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液速度伺服伪微分反馈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文火  邵福 《液压与气动》2003,(12):1-3,25,29
介绍一种对阀控马达电液速度伺服系统新的控制方法——伪微分反馈控制(Pseudo-Derivative-Feedback,简称PDF)算法。建立了由电液伺服阀控制的液压马达数学模型,讨论了这种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并对伺服系统中控制参数的确定给出了计算公式,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PDF控制的电液伺服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很强的负载能力以及优良的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2.
直接驱动式电液压力伺服阀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驱动式电液压力伺服阀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污染能力强,性能好等优点,通常用于飞机刹车系统,且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直接驱动式电液压力伺服阀的静动态特性,建立了直接驱动式电液压力伺服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框图,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的阀控式电液位置伺服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简化,建立了数学模型.针对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特点运用最少拍控制理论对其进行了离散化设计,得到了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并基于DSP处理器设计了硬件电路,试验证明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飞机液压刹车系统,设计了一种2D电液压力伺服阀,以2D伺服螺旋机构为导阀,通过弹簧与主阀联动,采用直线位移传感器形成闭环位置反馈,精确控制出口压力;基于挤压油膜理论设计阀体结构,增大系统阻尼比,提高系统稳定性;在建立阀和油膜缓冲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仿真分析了主阀正开口量与弹簧变形量和主阀输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确保该阀具有良好的电流-压力特性;对初始系统、减小开环放大系数和增大系统阻尼比三种情况进行了稳定性仿真分析,验证了引入油膜阻尼缓冲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高压伺服控制脉冲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系统在工作的时候承受的压力脉冲严重影响着液压元件的寿命。该文设计了一种压力脉冲试验台模拟飞机液压系统液压缸所承受的T型压力脉冲,采用伺服阀对液压缸进油腔压力直接进行控制,以确保试验曲线的准确性。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影响脉冲曲线的因素,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为试验台的合理搭建提供支持。分析和仿真表明:压力脉冲的上升速率与伺服阀的瞬时通流能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车辆液压主动悬架的基本结构,选用电液伺服阀控制的液压缸作为执行元件,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两自由度的车身及悬架系统数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Fuzzy-PID控制算法,对悬架系统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更有效地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xPC技术建立了阀控缸实时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了获得系统准确的数学模型,文章借助于xPC实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环境和MATLAB系统辨识工具箱,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进行了系统模型辨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工况以及设计控制器进行辨识模型的数字仿真和半物理仿真,验证了该辨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对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电液比例伺服阀的特点及电液比例伺服阀控变量泵容积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液压绞车电液比例伺服控制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该调速系统具有很好的速度跟踪特性,较高的速度控制精度以及较好的系统工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弹性力负载模拟器中多余力及加载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带有电液伺服式补偿阀的弹性力负载模拟器。考虑了位置系统和力加载系统的相互耦合及相互影响,根据液压桥路及液阻理论,通过加入一个伺服式补偿阀,用于排出位置扰动引起的强迫流量;有效地克服了多余力,并提高系统性能指标。建立了在位置干扰下的弹性力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采用实物参数进行系统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弹性力负载模拟器能准确地对位置系统施加弹性力,响应滞后时间约为(0.02~0.03)s,其输出幅值误差为(0.5~1.3)%。  相似文献   

10.
介绍基于伺服阀的电液控制技术。分析了某火炮高低随动系统的电液伺服控制原理,给出了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对比分析了液压伺服控制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液压缸制动过程中出现的液压冲击,为实现对液压缸的双向缓冲制动,借助负载敏感技术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负载敏感制动阀。对阀体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建立相应工况的数学模型,借助MATLAB/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该阀能够匹配液压缸的制动力与负载惯性力并实现连续制动,相较于现有的溢流阀制动回路,其制动距离与制动时间都较短,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震动和噪声较小,可以对液压缸的运行实现双向缓冲制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地铁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的结构,分析该系统的制动风路,利用工程系统仿真软件AMESim对地铁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EP阀、中继阀、防滑阀分别进行建模,再对整个系统进行建模并仿真。通过该系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可知,利用AMESim中的气动库能对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轿车电磁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混杂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磁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在车辆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的混杂动态特性,在建立电磁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电磁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混杂Petri网模型,利用共同Lyapunov函数法分析集成制动系统在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出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控制的基本算法和改进算法。得出以下结论:在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控制车轮纵向滑移率使其始终低于路面的最佳滑移率,可以充分保证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在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由于电磁制动器相比于电子液压制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因此在进行电磁制动与电子液压制动的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电子液压制动主要用于提供一定的制动强度,而使用电磁制动跟随驾驶员的制动意图;同时这也可以显著降低高速电磁阀的作用频次,提高电子液压制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飞机液压系统故障,从温度控制层面对飞机液压伺服舵机进行热力学分析。将液压伺服舵机的物理模型简化为伺服阀控制作动筒的形式,建立液压伺服舵机热力学模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热力学方程。基于MATLAB平台,采用龙格-库塔法对舵机热力学模型进行编程仿真计算,得出舵机各节点温度分布曲线。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验证了飞机液压伺服舵机热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可应用于飞机液压系统动态温度计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下运式带式输送机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制动策略,提出了液压软制动系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液压软制动作为突发断电和紧急停车的安全制动方式,解决特殊工况下的安全问题。借助Simulink和AMESim两款仿真软件对各工况下的制动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合下运式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特性搭建了模拟运行试验台,对所设计的制动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四象限变频回馈制动+液压软制动” 的电液复合制动能够实现带式输送机在正常供电工况下的安全停车,且液压软制动系统在突发断电和紧急停车过程中有良好的制动效果,为下运式带式输送机的制动特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双回路全动力液压制动阀的稳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原理建立了可用于制动阀稳健设计及其制动压力响应特性分析的动态数学模型,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系统制动特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制动阀的设计变量及不确定因素。对制动阀进行的基于制动压力损失最小的稳健设计结果表明,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可使加工精度降低、制动性能的稳健性提高。研制的制动阀经工业性应用证明,系统性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某型新研制的闭式液压驱动飞机牵引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液压系统作为车辆行车制动系统的性能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几种典型制动工况下车辆实际制动距离的比较,以及对转速、压力等系统参数的在线测试,进一步掌握了液压系统制动、鼓式制动及多片式制动作为车辆行车制动系统时的制动效果和工作参数,同时验证了飞机牵引车行车制动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method to estimat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disc in a vehicle considering braking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devices such as the booster, master cylinder and proportional valve. The whole braking pressure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hydraulic brake system from its generating by the pedal to action on the pad is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The heat flux generated in the disc brake module is calculated by assuming that the braking energy changes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 flux is applied to the finite element disc model, 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and deformation of a disc are estimated by performing the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the analytical process and simulation model are ver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