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汝官窑创烧于北宋晚期,金灭北宋,汝窑随之消亡,制作技艺也渐渐失传。汝瓷生产,前后历时只有区区二十年光景,烧造时间短,传世之作自然稀少,流传至今,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后历朝历代,曾多次有人试图恢复汝瓷生产,均无果而终。年19566月,周总理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又一次受到重视,河南省尤其是当时的临汝县,马上行动起来,挖掘古窑址,分析古瓷片,探索新工艺,建造瓷厂、征集器型、研究釉料、尝试烧造,恢复汝瓷生产盛况  相似文献   

2.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之一。宋代汝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非常珍贵的品种之一,追求简约纯净的艺术风格,以釉色取胜。新中国成立后,汝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了汝瓷的装饰形式,汝瓷加彩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汝窑烧造工艺成熟后,在配料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烧成还原气氛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呈色和产品。在今天,传统汝窑技艺恢复后所形成的四大类釉色即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天青釉,已经接近历史上的面貌。目前,在汝窑故地汝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乃至英国、日本、美国等地著名博物馆和个人收藏,都有汝窑的历史器物的遗留,可以与今天的釉色进行比样,我通过多年的试验和探索,上追宋代汝瓷源泉,以求汝瓷釉色之真谛;下开今日之新貌,以与当代生活结合。以下就汝瓷的釉色诸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汝窑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因地处汝州而得名,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即“汝瓷”,因此名扬天下,在中国古代的诸多青瓷窑口中古文献有“汝窑为魁”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汝窑的辉煌     
<正>汝窑瓷器是我国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首,历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说(宋·叶寘《坦斋笔衡》)。汝瓷把青瓷之美推至极致。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以至完成阶段,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在陶瓷造型艺术方面,她不仅将汉唐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瓷器首推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青瓷流传有序、有案可查,收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的不过百件。民间也会有一些收藏,虽件数无法统计,但也是寥若晨星,极为稀少。"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窑青瓷,实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汝窑在河南汝州市,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  相似文献   

7.
2017年~2018年,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宫廷用瓷,其中,有北宋汝窑瓷、金代定窑瓷、金代类汝瓷,其余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酱釉瓷以及绿釉瓷和黄釉瓷。通过汇总与分析,可将其来源分为战争掠夺、土贡、朝贡、宫廷购买等四种。而不同来源的瓷器在窑口、器型、用途上也有所不同。文章运用二重证据法,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探讨了太子城的性质以及金代宫廷用瓷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8.
汝瓷豆绿釉     
汝瓷是我国宋代“柴、汝、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省临汝县。公元六Ο五年,隋炀帝置临汝为汝州,临汝瓷窑简称汝窑,所烧瓷器简称汝瓷。古汝瓷土质细润,坯质如铜体,釉药浑厚,明亮透底,富有水色。釉下遍布小点,犹如  相似文献   

9.
汝窑的辉煌     
汝窑瓷器是我国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首,历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说(宋&#183;叶口《坦斋笔衡》)。汝瓷把青瓷之美推至极致。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以至完成阶段,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在陶瓷造型艺术方面,她不仅将汉唐以来,中国写意手法推向新的高度,而且开启了中国写实造型艺术的先河,是中国陶瓷造型艺术“形神兼备”的典范之做。  相似文献   

10.
汝窑的辉煌     
孟玉松 《陶瓷工程》2010,(7):20-22,24
汝窑瓷器是我国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首,历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说(宋·叶口《坦斋笔衡》)。汝瓷把青瓷之美推至极致。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以至完成阶段,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在陶瓷造型艺术方面,她不仅将汉唐以来,中国写意手法推向新的高度,而且开启了中国写实造型艺术的先河,是中国陶瓷造型艺术“形神兼备”的典范之做。  相似文献   

11.
岳岩  吕成龙 《中华手工》2012,(10):68-69
瓷器的拍卖场上,长久以来都是明清官窑的天下。明清瓷器热优势于它们的存世量,如果此时出现一件宋汝瓷,全场其他的明清瓷器都会失色。2012年春拍香港苏富比以1.85亿港元的价格拍出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加上佣金成交价为2.0786亿港元。此洗直径仅为13.5厘米,六葵花瓣式,浅腹薄壁,素色天青,温润如玉,造型起伏含蓄,底部还有三枚细小的支钉痕。这小小的葵花洗一出现就打破了宋瓷在全世界的拍卖纪录。而上一次出现汝瓷完整器,是在20年前的佳士得,同样也打破了拍卖纪录。如果把拍卖场上竞价的瓷器比作后宫,汝瓷每每出现都不争不抢,安安静静的样子却总是赢得巨富藏家们惨烈的争夺。实因汝瓷存世数量奇少!根据最近的学术统计,目前全世界发现传世汝瓷仅70余件,拥有汝瓷的博物馆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汝州: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亚欧诸国沟通交流的大门,汝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途径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汝州是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出土于汝州,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全国64件不可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鹳鱼石斧图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大、最早、最完整的一幅陶画。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史称"汝窑为魁",被评为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汝石素有"梅  相似文献   

13.
郑长龙 《山东陶瓷》2011,34(6):24-25,28
汝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特点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  相似文献   

14.
一、汝窑名称由来汝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有的同志说:汝瓷产自宝丰,书上都说了"宋代汝宫瓷窑址就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这个说法也对,但是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是现在的叫法,宋代可不是这么叫的。现在的宝丰在五代时叫龙兴县,隶属于汝州,宋朝沿用了县名和行政区划。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废龙兴县设龙兴镇,到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仍隶属于汝州。  相似文献   

15.
汝瓷有着宋代文化的明显特色,其瓷器的类型和色彩显示出宋代帝王、士人对于美的审视方向,既体现了崇古制礼的隆重和有顺序的美丽,也能够表达出符合大自然的简单寂静与和谐的美丽。汝瓷追求尚青类玉的色彩和质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等级的社会心理方面的特点,道家和儒家相结合的时代思想对汝瓷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无论色彩还是造型,生活上面的用具还是摆放的物品,都能够显示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独有的时代风格。本文从汝瓷的历史发展、汝瓷的色彩、汝瓷的美学特征三个方面对汝瓷的传统技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汝瓷以天青釉著称,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汝瓷烧制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传承,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的伟大指示。汝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一张名片借着"一代一路"的春风,定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本文对汝瓷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汝瓷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造物设计作品,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宋汝瓷。以其为研究对象,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宋代汝瓷传世品、出土产品和历史文献为研究文本对其显性物质文化及隐性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总结宋汝瓷的设计文化,意在发现汝瓷在宋代达到一定艺术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宋代,汝窑主要烧制生活用瓷器与陈设瓷器,兼烧少量礼器。而修内司窑与郊坛窑烧制礼器的比重大大增加,出现一些汝窑未见的器物。龙泉"贡瓷"形制应与官窑产品基本保持一致。但龙泉窑毕竟是民窑,烧制方面不似官窑般严格,通过制瓷技术的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瓷器造型。官窑器带有复古改制的政治色彩,更多的受到礼学传统限制,因此更强调忠实于"古";而且一旦"复古"成功,形成新的定制,就很少向前发展。民窑器则更为商业化,受到当时流行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沈白 《中华手工》2013,(5):47-49
无论是雨过天青的汝瓷,还是斑斓梦幻的彩陶,在汝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新嘉诚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从未停歇……1998年,也许是新嘉诚最为艰难的一年。几年来在汝瓷上的巨大投入,已经让这个致力于重现汝瓷辉煌的新兴企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合伙人先后退出,资金链断裂,近千万负债……如果不是邢根立"不到黄河心不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参加了1999年的广东陶瓷展,他为汝瓷,  相似文献   

20.
青瓷是中国最早烧成的瓷器,也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陶瓷类型,曾被古代南北方窑口广泛生产。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汝瓷是北宋时期在河南地区烧制出的一种高品质官窑青瓷,它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著称,是中国青瓷发展的重要节点。汝瓷的成功烧制融合了南北方多个青瓷窑口的工艺技术成果,它在釉色审美和工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刻影响着同时期及其之后的青瓷,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