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古代一些权贵和富商大贾为了追求自然的情趣且无需跋山涉水之苦,于是便在居住地建起了园林供其享受。元、明、清和民国时期,造园的风气非常流行,很多达官显贵不但在郊区建造大型的私家园林,在城里的很多大型的四合院也建造了附属的花园建筑。即便是普通人家的四合院,也多数在庭院内、外植树种花。而且,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创造出一种可观、可游的城市山林景象,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意的意境;日本庭园吸取了中国古园林的内容,通过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变异,与禅宗结合,创造了另外的一种禅意的庭园意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园林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探出两者风格的分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4.
5.
中日私家园林造园手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私家园林的发展上,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比日本私家园林的发展更成熟一些。故它的明显风格与突出的个性对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规模上看,日本的私园相对大些。原因是日本私园主人是将军大名,有权有势,故有时比中国的私家园林还大。如栗林园,现有76公顷,明治八年时就有11.6公顷。而拙政园只有4.1公顷。从园林所属上看,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型,日本私家园林表现为武人型。文人型注重诗情画意,武人型则表现为豪迈奔放。 相似文献
6.
中国私家园林作为“士”族阶层的理想居住环境,是“士”族阶层的艺术精神的物化,这种艺术精神几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到了宋代,私家园林从乡村走到了城市中来,变成了“宅园”——即“私家园林”,这既使其偏离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原本艺术精神,客观上又丰富了造园手法。文章还具体从空间、建筑、匾额、对联、路径、山水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有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的古典私家园林遗产,这对现代设计的空间选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然而,如果我国的现代公园照抄照搬古典私家园林的造园方式,那就进入了“误区”。可叹的是,目前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绝大多数城市的现代公园基本上都是古典私家园林的放大,仅只是亭台楼阁由原来的木构架变成了仿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桥变成了水泥桥。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满足现代公园的功能要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当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在世界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里开始繁殖时 ,中国的建筑师也在当地进行着类似的建筑实践 ,并试图以自己对当地独特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感受结合国际式的通用“法则”进行创造 ,寻找到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的路子。然而 ,他们发现现代主义的国际式语汇在表现感觉、习俗、美学意识、本土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在另一方面 ,如果将传统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进行所谓的、生硬的组合拼贴 ,其结果也同样是令人沮丧的。从 8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 ,人们曾致力于将这种开放的语汇与中国本土的美学和传统形式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15.
16.
北京私家园林中建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拥有厅堂斋馆亭榭轩楼台等不同形式,以及模仿江南的画舫,此外还经常设置戏楼和各种祭祀性建筑,并且拥有多种样式的门、廊、桥、墙等设施。这些建筑均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做法,用料考究,造型端庄,色彩相对浓烈,与山水花木景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与南方园林迥异的特色。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各类型建筑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整体的风格特征作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传统庭院本体文化与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语言学入手,对与“庭”有关的古文字历史承传进行类型化分析,揭示出传统庭院具有窨与文化的双重本质。空间形态和文化认同二者共同确定了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作为窨原型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19.
清代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中小建筑的符号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皇家园林和苏州私家园林中的建筑风格有明显不同。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号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符号均存在于古典园林之中。该文引入符号学的观点对两类园林中的小建筑如亭,墙进行比较,分析建筑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由此探讨园林与文化之间深层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大母神”原型与“原型的崩溃”的阐述,分析中国古代穴居模式对先民原始空间意识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先民空间营造的集体无意识。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空间原型源自“大母神”原型的象征性意象,庭院型制的发展是空间原型分化后相关象征群的意义表达。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阐述庭院型制的兴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