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对依兰-伊通地堑第三系再沉积孢粉化石的分布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再沉积的孢粉化石来自白垩世地层及其主要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民丰地区沙三下和沙四上、下段总体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通过对工区内4口资料较全的井(丰深1、丰深3、丰8、永920)进行单井相分析,形成了对民丰地区沉积作用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沉积构造、岩石微相特征及垂向序列的组合关系,识别沉积微相类型及其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种类型微相的测井相模式或岩-电模型.利用岩-电关系,进行全区的测井相分析,再利用测井相模式来解释沉积微相,从而研究砂砾岩体的剖面演化特征和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断层幕式活动是控制湖盆可容空间再分配的主要因素。断层的活动会造成湖盆基底的差异性沉降,从而引起水下可容空间的再分配。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沉积砂体的分布以及沉积层序的发育。车镇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具有平盆浅水的沉积特点,断层活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由于盆内断层多次幕式活动控制了沙二段沉积层序的发育,总体可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近北西向断层活动控制了沙二下沉积时期的地层单元形成和分布;南斜坡近北东向断层活动控制了沙二中沉积时期的地层单元形成和分布;沙二上亚段盆地的整体沉降控制了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4.
渤中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系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裂陷和裂后拗陷两大阶段,形成了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早第三纪的多幕裂陷沉降使区内沉积了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东二段下部(东下段)3套优质湖相烃源岩,裂陷—拗陷阶段的3次主要构造沉降导致了3套区域盖层的沉积,短源沉积—内源沉积—远源沉积的沉积充填演化造就了多种类型的储集体,所发育的深层、中深层和浅层3套储盖组合为渤中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聚集成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深水成因沉积地震属性构型分析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骅坳陷板桥凹陷古近系为例,通过对深水成因沉积及地震属性构型特征的研究,指出古地貌是影响深水沉积砂体的主要因素,深水河道的主河谷(或河道)基本上限定了深水复合河道的沉积,在主河道的两侧发育主堤岸、主漫滩,随着弯曲河道在主河谷内的摆动、迁移还伴生有次生堤岸、次生漫滩;水下重力流沉积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受水下水道河谷地貌的影响,垂向加积是沉积的主体,侧向加积次之,在垂向加积的过程中,重力流不断发生沉积、侵蚀,再沉积、再侵蚀,而形成多重扭曲结构,这种沉积明显区别于曲流河道沉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汇总了影响湖相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类型的因素,并综述了已公布的研究成果,在湖区内及其流域生存的生物群是最初供给湖沼体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在沉降和早期沉积作用期间,这些物质经微生物的再作用明显减少了有机质的总量,许多原生化合物被次生化合物所代替。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油田XX地区白碱滩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综合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XX地区白碱滩组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白碱滩组发育的是一套湖相-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体系,鉴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前三角洲泥、浅湖泥和浅湖砂坝6种沉积微相。编绘了各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图,分析了其展布特征与演化过程,推测该区白碱滩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深水牵引流沉积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在酸性气藏中,元素硫的沉积会减小气体的流动空间,其进一步的沉积会堵塞气体的流通通道,导致气井产量降低。为加强对高含硫气藏地层中单质硫沉积规律的认识,进行了以下理论研究:考虑元素硫吸附效应,建立一套系统的高含硫气藏元素硫地层沉积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某油田实例进行计算;在地层水体存在的条件下,对硫沉积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吸附效应或者地层水体存在时都会进一步加大硫沉积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更加明显;在离气井较远的地带,硫吸附效应的影响更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单质硫的聚集实验及其在岩石空隙中的分布规律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硫的聚集是从纳米级的单质硫晶体聚集形成面状单质硫,再逐渐形成层状似的单质硫;单质硫在孔隙中的分布规律为:孔隙越大,硫沉积量越大。  相似文献   

11.
牙形石色变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为例,论述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由20余条实测剖面,获取了相应的CAI值,据此划分了盆地上二叠统有机质热变质的成熟期,认为广元、北川、安县一带处于成熟期;川中、川南和川东等地区处于高成熟期;成都、南充、绵阳等地区处于过成熟期。根据CAI值推算了盆地各地区的古地温,认为高值(170~400℃)区在绵阳、成都、南充、达县及旺苍等地区;低值(50~100℃)区在广元至江油以北地区;川东、川南广大地区为130~200℃。根据CAI值及古地温,推算出上二叠统顶面埋藏深度,编制了埋深等值线图,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综合以上推算结果,预测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的原油、凝析油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前缘带,其余地区主要产天然气。图3表5参6(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2.
Quantitative petrographic analyses of deep‐water resedimented carbonates from the Gargano Peninsula (SE Italy) were integrated with petrophysical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porosity, P‐and S‐wave velocitie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sedimentary fabrics and pore space architecture on velocity‐porosity transforms. Samples of Upper Cretaceous carbonate came from the Monte Sant'Angelo, Nevarra and Caramanica Formations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depositional facies associations: F1, lithoclastic breccias; F2, bioclastic packtones to grainstones; F3, interbedded grainstones‐packstones and wackestones; and F4, (hemi‐) pelagic mudstones. Five pore type classes were distinguished: I and II, dominant intercrystalline microporosity; IIIa, dominant intergranular macroporosity; IIIb, dominant mouldic macroporosity; and IIIc, mixed intergranular and mouldic macroporosity. Pore type was found to strongly control velocity‐porosity transforms, unlike depositional facies associations. The equivalent pore aspect ratio (EPAR), derived from differential effective medium models,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pore types from elastic properties. The EPAR originates from the bulk modulus or shear modulus of the samples (K‐ and μ‐EPAR, respectively). Regardless of porosity values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microporous samples (type I) and samples with dominant intergranular porosity (type IIIa)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values of K‐ and μ‐EPAR (<0.22) and by K‐EPAR > μ‐EPAR By contrast, samples with dominant mouldic porosity (type IIIb) display high values of K‐ and μ‐EPAR (>0.25 and 0.4 respectively) and K‐EPAR < μ‐EPAR. High permeability limestones with dominant intergranular porosity cannot be discriminated from low permeability microporous carbonates. The petrophysical classes derived from elastic properties are shown to be distinct from reservoir property‐driven rock types. In the present case, a seismic‐based poro‐elastic model does not match the reservoir property model. Hence, a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for the studied carbonates can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pores types and p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Mellapak规整填料在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改造中的应用,在不改变各塔直径和高度的情况下,装置处理能力提高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深入探讨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中的反应机理,论述了若干主要因素对其高碱度化的影响规律,包括:金属材料的质量、促进剂体系的类型、水的用量及加入方式以及碳酸化速率等。指出首先应选择优质的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来制备高碱度盐,在控制水量应稍高于理论量的前提下,应特别重视水的加入与碳酸化过程的相互匹配,且对每一反应体系都有一最佳的碳酸化速率,这些要点对制备金属性较弱的镁盐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从贵州赤水地区官南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模拟计算该地区须4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文章利用此标准,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官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须四段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官南构造翼部高陡带、长轴、鞍部、鼻突及断裂带区域裂缝共有2期5组;裂缝的主要方位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和张性缝为主;晚期裂缝较早期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塔河分公司催化重整车间苯抽提装置预分馏塔再沸器内漏问题,从设备制造和工艺操作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断定温差应力和反复交变载荷作用是导致内漏的症结所在.在检修过程中采用补焊堵漏技术并进行水压试验,同时优化工艺操作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再沸器的内漏问题,延长了再沸器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专家系统进行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辽  陈元顿 《石油学报》1989,10(4):89-96
本文介绍专家系统DBDES(Drilling BHA Design Expert System),它将以前由钻井专家运用经验知识和BHA受力与变形设计BHA的这项人类智能活动,改用Micro-Prolog语言在IBM-PC计算机上实现。系统使用元知识控制策略,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AND/OR知识结构模型,针对不同的地层、井眼条件,设计实用的基本可靠的BFIA。DBDES的研制为我国的钻井工程运用专家系统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套管损坏综合治理是老油田增产挖潜的重要措施,而燃爆技术则是套管损坏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胜利油田套管损坏现状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爆技术对套管损坏进行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工艺方法,并例举了现场施工的实例,对用该技术进行套管损坏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高柴油润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影响柴油润滑性的组分,阐述了柴油润滑性差的原因和油泵磨损的机理以及提高柴油润滑性的方法。柴油中含氧、含酸极性杂环化合物是保证柴油润滑性能的关键组分,酯类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抗磨润滑剂。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甲醇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阐述了温度、游离脂肪酸、水及醇油比对超临界甲醇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与其他化学法相比,超临界甲醇法的反应时间从1~8 h降低到4 min,对原料油的要求也低,可使水含量及酸值较高的废油未经处理即可制得转化率98%以上的生物柴油。分析了反应机理,展望了超临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