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翠芳 《建筑施工》2014,(3):282-283
水利工程的一个潜在问题是生态系统的破坏,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小.在上海青草沙水库部分工程中,生态混凝土球成功应用于生态护坡工程中,做到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工程的有机结合,在发挥水资源利益的同时兼顾生态利益,其成功的经验可在类似的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0)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对调水沿线的经济、人文、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重视工程效果,而忽视环境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分区体系,同时也将工程的供水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环境效应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水与自然、水与社会和谐的目标。本文对东线受水区,主要是山东半岛的水利环境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4.
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应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贯彻生态治水理念,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基于此,论文就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此类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要点进行分析。论述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内涵,并在解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面临问题的同时,对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要点进行探寻。希望论述后,可以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婷婷  肖超  张方哲  宁亚涛  毛洪亮 《矿产勘查》2020,11(12):2823-2827
为了科学合理提出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作者以三大安全屏障为理论基础,提取了12个小流域为基础单元,兼顾乡镇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构建了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秦岭山地森林生态区、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共3个生态修复分区,分析了3个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各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各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布设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六大类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为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类不合理活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此,论文针对甘肃省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与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数量与规模都有着很大的提高,为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将水利渠道修复措施运用到景电工程改造中,能够有效提高景电工程的安全运行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其输水调水能力,这对于景电工程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在景电工程改造的过程中要依据工程实际合理运用水利渠道修复技术,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针对渠道修复施工中所有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基于此,针对水利渠道修复措施在景电工程改造中的应用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水利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9,(9)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水利工程项目同时也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着农业、大气等方面,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来实现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之下进行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传统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护坡工程视觉单调、破坏生态的问题,开发出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该混凝土具有大孔隙率、低碱性的特点,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该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应用不仅起到防土固坡作用,还可修复生态,在水利工程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传统水利已转变为现代水利。我国水利建设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发挥了巨大作用。都江堰作为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建设的典范。结合都江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材料工艺和维护管理所反映出来的工程伦理思维,从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和发展四个方面分析其对现代水利工程的伦理启示,为现代水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有大幅度增加。然而在兴建水利,享受水利工程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也会给工程建设区域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当地气候、水文、泥沙、土壤和生物物种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融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移民政策,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
近些年,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水利工程建设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就是频繁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各方面消极影响。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国策的具体践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识。本文从生态理念与生态水利入手,详细阐释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同行业人士提供些许主观性、实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英 《居业》2021,(9):88-89
生态护坡对于提升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护坡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河道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抗洪能力,对于提高水利工程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河道整治过程中,利用好生态护坡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从河道生态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5.
李坤龙  尤智慧 《矿产勘查》2019,(11):2870-287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地质环境问题也随之相伴而出。陡立岩壁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形成了地质灾害隐患,而且影响自然景观效果;同时,陡立岩壁固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工程措施稳定性差;本文简要论述了几种现有的陡立岩壁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列出了几种工程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为今后的陡立岩壁生态修复工作确定工程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把先进的生态混凝土护坡引入其中,更好地修复了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同时起到了防洪减灾的作用,满足了当前人们对护坡景观的需求。生态混凝土护坡在操作方面比较简单,效果不错,值得在水利工程中广泛使用。文章简单介绍生态混泥土的现状、配置方法、预制构件的特点与优势、植被的选择与种植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6)
近年来,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重点研究生态修复技术,从而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当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是值得关注的。该技术怎样在实践中发挥最大作用?本文就该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钟义兴 《江西建材》2014,(11):117-112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水利工程就一直在为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服务。水利工程对现代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诸多方面对于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也有着双重影响:筑坝形成水库,虽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和生物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源,但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了负面影响。生态水利工程就是以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为目的,使水利工程服务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与恢复,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将生态护坡的施工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中,能很好地改善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其技术的综合水平比较高,还能给河道治理起到有效的生态护坡作用。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多,相关部门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落实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河道的监管力度,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促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对河道的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城市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对生态水利工程做了简要阐述,同时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从河道线形设计、河道断面设计、河道护岸及植物配置4个方面研究城市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引入城市河道工程建设中,打造城市生态化河道,推动城市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