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利用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和吸附性能好的微纤化纤维素(MFC)气凝胶与百里香精油结合,解决抗菌保鲜包装中精油释放过快的问题,实现精油的缓慢释放。方法 采用不同用量的内切纤维素酶预处理桉木漂白硫酸盐浆,通过高压均质制备MFC,经冷冻干燥制备MFC气凝胶,在基本性能表征的基础上,研究其精油缓释性能。结果 由百里香精油的GC-MS分析得出其主要抑菌成分为麝香草酚。MFC气凝胶均为三维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5.1 m2/g和5.0~22.0 nm;当精油与MFC的质量比为1∶1时,MFC气凝胶的精油初始保留率为4.38 mg/g(每克气凝胶中保留4.38 mg精油),向密闭容器释放的精油量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随后逐渐稳定的趋势,释放速率平均为3.1%。结论 MFC气凝胶为高孔隙率、中孔材料,可延长精油释放时间,具有优异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
王焕美  陈蕴智  张正健 《包装工程》2018,39(11):142-147
目的研究微纤化纤维素作为添加剂对喷墨打印纸涂层性能的影响。方法以胶体二氧化硅为颜料,采用聚乙烯醇为胶黏剂,通过改变微纤化纤维素的添加量(0,0.3,0.5,0.8,1份)制备5组涂料,经过涂布、干燥、压光得到5种喷墨打印涂布纸,通过对涂料的粘度、纸张的物理性能、喷墨打印质量和动态渗透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微纤化纤维素对喷墨打印纸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微纤化纤维素可以降低喷墨打印纸涂层的粗糙度(47%),提高喷墨打印纸涂层的表面强度(36.7%),并对喷墨打印质量和涂层渗透性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并发现表面涂层被水浸透的时间与喷墨印刷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当微纤化纤维素用量为0.5份左右时,纸张的喷墨打印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3.
4.
目前,水体污染和气体污染是环境污染中较为突出的2个问题。在解决污染的诸多办法中,吸附法因适应性好、操作简单而备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在诸多吸附材料中,纤维素气凝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可再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优良特性,成为吸附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着重介绍了纤维素气凝胶吸附重金属离子、油类、染料、有机物、盐类、PM2.5等污染源的机理、改性处理和应用,探讨了纤维素气凝胶应用于吸附分离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为催化剂,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炭气凝胶微球.研究了反应体系的黏度、酸度、温度以及反应中间产物紫外光谱的变化情况,探讨该凝胶反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凝胶反应是一个酚醛缩合过程,其反应历程可以分为线性缩聚、交联、胶粒生长和宏观凝胶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可降解性以及较高的孔隙率等优异性能,在建筑隔热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提升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引入聚酰亚胺,制备了一种具有规则孔隙结构的复合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通过SEM、导热系数测试仪、红外成像仪等测试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CNF∶PI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气凝胶的结构规则,孔径较小,在15~18μm左右,密度低至0.0413 g/cm3,压缩强度可达0.33 MPa,导热系数低至0.03159 W/(m·K),具有最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的今天,合理且高效地研发及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能源成为国内外各大课题组研究的热点及方向。而纳米纤维素作为典型的生物质可再生材料,将其应用到环境治理领域成为再好不过的选择。同时,以纳米纤维素为基体制备的气凝胶作为第三代气凝胶材料,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低密度、低介电常数和较高的吸附性等性能,在染料吸附、油污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CO 2气体吸附等吸附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吸附领域的应用,探讨了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在吸附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聚乳酸(PLA)的韧性和刚性,扩大应用范围,分别以PLA为基体,微纤化纤维素(MFC)为增强材料,通过乳液共混法制备出MFC/PLA生物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和万能电子试验机等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球晶形态和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通过乳液共混法可将MFC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制备MFC/PLA生物复合材料;适量MFC可显著细化PLA的球晶尺寸,提高PLA的力学性能。当MFC质量分数为0.6%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较纯PLA提高了15.6%、21.1%、30.6%和53.6%。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碳气凝胶是一种新型多孔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亲油疏水、回弹性高、导电性优异等优点,在吸附、电化学、电磁屏蔽、传感器、催化剂载体、智能穿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纤维素的性质及种类,阐述了纤维素碳气凝胶的制备流程如溶胶-凝胶、干燥成型、碳化、活化等工艺过程,总结了纤维素碳气凝胶的独特性质,介绍了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纤维素基碳气凝胶未来发展的挑战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微纤化纤维素(MFC)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常被用作增强体制备复合材料,但MFC容易团聚影响其增强能力。本研究对MFC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FDMFC),用微型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将FDMFC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熔融复合,并用热压-冷压的方式制备FDMFC/LLDPE复合材料,对其力学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DMA)、热分解过程及冷冻干燥处理的FDMFC在LLDPE基体中的分散状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冷冻干燥处理的MFC,FDMFC在LLDPE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明显改善,添加一定量的FDMFC可有效提高FDMFC/LLD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FDMFC的添加量为10wt%时,相较于纯LLDPE,FDMFC/LL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0.3%,杨氏模量提高了161.9%。DMA测试结果表明,随着FDMFC含量的增加,FDMFC/LLDPE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都有所提高。热重分析结果表明,FDMFC的加入提高了FDMFC/LLDPE复合材料的热解温度,最大热解温度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Cl/DMAc为溶剂,将5种不同种类及聚合度的纤维素浆粕溶解成了铸膜液,采用相转移的方法制备了纤维素包装膜,并研究了包装膜的机械性能和结构。结果表明:同种类浆粕,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聚合度的增大而增大;针叶浆制备的纤维素膜的机械强度优于用阔叶浆和棉浆制备的薄膜;通过对包装膜表面结构分析可知,棉浆、阔叶浆、针叶木浆制备的纤维素包装膜的表面粗糙度值依次减小,聚合度为1 286的针叶浆纤维素膜的断面结构最致密。  相似文献   

12.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cellulose acetate, a commercial organoclay (Cloisite30B), triethyl citrate and variable content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thymol and cinnamaldehyde), were obtained using a solution casting technique. The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evalu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mechanical (modulus of elasticity,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at break),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global migration an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A reduction of glass transition (Tg), melting temperature (Tm) and melting enthalpy (?Hm) was also observed when the content of thymol and cinnamaldehyde was increased in the cellulose acetate nanocomposites. In contrast, thermal stability,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morphology of material did not show important differences when the content was modified. Results of global migration were dependent of the kind of simulant used. Finally,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dependent of the essential oil used and its content inside the nanocomposite. An important effect of organoclay on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also observed.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以聚合度为1067的阔叶浆粕为原料,采角LiCl/DMAc为溶剂,利用流延刮膜法制备具有一定透氧透湿性能的纤维素包装膜;通过均匀设计建立制膜的溶解工艺参数与纤维素膜透氧透湿系数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显著性验证,研究溶浆工艺对纤维素包装膜阻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和溶解温度的升高,纤维素包装膜的透氧透湿系数、透氧透湿能力先降低后增大;静置时间的延长将引起纤维素膜的透氧透湿系数降低;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溶解条件对纤维素膜透氧透湿性能影响呈二次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细菌纤维素基碳气凝胶(CA)为载体材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Ni-Co-S/CA复合气凝胶,掺入钒元素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i-Co-S的主要物相为NiCo2S4,次相为NiS2。随着镍钴盐浓度的增大,负载量增加,电催化峰电流密度先升后降。当镍钴盐浓度较低时,掺微量钒后, Ni-Co-S从结晶度较高的球形颗粒转变成低结晶度的方形微粒,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都得到改善。在0.01 mol/L镍钴盐溶液中掺入3mol%V,制备的电极对甲醇具有最优的催化氧化性能,与不掺V的样品相比,其峰电流密度(78.18mA/cm2)提升了至少45.7%。Ni-Co-S/CA复合气凝胶电极具有轻质、高孔隙率等优点,有望用于便携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相似文献   

15.
张琴 《包装工程》2011,32(24):95-97,101
论述了包装设计绿色效能的概念和绿色包装的基本原则,针对包装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研究了绿色效能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提高包装保护生态环境的效率与能力。并结合实例,研究了绿色效能在包装的材料选用、减量化设计、再利用设计、回收再循环利用设计、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该研究对绿色包装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蛋白薄膜包装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志英  雷桥  包建强  寻倩男 《包装工程》2013,34(15):146-151
介绍了可食性蛋白膜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可食性蛋白膜的成膜机理、机械性能、阻隔性、光学特性、水溶性、抗菌性等,并提出了可食性蛋白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组氨酸功能化碳点/石墨烯气凝胶(His-CDs/GA)。该材料具有独特的三维多孔结构、丰富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 有利于电解液离子的快速扩散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当GO与His-CDs的质量比为2 : 1时, His-CDs/GA-2在1 A·g -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304 F·g - 1, 比GA(172 F·g -1)提高了76.7%; 当电流密度从1 A·g -1增加到50 A·g -1, 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1.4%; 在电流密度10 A·g -1下, 循环充放电30000次后, 比电容仍保留93.5%。由His-CDs/GA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展现出高能量密度(在功率密度为250 W/kg时, 能量密度达到10.14 Wh/kg)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5 A·g -1下循环充放电20000次后, 比电容保持率为88.4%)。结果表明, His-CDs/GA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魔芋葡苷聚糖(KGM)为基体,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改性制备水溶性包装薄膜,探索HPMC改性后其力学性能最佳时HPMC的质量分数。方法通过将HPMC,KGM依次加入去离子水中制备共混溶液,再采用流延法制备薄膜,调节HPMC质量分数,测试并分析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HPMC质量分数的增加,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最大值;其水溶性基本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溶性降低的幅度不大,仍能满足水溶性包装的需求;透光度逐渐升高,雾度逐渐降低,有利于应用在包装中。结论 HPMC和KGM质量分数为1%的成膜液,在HPMC质量分数为总量的20%时,薄膜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阐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中应用模糊集合论方法的必要性;提出L-R型模糊数以及7个模糊等级的梯形模糊数和三角形模糊数表示方法及其清晰化计算公式;提出对象评判经模糊等级评价、综合并清晰化得出评价矩阵的方法;在提出理想矩阵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灰色关系系数矩阵,最终求出每一评判对象的关联度,以此确定排序.举出由5名评价人员,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