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造师》2008,(4)
道家学派的两位主要创始人——老聃(老子)与庄周(庄子)以及反映他们主要思想的《老子》、《庄子》是研究道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老子》的"大音希声"及《庄子》的"至乐无乐"、"法天贵真"等论述又都内含着深刻的富有哲理性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对《老子》既有一定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改造与补充。《庄子》与《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相似文献   

2.
王士立 《现代装饰》2015,(1):139-140
庄子提出的"以物为量"、"以天合天"等哲学思想对现代海报设计思想与设计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海报设计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庄子思想出发对现代海报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海报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价值取向,即形与色的价值;保持自然物性之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将老子的精神发展到高峰形成道家正统的是庄子。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一般认为《庄子》外杂篇成书于庄子后学之手,成书时代较晚。《庄子·外篇·胠箧》中"十二世有齐国"一句可以验证这一观点。以《胠箧》为例,虽然它多次引用《老子》一书,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庄子后学与老子思想的不同:老子提倡圣人之治,庄子后学根本反对这一点;老子对圣智、圣法有保留的批判,庄子后学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老子提倡统治术,庄子后学则彻底否定。庄子后学对老子思想的改造,具有老庄思想差异、时代背景、学术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整体观念     
《Planning》2018,(11)
<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释义】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源上相同,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作者简介】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写作背景】《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齐物论》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
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思想与老庄哲学关联密切。老子多是从正面说人应该如何如何,暗中与人性丑恶的一面形成对照;夏目漱石则是通过《明暗》、《心》、《道草》等小说直接暴露人的缺点——"私"的世界。而与"私"相对的"天"以及夏目漱石作品种的"无差别"世界也显示与老庄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夏目漱石受到中国老庄哲学影响的浓重痕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著述《列子》一书,许多动人的寓言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集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86-87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8.
曹林娣 《园林》2002,(7):8-9
"返朴归真"的审美境界 对中华民族审美观影响最大的是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美学原则,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崇尚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排斥镂金错彩的富丽美.老子教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素朴是最美的,破坏了素朴,人为的雕饰是不美的.《庄子>主张"法天贵真",赞美"天籁",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相似文献   

9.
正可持续性建筑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之"。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相似文献   

10.
韩鹏 《现代装饰》2013,(3):202-203,2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最具普遍性的范畴,是最具深刻性和复杂性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和最高境界。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道学说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更加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更加侧重于"人道"或"伦理之道"。"文以载道"是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的观点,用以阐述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文所以载道也。"文学、艺术就是传播"道"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文以载道"中的"道"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是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之"天道",还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之"人道"?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以辩证、多角度的眼光来理解"文"与"道"的含义。因此,"文"可宽泛地理解为包括各艺术门类在内的艺术,"道"则泛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文以载道"可延伸理解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的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