月桂酸甲酯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6-0.35x(R2=0.9998)。樟树籽油甲酯化衍生过程中,随着衍生时间增加,-CH2-CH-CH2-信号峰强度逐渐减弱,-OCH3信号峰强度逐渐增强;当衍生时间为10 min时,甲酯化率达到99.1%。q1H-NMR法的定量分析结果与GC-MS法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用于樟树籽油衍生过程中甲酯化率的分析,且本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以番茄籽为原料提取番茄籽油,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番茄籽油(MEOs)工艺,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研究了MEOs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并与传统索氏提取番茄籽油(SEO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1∶1∶1)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酶添加量1.5%、温度35℃、时间40 min、微波功率500 W,在此条件下MEOs得率为29.65%;MEOs与SEOs在理化特性方面没有显著区别,但MEOs含有较高的生育酚,同时具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MEOs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DPPH·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测试体系中其IC50分别为9.52和10.64 mg/m L。MEOs是一种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原料,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几种植物油抗氧化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不同,储藏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加工业、食用油的储藏、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加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福林酚法测定11种植物油脂中的总多酚。测定结果表明紫苏油和樟树籽油A中含有较高的总多酚(分别1.40mg/g和1.25mg/g),高于其它植物油(0.45~0.86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些植物油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3种生育酚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葵花籽油中含有较高的α-生育酚(21.83mg/100g),菜籽油、玉米油、樟树籽A、紫苏油、大豆油以及氢化大豆油中含有较高的γ-生育酚(15.37~42.85mg/100g),樟树籽油B中含有较多的δ-生育酚(15.48mg/100g)。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与油脂》2019,(12):25-29
通过Schaal烘箱实验,以过氧化值(PV)、茴香胺值(ρ-AnV)、全氧化值及脂肪酸组成为指标研究2种天然酚类抗氧化剂咖啡酸和阿魏酸及合成抗氧化剂TBHQ对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影响,并建立牡丹籽油氧化动力学模型,以Rancimat法预测其货架期。研究表明:0.02%咖啡酸和0.02%阿魏酸对牡丹籽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与不添加抗氧化剂相比货架期延长2.65、2.55倍,但较TBHQ仍有提升空间,几种抗氧化剂能力大小为TBHQ咖啡酸阿魏酸。咖啡酸、阿魏酸能够有效延缓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分解,提高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能够作为高效、安全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油脂工业。  相似文献   

17.
α-亚麻酸(AL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多重作用。旨在确定ALA在食用油脂中的物质基础与其功能的构效关系,实现精准的膳食脂质营养,对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总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情况、甘油三酯分子构成、脂质伴随物和消化特性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ALA,其中:紫苏籽油、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ALA含量较高;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蚕蛹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2位,牡丹籽油和火麻仁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1,3位;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脂质伴随物主要为维生素E和甾醇,其中沙棘籽油的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高于其余5种食用油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消化程度和消化速率均低于非富含ALA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8.
对西藏不同居群的野生牡丹主要油脂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筛选出最适宜西藏地区的油用牡丹栽培区域和栽培条件。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等地10个居群牡丹的混合种子进行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西藏不同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α–亚麻酸等组成;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食用植物油的含量;其中居群1、居群2、居群3、居群4和居群5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2%,小于92%)均低于居群6的含量(93%),而居群6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居群7、居群8、居群9以及居群10的含量(96%),即随着海拔的的升高各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多。所以山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比较林芝和拉萨更适合西藏油用牡丹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牡丹籽经酸热预处理后,采用乙醇辅助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经过预处理后的牡丹籽微观结构。通过优化得到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条件为:原料细粉8次(粒径约为33.62μm),料液比17(g/mL),分别用中温α-淀粉酶(温度70℃,pH 5.5,时间1h,加酶量2mL/100g·原料)和葡糖淀粉酶(温度60℃,pH 4.5,时间1h,加酶量3mL/100g·原料)酶解,再于60℃、pH 9.0的条件下用体积分数35%的乙醇提取1h。该条件下牡丹籽清油得率为90.08%,水相含油量为6.60%,渣相含油量为2.78%,而且毛油的品质优良,经过简单精炼后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级成品牡丹籽油的粮食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美商陆籽油的萃取时间、投料量、萃取压力及萃取温度对美商陆籽油萃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最佳萃取时间为4 h;最佳投料量为200 g;最佳萃取压力为25MPa;最佳萃取温度为45℃。索氏提取籽油测得萃取率为12.93%。气相色谱分析共测出脂肪酸成分7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13.85%。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85.79%,其中油酸的质量分数为46.34%,亚油酸的为36.56%。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得维生素A的含量为0.369 mg/100 g,维生素E的总含量为22.0 mg/10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