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为平台,构建面向东北抗联英文文献翻译的"史学研究+对口翻译"翻译实践模式。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翻译东北抗联英文文献,将课堂下沉到实践应用,不仅可以增强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东北抗联史及抗联精神,同时可以丰富东北抗联史料研究,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以此来充分挖掘翻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7,(4)
蒸汽压力理论是混凝土高温爆裂的重要机理之一,开展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的测试工作对理解混凝土的高温爆裂行为与爆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国内外所开展的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中的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混凝土的高温爆裂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4):73-77
从翻译伦理理论、应用翻译伦理、构建与反思三个层面回顾了2001-2015年间中国翻译伦理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研究核心、研究范畴及应用研究四个维度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中国翻译伦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未来翻译伦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73-75
从翻译伦理理论、应用翻译伦理、构建与反思三个层面回顾了2001-2015年间中国翻译伦理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研究核心、研究范畴及应用研究四个维度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中国翻译伦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未来翻译伦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一君  田北平 《建造师》2010,(5):205-206
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作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的思想融合,"大翻译"远观式审视翻译学研究,或可启发新思路与新方法。本文以史为经、以文作纬、以辨为术,从"思想"与"理论"、"统观"、"范式"等三个层面对"大翻译"思想作出学理探究。笔者认为"大翻译"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并蓄西方哲学理念,是马赛克式的"统观"思想。它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翻译理论"进行面目呈现,更多的属于"翻译思想"范畴。"统观"下的"大翻译"进一步拓展了翻译学的阐释能力与解释范畴,以阐释、翻译、改写、改编等操控手法,主张从历史的、文化的、文本与超文本的、民族与跨民族的、跨学科等视角全面解读作品,从而利于整体文化外译、利于文化走出去,这也正是"大翻译"的"统观"性及核心价值所在。最后,作为一种范式的"大翻译"主要表现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相生共随、互促共进。前者是后者不断阐释与建构的凝结品,后者也以前者为引擎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5)
每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对社会急需的翻译人才的供应却不足。兼具良好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的大学生的欠缺与社会的急需形成了鲜明对比。翻译教学被忽视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偏颇,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从认识到传统观念、学生基础、教学方法、教材,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影响着有良好翻译能力的大学生的产出。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就要下大力气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142-148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对翻译本质的阐释,探讨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观点,剖判其有关翻译理论的悖论,阐明其关于翻译伦理的洞见,总结其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效果,由此重新解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思想。本文发现,斯氏将翻译视作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及异质同构的核心,其文学翻译思想是阐释学历时和共时的辩证结合,其阐释学的伦理观对翻译伦理研究有深切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将翻译过程从宏观上分为四个步骤:原文文本选择,原文文本理解,重构与再现,核查与校验.通过将这四个翻译步骤应用于加里·斯奈德寒山诗翻译的分析,本文探讨译文文本是如何一步步偏离原文文本的.这种偏离的过程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翻译过程中的误读、异化及其他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227-229
中国的翻译文化史始于汉唐的佛经翻译,发展于近代的明清科技翻译,兴盛于近代的西学翻译,跨入21世纪,更是达到了全方位的外籍翻译的井喷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研究也紧跟其后,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信""达""雅"开始,翻译界拉开了关于"归化"与"异化"的无休止争论。回溯几十年的翻译研究,可发现,它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能动性阐释的张力。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仍寥寥无几,将着眼点放在泰汉翻译研究上的更是几乎为零。因此,本文拟结合泰国文学汉译的历史及译者情况,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泰汉文学翻译,进而为泰汉两国文学的平等对话提供一些可能的依据。之所以基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在现代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学无所不包,所以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最厚实、最有来龙去脉的描绘;其次,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讲,文学作品里什么文体都有,各种表现手段齐全,正是语言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