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观点的说法,或许同样是认识中国传统之"气"的运动机制时,所凭借的基本导向的方法论. 在上两次的漫议中已知,"气"在宇宙的"太初"时就已经是"有"的存在,在化生为"阴阳"二气以及由此二气"交合"后所再化生的"万物"的所蕴含之"气",更是物质的存在;而"气"化生的由"阴阳"到"万物"的"交合"本身,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4)
当代美学家叶朗、朱志荣等注重从本体论角度建构中国的意象美学理论,提出"美在意象""美是意象"说,认为"意象"是美的"动态本体",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嫁接中西方美学理论话语的尝试充满着难于调和的矛盾,"本体—现象"是西方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二元对立关系,本体是绝对、静止和恒定的,现象则是动态、生成和过程化的。当借用本体论以界定"意象"时,就混淆了本体和现象的差异,就造成了本体论的误置。实际上,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是反西方本体论的,是契合于西方现象学而又独具中国民族特征的化感通变思维,其在庄禅美学中体现为以物观物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创造,在儒家美学统绪中却体现为以我观物的天人关系渐趋裂变中的意象创造。  相似文献   

3.
指出经典物理学回避对物质的随机性运动的研究是不客观的,事实上,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这类运动形态.物质的包容性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在物质包容过程中,随机运动现象是其基本的运动形式.对于这类运动只能借助统计理论,引入信息熵和物理熵概念,才能对其运动性质作出基本的、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宇宙的"本初"理论已告诉了人们,"气"是一种物质存在,宇宙及世界万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由这一"气"化生的,地球上的人居建筑也缘于"天地合气".而宇宙、万物、人类、建筑等都是物质的,这是现代科学的"物质世界"的明确概念.相应的,其本原之"气"当然也就是物质的,否则,又怎么能完成其由"气"到"物质世界"的化生过程?然而,这确定无疑的物质之"气"却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同样作为科学的一种认识,这当然也是必须给予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物质观”是人类对客观存在世界的最基础性的认识,只是迄今看来,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所形成的“物质观”认识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物质观认识,会支配着人类作出不同的生存活动的行为动作,这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 主要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其“物质观”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并以近现代以来发展的高速演变而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点眼花缭乱了.带有“量子”特性的现代科学所形成的“物质观”概念认为,一切物质都因具有一定的“能量”,使“能量子”成为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的微粒.或者说,现代科学给予了物质的“量子化”概念.而后,“能量”便被认为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且还有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能量状态的不同微粒区别,一种是连续的“流体态”能量子,一种是游离的“刚体态”能量子(参见图30.1).自然界的任何物质,便都是由这两种能量子来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0引言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统一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形态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亦统一于历史时空中,即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形态演化的历史时空成因。历史时空成因有两层含义:时间作为描述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参数,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子界定其变迁过程;空间作为限定城市扩张的自然属性参数,通过地貌、山形和水系等自然因子界定其拓展范围。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6)
正0引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统一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形态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亦统一于历史时空中,即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形态演化的历史时空成因。历史时空成因有两层含义:时间作为描述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参数,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子界定其变迁过程;空间作为限定城市扩张的自然属性参数,通过地貌、山形和水系等自然因子界定其拓展范围。因此,历史时空成因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建筑的择址、营造,都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土".一方面在人居择址时,所址之地要"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晋郭璞《葬经》载);另一方面是其地之土,要"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同上).为什么?传统理论认为,因为"支中眠脉"(宋黄妙应《博山篇》语),气行于脉中;而"土者气之母"(《葬经》语),且其土"顽硬者生气不蓄、松散者真阳不居",唯不硬不散乃"真阳者生气也"(宋谢和卿《神宝经》语).其觅"支"辨"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生气".而"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葬经》语).于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便是为此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41)
<正>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老树在历经寒冬后终为春气所动,万千花苞傲立枝头。变与不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苏东坡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求变,敢于破旧立新,为我们创造了新的事物与思想;不变,立足执着坚守,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故对待事物的变与不变,不可一言以蔽之。正是自身变与不变的结合才造就了绚丽多彩的世界——老树着花无丑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理论在"散于‘风’、止于‘水’"的"气"的运动规律上有很明确的认识判断,"散"是不可取的,"散"就意味着消失,消失于大气环境的空气中.比如在大气层中携带着"气"的"云"或"蕴雨云",如果被"风"吹散了,带有"天气"的"雨"就难以形成,若没有"雨"的降落,"天气"又怎么来到地面上?于是,传统认识概念推崇的是"散"的反面现象——"聚",以"聚气"来化生万物、繁荣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不应只是一种人居建筑的"技艺"(之)"术",而更应是一种揭示自然规律或科学原理的"学".也仅此而言,似乎就比只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现代建筑理论的文化层次要高些.作为一种"学","风水"追求宜人之居的环境的"气聚",且认为"气聚"则"人生".而为什么要追求"气聚"?"气聚"就能宜人之居而"生"? 一般而论,本原的东西就是最宜人的东西,就比如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父精母血"给了其生命,接下来最宜人的生命延续的营养供给就是"母乳",这毫无疑问.而人居建筑所追求的"气聚"之"气",是否与"母乳"具有相似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
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是对世界本质的哲学认识,物及其表征符号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而符号的消费和交换是社会的本质运动方式。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评价其学说,肯定了鲍德里亚理论政治的合理性,认为他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3.
赵星  黄增军  张玉坤 《工业建筑》2012,(9):178-180,128
材料的"非物质化"倾向是指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建筑材料不断超越其基本物质属性,从寻求轻盈和透明、半透明,到寻求图像化、粒子化、信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材料逐渐摆脱绝对的、单向的、威慑性的、脱离环境的绝对材料之"重",转变为透明的、模糊的、多向的、与环境互动的相对材料之"轻"。  相似文献   

14.
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城市规划》2007,31(11):79-85
通过杭州雷锋塔重建引发的争论,展开了对现行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原真性的概念、国人对此的理解及其遗产保护制度对他的内化等论述,揭示了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内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上、认识上的诸多谬误,并得出:对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的不解,以及舶来之物内化,造成了人为的多解的"原真性"与多解的"历史",这是致使谬误的根源。而构筑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原真性"强加于旧城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则是造成旧城遗产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背的根源。基于此,文章指出矫正谬误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大胆"拿来"西方之物的同时,更应强调积极的"内化"。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1386-1389
张元素将运气学说与人体紧密结合,提出了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学说。其运气学说不以外界为主,注重人体自身属性与外界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小运对人体属性的影响,主张从人体自身的运气属性来认识和治疗疾病,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借鉴运气理论阐述药性,并且借鉴运气治法拟订制方大法,为后世医者辨证与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张元素的六气主病思想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之气,按时养生,毋使其太过与不及,遵从自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1):1557-1558
侯平玺教授以健脾补肾为治疗肿瘤的立法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有伤,则后天之气不足,亦不能充养先天之气,脾肾亏虚,机体功能失调,则易产生恶性肿瘤;2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性,其疾病进展过程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无形中损害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25)
<正>很多学生的作文要么描写不具体,要么描写单一,单调无味,缺乏立体感和感染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观察的维度单一,缺乏写作的时空意识。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写作"瓶颈",笔者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拓展写作时空方面开展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树立时空意识,拓宽写作之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基础之上,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一者体现物质存在的伸展性、广延性(杨义《中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1)
<正>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言:"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老树在历经寒冬后终为春气所动,万千花苞傲立枝头;虽无法改变苍老的枝干,却仍有新枝嫩芽跃然而出,展现万千变化,美丽了生命。变与不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苏东坡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的求变敢于破旧立新,为我们创造了新的事物与思想;有的不变,执着坚守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文化脉络。故对待事物的变与不变,不能一言以蔽之。正是自身变与不变的结合才造就了如今绚丽丰富的世界——老树着花  相似文献   

19.
正火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关于火和火灾的理念,起源于人类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自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时期,这种理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发现火,必然没有主观的意识,仅仅有光和热的感觉。在此阶段,原始人类还处于"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蛮荒时代。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出现了"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进而产生对火的自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5)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