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融资难问题,拥有巨大的市场,却接连倒闭。在探讨行业现状和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P2P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风险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近年来迅速崛起的P2P网络借贷。这一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普惠金融服务并促成大量网贷交易。然而,拥有“辉煌成就”的P2P网贷却由于高社会危害性和高刑事风险性等因素现已落得被清退出市场的结局。从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对P2P网络借贷的违法行为模式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对P2P网络借贷可能涉及金融犯罪类型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从P2P网贷金融犯罪之刑事法理认定、建立刑事监管联动防控机制等角度提出P2P网贷行为的刑法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3.
P2P借贷中介服务行业,是指协助投资者与借款人实现直接借贷行为的中介服务行业.发展P2P行业对我国解决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条件也不完备,但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P2P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尚未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系统性风险不大.我国应尽快明确P2P法律地位,推动行业合作,加强行业自律,并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管理,创造有利于P2P行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允许其使用征信体系,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存在着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运营模式风险等。为了能使P2P网络贷款继续服务于人们,应该加强行业监管,合理度量平台风险,加强事前防范工作,降低风险,促使P2P网络贷款模式的良性发展。为此提出了进行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P2P负面口碑呈现了投资者抱怨的意见,隐含P2P网贷行业风险,挖掘P2P负面口碑特征能够识别风险知识。文章利用文本挖掘方法,设计了基于负面口碑的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知识识别模型。研究发现:负面口碑是识别P2P平台风险的有效路径,能够识别P2P的风险知识。研究结论不仅对深化网络借贷的研究具有理论与方法意义,同时对平台治理、政府监管和投资者风险控制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C/S模型比较,P2P在网络资源利用率、消除服务器瓶颈等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当前主流P2P网络模型存在的可扩展性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P2P系统的发展。在对当前P2P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及改进,比较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校园网络的文件共享模型。结果表明,在新型的模型下校园网的健壮性得到增强,网络拥挤的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模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网络技术中C/S模式与P2P的工作模式进行比较,阐述了P2P的优越性;分析目前网络技术中4种不同的P2P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2P技术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响巨大,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系列风险问题。本文根据我国P2P平台的发展现状以及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P2P平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511家P2P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并以15家P2P平台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P2P平台风险评价体系效果较好,可以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目前P2P流媒体系统的2种典型模型:基于树状拓扑协议及扩展的模型和基于Gossip协议的模型.对如何充分利用局域网较好的网络环境,提高P2P流媒体系统在局域网中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种在局域网中对基于Gossip协议的P2P视频直播系统进行优化的方法.设计了2组对比实验,并对系统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优化后,系统在带宽占用、播放延时、数据连续性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模与仿真对P2P网络借贷成功率进行研究,以期为有关企业和部门有效应对和监管P2P网络借贷提供借鉴。以"人人贷"用户为研究对象,使用Python大数据挖掘工具取得数据,并在Stata中利用Logit和两步GMM模型对影响因子进行检验,最后使用MATLAB对模型进行蒙特卡洛仿真验算。实验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借款成功次数、信用等级、借款利率和汽车贷款对借款成功率呈正相关;而借款金额、借款失败次数和逾期还款次数与借款成功率呈负相关,其中借款金额和借款失败次数的影响最大,回归系数分别为-1.835 8和-2.300 9。  相似文献   

11.
JXTA协议是一组公开的协议,利用这组协议可以让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任何设备,包括手机、无线PDA、个人电脑、服务器等,以P2P方式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JXTA Peers创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处在这个网络中的任何Peer能相互通信,即使一些Peers处在防火墙、NAT之后或者使用不同的网络传输协议。JXSE项目使用Java SE为JXTA协议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参考实现。本文简单介绍了JXTA协议和JXTA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应用JXSE实现两个不同内网中计算机的通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跨层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形式不断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和直接交流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对其他网络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效可靠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分析常见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跨层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P2P的定义及特征,并从对等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各种P2P流量识别技术及研究进展,最后对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P2P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信任模型来处理P2P环境中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该模型对域内信任和域间信任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与以往的信任模型相比,该信任模型能更加精确地评估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更加有效的解决P2P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的描述语言并不是专门为P2P系统设计的,不能准确地描述P2P系统的体系结构,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P2P系统的描述语言P2P_ADL。该描述语言根据从共享资源管理,P2P网络规划与管理,P2P协议的编译与解释三个方面将P2P体系结构抽象为一个三层的体系结构模型,并在各层内赋予相应的可扩展机制,然后针对不同的体系结构层次及可扩展机制提供了相应的语义解释。文中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P2P_ADL是一种为P2P系统专门设计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能够准确地描述P2P系统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格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有潜力和前景的新技术,可以说,它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网格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组织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而各个组织是相互独立和自治的,组织之间是完全对等的.为了解决在这种P2P网格环境下的激励和可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于可信机制的P2P网格体系结构,并详细阐述了主要的功能组件,同时以数学的方式描述了Vickrey拍卖模型和工作流程.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和对比说明,验证了可信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P2P覆盖网聚类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供有效的拓扑感知服务,论述了对等(P2P)传输损耗现象和节点距离的度量空间性质,提出了P2P覆盖网聚类服务方案. 该方案通过聚类初始化、优化接口和算法实现对P2P用户节点进行管理,维护聚类视图(CV),通过CV查询接口和CV映射算法提供跨P2P应用的拓扑感知支持. 模拟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比现有的基于坐标空间映射的方法,能提供更精确的最近邻居推荐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容的P2P文件共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等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是一种新型的、极具潜力的计算形式,文件共享是P2P的主要用途.现有P2P系统一般适用于小规模网络,且搜索效率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内容的P2P文件共享系统(Content-Based P2P File Sharing System,简称CBPeers).与目前已有的P2P网络相比,CBPeers在保证搜索效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网络用户的互异性.与基于节点簇的Super-peer网络相比,CBPeers具有较低的网络搜索负载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P2P视频点播系统存在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P2P(PEER-TO-PEER)的VOD系统.该系统考虑了节点均衡负载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采用了服务器集中调度与节点分布协调管理相结合的资源定位方式,应用灵活的候选父节点策略使节点失效后能进行快速的失效恢复.模拟实验表明,该系统可扩展性和可靠性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频点播系统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P2P匿名通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匿名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引入P2P结构作为匿名网络的底层架构,使得匿名系统具有更好的可伸缩性.由于P2P网络具有分散化、可扩展性和健壮性好、高性能等优点,因此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面综述了P2P匿名通信的核心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