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庄地区三叠系长6 储集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南庄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最有利的生油区内, 是近几年来陇东油田重点勘探、评价区块之一。通过对南庄地区长6 储集层的宏观、微观研究, 并与已开发的白马区对比, 认为南庄地区长6 储集层物性较差。研究表明区内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孔渗较好, 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
杨米涧地区位于较有利生油区内,长6砂体发育,长2及延安组储层良好,具有形成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的圈闭条件,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本文主要对杨米涧地区长6储层进行了分析,认为长6砂体连片,面积大,含油显示普遍,但储层较致密,非均质性强,主要原因是浊沸石充填严重,浊沸石溶蚀程度低。但低渗中也存在高渗区;通过对该区长2、延8、延9储层特征分析认为,杨米涧地区延8、延9、长2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油层埋深浅,产量高,开发效益好,仍是今后勘探的重点层系。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藏总体大规模发育,但油藏特征复杂、区块差异大、单个油藏内部变化大,为此重点研究了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姬塬地区长6成藏受多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范围、输导体系的配置和成藏动力控制了油藏平面上区域性的宏观分布,而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则控制了大型复合岩性油藏内油藏分布的不均匀性。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成藏以近源充注、隐形输导、快速聚集的成藏模式为主。与优质储集空间等时发育的生烃高强度区、异常高压带及微裂缝发育带的叠置区域,应该是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岩性油藏富集和勘探部署的有利区带,而在有利区带,储层物性、平面及垂向的非均质性又在微观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4.
合水地区是近年长庆油田勘探、评价的重点区块之一。该区位于最有利生油区内,长8、长6砂体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通过对合水地区长8、长6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渗流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与已开发西峰油田白马区进行对比,认为合水地区长8储层物性较好,局部存在相对高渗区,产量高,开发效益好,是油藏评价及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姬塬地区延安组及延长组上部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塬地区位于有利生油区内,有效烃源岩厚度大,油源充足。同时长2、长3砂体发育,延安组延9、延10储层物性好,具有形成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的圈闭条件。本文主要对姬塬地区长2、长3储层进行了分析,认为长2、长3砂体发育,含油显示普遍,但由于长3砂岩填隙物中富含高岭石、硅质、绿泥石、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且岩屑中云母含量较高,加之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长3储层较致密,非均质性强,物性普遍较差的一个主要因素,但低渗中也存在高渗区。通过对该区延9、延10、长2、长3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9、延10、长2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是今后勘探的重点层系。  相似文献   

6.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发育不同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主要分为压实、压实—胶结和胶结—溶蚀3种成岩相组合;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好、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物性向上变好后复变差和物性变化复杂6种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成岩作用是岩性油气藏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充填在层序界面之上的进积—加积型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发育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和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3种成因的非均质性储层为主,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7.
前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储层非均质性仍制约油气的勘探开发。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相及地震相等信息,通过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亚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6_3亚段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滑塌四种微相类型。其中砂质碎屑流为最重要的微相之一,其形成机理包括整体冻结、摩擦固结及悬浮沉降。沉积微相的展布控制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长6_3亚段优质储层主要位于砂质碎屑流、浊积岩的主体部位,进而导致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深水重力流砂体垂向叠置厚度大,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长6_3亚段油层组砂质碎屑流砂体发育在河道的主体部位,厚度较大、储集层物性较好;隔夹层发育少、连通性好,是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8.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层,对其三叠系延长组长6一长8储层的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相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物性与砂体成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储层划分为四类,该区没有I类好储层,Ⅱ类中等储层仅占9.4%,Ⅲ类差储层占51.1%,Ⅳ类非储层占37.4%.以Ⅲ类储层为主;采用Ⅱ、Ⅲ类作为有效储集岩,预测了六个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重力流砂岩储层自生黏土矿物发育,导致其孔喉结构复杂、微观非均质性强、物性较差。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利用铸体薄片、图像粒度、扫描电镜、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物性、激光共聚焦等资料,研究了自生黏土矿物对长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自生黏土矿物作为该地区最主要的成岩产物,对长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有重要影响,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储层中自生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及高岭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在砂质碎屑流与浊流储层中的含量相近,伊利石在浊流储层中含量较高。③伊利石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和控制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黏土矿物,从距今102 Ma之后,储层开始受伊利石胶结作用影响,其微观非均质性整体变强。④根据伊利石含量及渗透率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地区。第1类为伊利石弱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弱,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为“甜点区”首要勘探目标;第2类为伊利石中等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中等,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为“甜点区”次要勘探目标;第3类为伊利石强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南部,为非“甜点区”。该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长4+5 油层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延长组长4+5 油层组是该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包括长4+51和长4+52共2个小层。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对该区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该区砂岩以长石砂岩和少量岩屑质长石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 蚀孔为主;喉道以细-微细喉道为主,排驱压力相对较高,属超低渗储集岩。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造成 储层超低渗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成岩过程中压实与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 而黏土膜胶结、溶蚀作用和烃类侵位对孔隙建造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将该区储集岩划分 为2 类,优质储层的勘探应以沉积作用控制下的多套砂体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洛河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沉积。分析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为有利沉积微相,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以油斑-油浸为主,有利测井相为齿化箱形、箱形和钟形。从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定量参数两个方面评价了储层沉积微相内部的非均质性,分流河道的非均质性较强,河口坝次之。  相似文献   

13.
长庆油田Z油区的储层类型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储层,其特点是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长3为例,通过对长庆油田Z区域的数据及资料分析来研究长3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结构、渗透率特征,并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Z油区长3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其渗透率的变异系数(Vk)0.754、突进系数(Tk)3.298、级差(Jk)53、均质系数(Kp)0.302,储层非均质性强,从而导致该区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呈现的强非均质性,主要是受了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通过对试油试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总结陕北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的基本特征及其高含水区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魏家楼油田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含水率等值线在平面上围绕局部构造高点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油藏内部含水率分布具强非均质性,沿北东—南西方向上含水率变化相对稳定,等值线呈带状延伸;沿北西—南东方向上含水率起伏较大,等值线呈现高、低含水区带交替相间分布;局部夹有高含水带的异常突入。资源条件差、油源不足是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的根本原因;原油黏度高、流体性质差异大、流度比高、天然裂缝发育是其高含水的主要内因。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15.
延长组6段(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其油层埋深大、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在垂向和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试油等资料,结合包裹体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油藏的差异富集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砂体类型和储层物性是控制长6段油藏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优质烃源岩、优势砂体和相对高渗区3个有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形成了长6段油藏的富集区。受沉积环境影响,垂向上,姬塬地区长6段的3个亚段中长61亚段砂体厚度大,砂体类型以Ⅰ类为主,横向分布稳定,延伸较远,储层喉道半径较大,物性较好,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平面上,东、西部砂体具有厚度大、类型好、泥质夹层少和物性好的特征,加之区内烃源岩厚度大,供烃能力强,是源-储配置有利的成藏区带。姬塬地区中部砂体厚度虽大,但单层砂体薄且层数多,泥质夹层多,储层非均质性强,区内烃源岩厚度较薄。因此,中部储层物性虽较好,但区内储层含油性较差,以产水井为主。  相似文献   

16.
城壕油田西259区于2008年6月全面投入开发,主要开采层位长3,区块储层物性差、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单井产能低及隔夹层发育引起吸水剖面不均等因素影响,制约了油藏稳定高效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探讨和研究区块治理对策,开展注采调控、流压调整、剖面挖潜、细分层注水、油水井双向堵水等相应稳产技术探讨和研究,提出区块下步稳产方向,从而为油田开发技术政策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灰色系统评价特低渗透油藏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区块长6非均质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出发,利用灰色系统评价预测长6油藏有利区。在分析长6储层分类评价参数、分布范围、标准、权值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和归纳了多种信息,精细评价和预测了多个有利区块,为合理选择该区油田开发决策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8段致密储层已发现如西峰和姬塬等油藏连片富集区,但在进一步勘探部署时亦发现如华池和城壕等油水差异富集区,储层中油藏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不明。通过对华池东西部烃源岩条件、源储接触关系、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的对比解剖,探讨了油水差异富集区原油的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源储压差作为致密油的主要成藏动力,其在倒灌运移模式下所能提供的原油充注动力有限。造成华池东西部油水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源储间发育的泥质隔层、砂体发育规模和储层非均质性。其中泥质隔层决定了原油能否向下运移,砂体规模决定了原油能否侧向封堵,储层非均质性决定了单砂体中原油的差异性富集。在有限的充注动力背景下,规模大、整体物性好、均质性强的储层不利于致密油的富集,反而规模小、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因容易形成岩性和物性遮挡而更利于致密油的富集。结果不同以往"好砂带找油"的观点,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水差异富集区下一步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五里湾区主力层为长6,目前已全部动用,所以急需搞清本区非主力油藏的开发潜力,作为长6油藏的接替建产层,本文着重以靖吴地区五里湾区块储层四性与产能关系的分析为突破口进行研究,进而对长2动用潜力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