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酶改性淀粉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α-淀粉酶对原生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分析讨论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以及α-淀粉酶加入量等影响因素与淀粉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pH值6.2,温度60℃,底物浓度为20%,Ca^2+浓度60mg/l,反应时间10-15min,α-淀粉酶加入量0.05%(对绝干淀粉),在此条件下将所得产品应用于表面施胶,纸张的表面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酶法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酶法水解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及微孔淀粉吸附性能,其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50℃,pH值4.5,反应时间16 h,葡萄糖淀粉酶用量为1.0%(占淀粉的质量分数),α-淀粉酶用量为0.5%(占淀粉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酶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木薯微孔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好于木薯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并得出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为1.0%,pH值为4.67,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6h。  相似文献   

4.
微孔淀粉是一种优良的缓释载体。本文采用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2h、反应温度为55℃、所加酶量为100U/g干淀粉、反应pH为6.0。  相似文献   

5.
板栗淀粉酶水解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板栗淀粉酶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采用中温α-淀粉酶对板栗淀粉进行水解,并在水解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用量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确定板栗淀粉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水解温度>酶用量>底物浓度;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0.2 ℃,pH 5.83,底物浓度73.10 g/L,酶用量122.45 U/g,水解时间为7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板栗淀粉酶水解度为27.476% .  相似文献   

6.
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氮气保护的情况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过硫酸铵引发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经干燥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单体中和度(pH值)、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干燥温度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h、单体与淀粉的质量比2:1、单体中和到pH值6.50、交联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占淀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3%和2.50%、反应温度55℃、干燥温度150℃,在该条件下制得吸去离子水高达580倍的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板栗淀粉酶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试验采用中温α-淀粉酶时板栗淀粉进行水解,并在水解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用量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确定了板栗淀粉酶水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水解温度>酶用量>底物浓度;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0.2℃、pH 5.83、底物浓度73.10g/L、酶用量122.45U/g、水解时间7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板栗淀粉酶水解度为27.476%.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pH值对耐高温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地衣芽孢杆菌HM-3产生的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HM-3N耐高温α-淀粉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75%-85℃之间,最适作用的pH值为:6.1-7.0之间,该酶用于玉米淀粉的液化其最适底物浓度是20%~25%。  相似文献   

9.
燕麦糊精脂肪替代品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耐高温α-淀粉酶水解燕麦淀粉制取低DE值燕麦糊精脂肪替代品的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潭度、pH值对其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耐高温α-淀粉酶5000/g淀粉(干基)时,在酶解温度90℃、底物浓度30%、酶解15min条件下能得到DE值为5.71的燕麦糊精;pH值为4.0-6.0时该燕麦糊精乳化性能最好,温度对乳化性影响不大;表明该燕麦糊精能够作为脂肪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芭蕉芋氧化淀粉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法考察了淀粉悬浮液浓度、过氧化氢与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芭蕉芋过氧化氢氧化淀粉中羧基含量的影响,并比较了相同氧化剂用量下次氯酸钠、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和黏度。结果表明,制备芭蕉芋过氧化氢氧化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7,淀粉悬浮液浓度46%,过氧化氢12%,硫酸铜0.048%,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氧化淀粉羧基含量可达0.92%;次氯酸钠氧化效率高于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低羧基含量时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黏度大于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氧化淀粉。  相似文献   

11.
就施胶酶的性能以及其对玉米淀粉改性的熬制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胶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6.0;在pH=4.5~7.0范围内,施胶酶都有良好的酶活特性;玉米淀粉熬制的最佳工艺是,熬制时间为20 min,熬制的底物质量分数为20%,酶用量为每吨淀粉200 mL;通过增加酶的用量可以减少玉米淀粉的熬制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交联淀粉的生产效率,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机械活化辅助干法制备了交联木薯淀粉。以沉降积为评价指标,考察了三偏磷酸钠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球磨介质堆体积、转速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对交联木薯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干法制备交联木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三偏磷酸钠用量4%,氢氧化钠用量2.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转速380 r·min-1,球磨介质堆体积500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交联木薯淀粉沉降积为1.52 mL;FTIR、XRD、SEM进一步证实木薯淀粉发生了交联反应。随着木薯淀粉交联度的增大,木薯交联淀粉较原淀粉透光率、膨胀度、溶解度下降,凝沉性增强,更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4.
淀粉化学变性技术是目前淀粉工业发展的方向。研究了木著淀粉经三偏磷酸钠交联和琥珀酸酐酯化变性处理后高温热糊特性的变化,指出了7个反应因素(交联时间、交联剂用量、交联pH、酯化时间、酯化荆用量、酯化pH、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发现变性后的淀粉高温热糊的粘度较原淀粉提高了5~10倍。  相似文献   

15.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复合酶解技术研究其糖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超声时间、超声功率、糖化时间、糖化温度、糖化酶添加量、糖化pH、料液比)基础上,选取糖化时间、糖化温度、糖化酶添加量、糖化pH四因素,以糖化率(DE值)为指标,通过4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木薯淀粉的糖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时间15 min,超声功率900 W,糖化时间100 min,糖化温度65 ℃,糖化酶用量5 g/L,糖化pH4.7,料液比9:20 (g/mL)时,DE值达到98.98%。SEM结果显示木薯淀粉超声前后形貌有差异,FT/IR检测显示,木薯淀粉主要组成单糖为葡萄糖,且经GC-MS对木薯淀粉水解后糖化液分析得出其成分只有葡萄糖,这可为木薯淀粉糖化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use of microwave heating to prepare very rapidly cassava starch succinates with high viscosity is described. A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was used for the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inylation of cassava starch, including concentration of succinic anhydride, reaction tim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medium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grees of substitution of the modified starche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reaction time and were in the range 0.007 – 0.051. The products exhibited higher viscosity, lower pasting temperature, enhanced water binding capacity and reduced swelling and paste clarity than unmodified cassava star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succinylation of starch can be achieved in shorter reaction times, which offers a benefit to laboratories and industrie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newer and more versatile uses for cassava starch.  相似文献   

17.
交联酯化机械活化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机械活化玉米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醋化剂进行复合变性,制备机械活化玉米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考察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值、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值、酯化时间等因素对交联酯化淀粉糊冷黏度的影响,与原玉米淀粉合成的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研究了产物的理化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机械活化玉米淀粉的交联酯化反应均有影响。对于机械活化1.0 h的玉米淀粉,在反应温度40℃、三偏磷酸钠1.0%、交联pH值10.0、交联时间2.0 h、醋酸酐用量0.5 mL、酯化pH值9.0、酯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玉米交联酯化淀粉糊的冷黏度由活化淀粉的466 mPa.s提高到1 629 mPa.s,淀粉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酸性、抗老化性明显提高。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淀粉经过交联酯化复合变性处理后,分子结构上引入新的化学基团,交联酯化淀粉属于V型结晶。  相似文献   

18.
刘强  邬应龙  何靖柳 《食品科学》2011,32(20):13-16
以氧化甘薯淀粉(oxidation sweet potato starch,OSPS)为原料,制备氧化辛烯基琥珀酸甘薯淀粉酯(octenyl succinate anhydride-oxidation sweet potato starch,OSA-OSPS)。运用响应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alysis,RSA)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 succinate anhydride,OSA)添加量、pH值、温度和时间对OSA-OSPS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的影响,得出最佳制备工艺:酸酐添加量7%、pH8.40、温度40℃,反应时间10h。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分析表明:氧化甘薯淀粉峰值黏度较低,而经过OSA酯化后,峰值黏度又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随DS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60 min木薯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探讨机械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体系pH值对木薯淀粉交联反应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交联反应有显著强化作用;最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35℃、pH=10、环氧氯丙烷用量0.10 ml;在此条件下,制得交联淀粉沉降积为0.226 ml。  相似文献   

20.
交联琥珀酸酯木薯淀粉的黏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着重研究药品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及反应时间对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的Brabender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正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反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其它反应条件对淀粉的影响为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都是先增加后降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琥珀酸酐质量分数4%,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质量分数1.0%,温度25~30℃,pH8.5~9.0,反应时间1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