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吸收能力计算式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少量一氧化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净化过程。目前,脱除CO的方法有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即液氮洗涤法,化学吸收法有铜氨液吸收法和甲烷化法。对于以半水煤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铜氨液洗涤法是比较经济合理的一种脱CO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控制变量法,重点研究了PVDC乳液聚合的聚合温度、VDC单体的含量及种子乳液的用量对PVC/PVDC复合硬片耐冲击强度的影响,为生产用于PVC/PVDC的复合硬片的PVDC乳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合成和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聚合物中残留未反应单体和有机挥发物,残单和挥发物在聚合物使用和存储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聚合物中残单和挥发物的脱除过程按是否改变聚合反应过程可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具有多种不同实现方式,且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并适用于不同的聚合物体系和脱除过程。为提高脱除效率可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或者同时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偏氯乙烯(VDC)广泛用于VDC均聚物(PVDC)、VDC共聚物、ODS替代品(F-141b、F-142b、F-143a、F-236fa、F-365mfc等)、偏氟乙烯(VDF)、织物防水防油整理剂、二氯菊酸、1,1,1-三氯-2-硝基乙烷(烯啶虫胺中间体)、3,3-二甲基丁X(X是指酸、酰卤、醛等)、以及其它有机中间体等等。以PVDC为起始原料,可以合成碳炔。近年来,碳同素异形体的研究非常热门,碳炔合成及应用当然也受到了关注,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市场潜力巨大,是VDC系列下游产品中最有光明前景的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α-烯烃脱除含氧化合物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主要的脱除方法有化学脱除、物理吸附、加氢法、溶剂萃取和精馏等。通过对比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精馏法和物理吸附方法为最佳的脱除方法,含氧化合物脱除率高达99.995%。同时,指出了脱氧方法的不足以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目前,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及物理兼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有碳酸丙烯酯法、低温甲醇洗涤、液氮洗涤和变压吸附等,其吸收速度慢,吸收容量小、气体净化度差,电耗高,产品二氧化碳纯度低。而化...  相似文献   

7.
周强 《化工生产与技术》2012,19(6):51-54,10
介绍了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VDC—VC)共聚树脂的阻隔特性及原理,分析了聚合过程、添加剂配方、成型加工工艺等对PVDC阻隔性能的影响。认为采用综合改进措施可以获得阻隔性能优异的PVDC制品。PVDC共聚树脂的未来发展将以多层共挤树脂为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连续乳液聚合的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乳液最低成膜温度(MFFT)的测量和涂覆膜阻隔性能的测试,研究了VDC含量和PVDC胶乳的存放时间对乳液MFFT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中w(VDC)〉92%时。MFFT剧增,阻隔性能急剧下降;当w(VDC)〈92%时,MFFT随VDC的质量分数上升而缓慢下降,但表观质量下降;当w(VDC)约为92%时,MFFT最低,涂层阻隔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聚偏氯乙烯(简称PVDC)树脂是偏二氯乙烯(VDC)与氯乙烯(VC)、丙烯腈、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等其他单体聚合所得的一种阻隔性高、韧性强以及低温热封、热收缩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理想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刘响林 《化工时刊》1994,(9):10-15,19
一、概述 聚偏二氯乙烯(PVDC)是氯乙烯(VC)和偏二氯乙烯(VDC)的共聚物,一般采用乳液法聚合工艺生产。以合适比例聚合的树脂再进行挤压、吹膜可以得到优异的保鲜包装材料。PVDC薄膜的首要特性是优良的阻隔性能,即很低的透氧率和透湿率  相似文献   

11.
聚偏二氯乙烯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强  徐辉 《中国塑料》2008,22(7):11-15
介绍了聚偏二氯乙烯(PVDC)树脂的增韧改性方法,包括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方法。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提高氯乙烯(vC)单体含量、引人缩水甘油基丙烯酸甲酯(GMA)或丙烯腈(AN)单体来改善PVDC的韧性。物理改性方法主要有弹性体增韧改性和纳米碳酸钙刚性粒子增韧,文中主要介绍了PVDC和乙烯一酷酸乙烯共聚物(EVA)、甲基丙烯酸甲酷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MBS)弹性体、丙烯酸酷共聚弹性体(ACR)的共混增韧体系。最后,指出了PVDC增韧改性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聚偏氯乙烯(简称PVDC)树脂是偏二氯乙烯(VDC)与氯乙烯(VC)、丙烯腈、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等其他单体聚合所得的一种阻隔性高、韧性强以及低温热封、热收缩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理想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3.
张弛 《气体净化》2009,9(4):4-8
从产品气中脱除酸性气有许多方法。一些常用的方法是化学溶剂、物理溶剂、膜和低温分馏。乙醇胺和热钾碱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从酸性气中脱除酸性气成分的化学溶剂工艺。利用热量达到化学溶剂再生的目的,而物理溶剂则不是利用热量而是通过减压对杂质进行解吸达到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双酚A反应液中的残留催化剂,用丙酮对活性炭进行再生。考察了活性炭的粒径、吸附温度、空速等对双酚A反应液中残留催化剂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操作条件为:10~20目活性炭,床层体积5 cm3,吸附温度65℃,空速1.0 h-1。在此条件下,对酸度为0.014 mmol/L的双酚A反应液进行了连续脱除残留催化剂处理,双酚A反应液的酸度能符合要求(≤0.001 mmol/L)。该方法具有不引入碱性杂质、不影响产品质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氯乙烯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毒害,并具有致癌作用。我国PVC国家质量标准(GB/T 5761-93)规定悬浮法通用型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含量优等品≤8×10~(-6),一级品≤10×10~(-6)。要求生产厂必须对PVC中残留的VC进行脱除。当前国内悬浮法PVC残留VC脱除方法按工艺讲,  相似文献   

16.
《化工设计通讯》2016,(5):57-58
分析了液化天然气的净化,阐述了液化天然气中酸性气体脱除的化学吸收方法和物理吸收方法,以及原料气中水分脱除的低温冷凝法、固体吸附法和膜法,以期为改进液化天然气工厂的净化技术和降低能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聚结法处理含油污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几年污水处理发展的焦点,其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其中化学破乳技术需投入一定的添加剂及化学药剂,增加了处理成本,如处理不当还会带来新的化学污染,所以,当前含油污水处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及企业还是倾向于物理法处理含油污水。随着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使得新的物理法中聚结技术日益完善,不仅克服其它物理方法占地大、时间长、无法连续、处理量小、损耗能源等缺点,而且处理效果显著。1油水分离的重力理论基础重力法脱除水中油滴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的差异,而使油滴浮升分离。对…  相似文献   

18.
崔刚  马平  谭本岭  叶辉 《广州化工》2020,48(15):48-50
介绍了乳化炸药废药的回收利用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掺混法和破乳法。其中,掺混法是现在生产企业常用的废药回收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掺混法,一次性再乳化法,掺混生产其他种类炸药法。破乳法是近年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物理破乳法和化学破乳法。热分解法属于物理破乳法,有着较高的回收效率。化学破乳法有化学溶剂破乳法和表面活性剂破乳法。表面活性剂破乳法有着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是未来乳化炸药废药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液-液相变溶剂捕集CO2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咪咪  王淑娟 《化工学报》2018,69(5):1809-1818
化学溶剂吸收法是最有应用潜力的燃烧后二氧化碳脱除技术之一,较高的溶剂再生能耗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液-液相变溶剂由于具有降低吸收再生能耗的潜力,成为新型吸收剂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液-液相变溶剂的研究现状,从溶剂组成及其相变机理角度出发,将液-液相变溶剂分为热致相变溶剂、有机胺-低吸收速率胺溶剂、化学-物理溶剂、有机胺-离子液体溶剂四类吸收剂,分别介绍各类溶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吸收性能及相变机理,并分析比较了各溶剂的优缺点。分析表明液-液相变溶剂节能潜力较大,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侧重于相变溶剂的设计原则及分层机理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化学溶剂吸收法是最有应用潜力的燃烧后二氧化碳脱除技术之一,较高的溶剂再生能耗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液-液相变溶剂由于具有降低吸收再生能耗的潜力,成为新型吸收剂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液-液相变溶剂的研究现状,从溶剂组成及其相变机理角度出发,将液-液相变溶剂分为热致相变溶剂、有机胺-低吸收速率胺溶剂、化学-物理溶剂、有机胺-离子液体溶剂四类吸收剂,分别介绍各类溶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吸收性能及相变机理,并分析比较了各溶剂的优缺点。分析表明液-液相变溶剂节能潜力较大,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侧重于相变溶剂的设计原则及分层机理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