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催化干气变压吸附法回收乙烯 (简称PSA提浓乙烯 )开发项目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该技术的开发成功为我国石化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重要途径。据悉 ,我国现有百余套催化裂化装置 ,每年的干气产量为 2 .12Mt,干气中乙烯含量为 15 % ,过去国内许多厂家因无适合方法将其回收利用 ,只能作为燃料白白烧掉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从重油催化裂化干气中提浓乙烯的方法 ,国外一般采用深冷分离法、双金属盐络合分离法、溶剂抽提法、膨胀机法和吸附法等。常用的深冷分离法…  相似文献   

2.
<正> 采用PU-2吸附剂,吸附分离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小试,最近通过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鉴定。北京大学研制筛选出的对乙烯具有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的PU-2吸附剂,对乙烯的穿透吸附容量可达45—50ml/g,并在我国和美国提出了专利申请。经总公司发展部组织北京大学和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合作,在南京炼油厂进行了以催化裂化干气为原料,用  相似文献   

3.
燕山石化公司与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开发成功了回收炼油厂乙烯资源成套工业化技术。该技术采用二段法变压吸附浓缩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等组分,与深冷法及油吸收法相比具有投资少、消耗低及对现有乙烯装置影响小的优点。开发的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乙烷专有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研制的高选择性、高活性的脱氧剂和高烯烃低温再生脱水干燥剂满足回收工艺要求。该技术属国内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相秀芳 《天然气工业》2005,25(10):132-132
2005年9月,由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共同开发的国内首套催化裂化于气净化回收乙烯工业装置在燕山炼油厂开车成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催化裂化干气中蕴藏丰富的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资源,过去因没有工业化的回收技术当作燃料白白烧掉。天科股份和燕山公司的科技人员通过工艺、吸附剂和阀门的技术创新,采用变压吸附、湿法脱硫脱碳等技术净化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乙烷和丙烃,在燕山公司建成的工业装置乙烯收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5.
催化裂化干气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介绍了从催化裂化干气中分离氢,干气作制氢原料,干气与苯烷基化反应制乙苯和干气浓缩后送乙烯装置回收乙烯和轻烃等干气的回收利用途径,其中以后一种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6.
北京燕山分公司“回收炼油厂乙烯资源成套工业化技术”已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项目鉴定。据悉,该技术由北京燕山分公司、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开发,采用二段法变压吸附浓缩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等组分。该技术与深冷法及油吸收法比较,具有投资少、消耗低、对现有乙烯装置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从催化裂化干气中回收低浓度乙烯,可通过深冷分离法、油吸收法、吸附分离法、络合分离法等途径,可将乙烯浓度提高到 80%以上。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从催化裂化装置副产干气中回收烯烃的几种技术最近都有新进展。它们具有一定的工艺特点和经济性,认为深冷分离法、中冷油吸收法和直接制乙苯法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在石油化工企业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自主开发的乙烯脱氧催化剂在茂名石化3.2×10~4m~3/h干气提浓乙烯装置上一次开车成功,经过30天的连续运行,装置脱氧指标达到技术要求。催化裂化干气富含氢气、烯烃、烷烃和少量氧气等多种复杂组分,要回收炼油厂干气中的乙烯资源,必须集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通过变压吸附工艺,将两套催化裂化装置的催化裂化干气首先提浓为富含乙烯、乙烷的浓缩干气,再进行加氧精制脱除氧和氮氧化物,绝对避免氮氧化物在乙烯装置乙烯分离冷箱低温区积累引起爆炸的风险.加氢反应器床层温度控制在200~208℃,氢气配入量稳定在34 m3/h,反应器出口气体的氧体积分数保持在0.5μL/L以下.得到的65.1 kt/a精制干气并入乙烯装置深冷分离单元分离得到乙烯和乙烷.采用干气变压吸附浓缩乙烯乙烷的方法其技术优势是常温操作、易于控制、产品收率及纯度高,同时装置投资和生产成本比深冷分离及油吸收分离法低35%~45%.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化工》2017,(4):69-71
介绍了变压吸附法回收炼厂干气中乙烯资源(即C2及以上组分)技术的应用和对某石化厂回收干气中乙烯资源变压吸附装置的调试及运行结果的简介,分析了装置运行参数中吸附时间、置换气量和真空度对产品乙烯资源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并通过装置的调试和标定结果说明:只要合理设置这3个参数,装置回收乙烯资源的回收率和纯度就均能达到较高水平。为变压吸附法回收干气中乙烯资源装置的技术改进和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的干气制乙苯装置于2015年7月5日开工运行。经过系统调试,各操作段温度、压力等数据正常、平稳,装置进入满负荷生产阶段。该干气制乙苯装置的设计产能为120kt/a,以催化裂化干气为原料,是国内同类装置中产能最大的。该装置运行后,可消化两套催化裂化装置的富余干气,回收乙烯资源,增加后续苯乙烯装置原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种将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转化成丙烯的方法。它是属于对催化裂化干气进行综合利用的方法,以催化裂化干气为原料,在固定流化床反应体系中采用适宜的操作条件和分子筛催化剂,将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进行低聚转化高选择性生成丙烯或液化气等低碳烃类,产物具有较高附加值且易于回收,从而为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浅冷油吸收技术在某炼化公司0.56 Mt/a炼厂干气预精制装置的工艺流程比选及工业应用情况.装置配套变压吸附(PSA)氢提纯设施,以炼厂干气为原料,分别回收催化裂化(FCC)干气中富乙烯气、PSA解吸气中富乙烷气,同时回收氢气.实验结果表明,比选结果最终确定采用"两头一尾"工艺流程;FCC干气经浅冷油吸收后,富乙...  相似文献   

14.
扬子石化公司研究院和济南炼油厂合作,研究炼油厂尾气中低浓度乙烯的回收利用。目前已完成小试研究,即将进行中试生产。该合作项目由扬子石化公司研究院负责研试,济南炼油厂提供该厂的炼油尾气经变压吸附、精制,所得的纯度为95%左右的乙烯。经试验结果证实,济南炼油厂提供的低纯度乙烯中的杂质含量较高,反应中能使催化剂中毒失活,不能直接用于聚合。经过近2个月的试验,终于找出了对催化剂基本无影响的乙烯净化方法。最终成功地进行了乙烯、丙烯共聚,使共聚物中乙烯含量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不仅为济南炼油厂综合利用炼油厂尾…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炼厂干气的来源、组成和回收的重要性,分别说明3种常用干气回收的装置单元组成、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干气回收装置流程与乙烯装置工艺流程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干气中典型杂质氧、氮氧化物及砷、汞的特性和杂质对干气回收装置及相关装置的影响及杂质的脱除方法,相关装置对杂质影响的监测及处理程序。干气回收装置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干气回收装置与乙烯装置联合设计不仅可以减少项目投资,还可以优化装置布置、减少占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6.
由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安庆石化总厂和济南炼油厂共同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催化裂化-芳烃抽提组合工艺(ICAE)”,已达到预定目标,于1995年9月6~7日在安庆石化总厂通过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主持的技术鉴定。 该工艺通过脱除催化裂化重油中的重质芳烃(抽出油),使饱和烃组分(抽余油)与新鲜进料混合返回装置,以改善进料质量,提高工艺性能。 由于ICAE工艺从催化裂化系统取出了只能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焦炭而难于裂化成轻质烃的重质芳烃,故该工艺可大幅度地提高装置处理能力;与此同时,抽余油的返回提高了催化裂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部的700kt/a乙烯装置自2002年4月建成投运以来,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 在乙烯装置改扩建时,上海石化与四川天一公司共同开发了催化裂化于气回收乙烯技术,并于2001年10月开始工程施工,2002年3月成功投运。催化裂化干气回收装置的项目收益主要来自产品气与原料气之间的差价。若按差价为1 500元/t计算,每年收益约840万元人民币,扣除  相似文献   

18.
由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共同开发的催化裂化干气净化回收乙烯工业装置在燕山炼油厂开车成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37(1):42-42
采用中国石化燕山分公司和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造的国内首套催化裂化干气净化回收乙烯工业装置在燕山炼油厂开车成功,该装置投资1.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下期要目     
1 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与苯液相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2 La2O3对Cu/ZnO催化剂性质和CO2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3 天然气制备合成油的技术及经济 4 双峰孔分布CN-1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宏观动力学 5 CT6-5B硫磺回收尾气加氢催化剂在济南炼油厂的应用 6 连续重整催化剂在固定床径向扩散规律的研究 7 渣油催化裂化工艺及技术进展 8 破乳剂发展的新方向 9 卡尔费休库仑法测定奥里油中水分 10 石油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考核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