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8)
目前,我国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机制探究还没有深入地开展,如何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协同创新中心沿着国家目标进行研究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通过鼓励各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加快评价体系建设;加大创新人才的聚集度等措施做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
产学协同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校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转移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和动力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文献回顾,梳理了产学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将产学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归纳为企业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产权激励四种方式。企业激励是产学协同创新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市场激励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自组织性,但效果较为显著;政府激励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产学协同创新起着引导和支持作用;产权激励有赖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7)
文章在分析"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内涵及运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如何做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学位资格、利益协调六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设计关乎其建设成效。通过对湖南省2014年度认定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凸显参与单位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产出绩效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6)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在分析当前高校教育与科研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所产生的阻力,并对合理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监管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对协同创新中心各创新要素进行研究,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论文仍然是各中心高度重视且对创新绩效支撑最明显的因素,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协同创新中心带动作用明显。但支撑学科建设仍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短板,协同创新中心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方面做的还不够,科研经费在整个协同创新中心绩效产出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需在总体建设、发展方向、软实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