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实际运行时二次泵系统流量发生变化时,顶层最不利环路末端压差与顶层供回水管压差以及与整个供回水管压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处压差变化与系统流量变化均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压差变化相同时,系统流量变化情况不同。实际检测结果说明了最不利环路末端定压差控制和供回水管压差控制都不能精确反映系统水流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用Flowmaster软件对二次泵变流量空调水系统在末端压差控制和供回水干管压差控制下的管网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末端压差控制方式下,部分使用率时系统各支路出现欠流量状态;在供回水干管压差控制方式下,部分使用率时系统各支路出现过流量状态;集中空调水系统的流量分配不仅与系统中的热用户使用率有关,还与热用户分布密切相关.提出了一种变压差控制算法,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部分使用率时各支路的流量分配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周俊  李楠  冯松松  夏盛 《暖通空调》2023,(6):135-141
由于空调水系统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提出了一种能够满足最不利热力末端需求的外网变压差控制策略,可以通过实时监测负荷调控末端的流量与压差。以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为例进行研究,调研得到各末端用户的控制温差,实验测试确定了热力稳定时间。搭建了案例的环状管网水力模型,对比了定压差控制策略与变压差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变压差控制策略使得末端用户阀门开度保持在90%左右,相较于定压差供回水温差提升了1℃,水泵的输配能耗减少了24.8%,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异程系统干管压差控制、异程系统末端压差控制、同程系统干管压差控制、同程系统末端压差控制、环形管网干管压差控制和环形管网末端压差控制对变流量空调水系统水力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程系统、环形管网末端压差控制具有最好的水力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级泵变流量风机盘管系统在末端压差控制下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当系统各支路调试平衡后,任一支路末端用户作为信号取点,部分负荷下系统的水力工况基本类似;控制信号取点用户的启闭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显著,应将信号取点设置在长期用冷较为稳定的位置;上游用户工况变化对下游用户影响不大,而下游用户工况变化严重影响了上游用户;压差信号取点支路各空调用户工况改变会造成系统水力严重失调,提出了针对此种情况的变压差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空调冷冻水系统末端定压差控制方法中,在同一流量需求下,由于用户负荷分布不同,系统对水泵的扬程需求也不同,即实际空调冷冻水系统中用户非等比例负荷变化时,所有系统运行工况点组成的是控制带,而不是控制曲线。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带的存在,指出对于空调冷冻水系统末端定压差控制方法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变流量系统部分负荷下的调节阀实际运行特性。压差控制系统,部分负荷下用户的阀权度一般小于设计值;末端压差控制系统,部分负荷下用户阀权度取决于被关闭用户的位置,阀权度保持不变或大于设计值。调节阀选型时,可采用根据最不利环路选型其他支路校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暖通空调》2021,51(9)
基于管网动力学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厦门新机场分布式区域供冷输配二级泵系统在输送管网始端(主管线第一个用户分支处)定压差和末端(最不利用户处)定压差2种不同控制方案下管网泵和用户泵的全年运行工况和总能耗。结果表明,相比末端定压差方案,始端定压差方案的循环泵电动机容量低11.1%,年运行电耗低15.6%,管网泵和用户泵的全年运行效率更高。该工程始端定压差方案具有投资少、运行费低及运行控制相对简单可靠的优点,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管网动力学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供暖空调水系统定压差控制方法对各用户资用压头和循环水泵运行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定压差控制模式下,远离定压差点的用户均需设置动态压差控制设施,以保证用户调节阀的有效性。对实例工程进行分析发现,冷、热水变频循环泵采用末端定压差控制+台数控制方法,相比工频运行+台数控制方法,供冷、供热工况下可分别减少水泵能耗42.9%,45.7%,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中央空调变流量冷水系统中二次泵的变压差控制策略,以空调冷冻水系统最不利末端用户两端的压差作为二次泵变频控制的控制信号,改变二次泵的频率,使二次泵输送的冷冻水量和空调用户所需的冷冻水量相等.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二次泵变压差控制不仅节约二次泵的输送能耗,而且能维持冷机的COP在一个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