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给予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或职业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一开始就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 ,它的目标十分明确 ,即培养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生产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职业要求的变化 ,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历程必定贯穿着两个主题——变革与超越。在生产十分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 ,职业之分即行业之分 ,与手工业和专门化技艺相适应 ,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是学徒制 ,其培养目标是学徒 ,培养模式以观察、模仿、边干边学为主。工业革命后 ,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新的生产力对生产者的智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术…  相似文献   

2.
动机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动机有指向性、强度、清晰度三个基本属性,工作积极性的方向性质、积极程度和有效程度就由动机的上述三方面依次决定。因此,了解教师的工作动机状况及影响其积极性的因素,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师当前的工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呼唤教育信息公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是致学交流,是教育信息传递.教育公平,在表层和在起初阶段是机会公平,在深层和在后续阶段是质量公平.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等教育信息公平,而高等教育信息公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信息传递畅通程度;信息阻塞导致信息不公平,信息不公平阻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高等教育预设质量目标达成度取决于教育信息公平程度;信息公平是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基本保障;打破信息阻塞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公平的必需选择.信息阻塞,有能级性、缺位性和隐藏性三种类型;可以通过提升教师学术道德消除隐藏性信息阻塞,通过培育教师责任伦理消除缺位性信息阻塞,通过增强教师课程开发参与度消除"能级性"信息阻塞.只有消除信息阻塞、保障信息公平,才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接受者生涯公平;只有实现高等教育接受者生涯公平,才能实现社会公平,达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论教师教育观念的十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持有什么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状态。在当前,教师摒育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经指出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我国在解放后 ,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而且将其列入了教育方针。今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我国 ,如何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 ,重新认识并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就成为各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一、准确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一般而言 ,劳动教育是由教育目标决定的 ,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从性质上讲属于…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具有修身塑德、治学立业和明确道德责任、促进人生环境和谐的现代价值。感恩是道德主体对"他爱"行为的道德认知,是道德主体推己及人、积极互动的道德回馈。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于感恩道德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了传统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很多缺陷,不利于感恩教育的实施。基于此,本文认为当代感恩教育应在汲取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从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领域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奇迹就在于它具有自调节机制.自调节机制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呈现稳态特性的重要内在机制.具有调节行为的自我性、调节过程的自动性、调节目的的自强性、调节结果的未知性等特点.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应用自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五重五轻"现象,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因材施教原则等分别为其提供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因而又是可行的.对此,本文主张在大学德育中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建设道德生态环境,重视道德设施建设,倡导道德自律慎独;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注重道德体验感悟,实施道德感化教育,激励仁爱向善本性,建立道德参照体系,发挥教师、同伴榜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反思当代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的需要、情感、享受与幸福毫不相干的规范戒律。从本真意义上讲 ,这些都不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 ,“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 ,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 ,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 ,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1] 。故此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个体的道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从个体的道德需要这个视角为道德教育寻找合理的基础和有效途径。道德需…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一种建基于科学立场的复杂性劳动且专业性高于职业性的职业,对其专业性问题本身及其缘由的认识,需从其专业性的元理论高度,即从专业性这个概念的本质特性的高度进行解析,以此来判断作为与人类共在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内涵中的规范性、逻辑一致性、相关性、理性性、感性性、专业性度、社会历史性以及实践合理性等本质特性.同时,在教师的专业性与不专业性之间离析出合理界限,希望为认识处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潮中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开阔理性视野.  相似文献   

10.
"fee"最初本义来源于"土地",是教育服务市场价格的货币符号。学费是一种"公平价格",反映了教师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大学产生和存在的源泉之一。作为一种劳务性收费,它与教师作为职业劳动者有关,受到教会"免费教育"理念的影响;作为一种行会组织性收费,它与大学收入和支出有关,受到教师薪酬制度等公共政策的影响。大学收取学费的数量和方式,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对大学学费含义的厘定,不仅有利于明析学费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组织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跳槽,是人们主动选择和改换职业及工作单位行为的俗称。教师跳槽,巳由过去偶尔发生的个别现象演变成现在的比较显眼的特殊现象。在学校加强管理和进行治理的同时,教师反省自己的择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教育事业的良性运行都不无裨益。在我国,职业和工作单位的社会流动曾被严格控制在政府部门的职权范围内。教师的流动更是如此,主要采取组织调配这种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教育理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的确认和坚信。它是教师生活中的精神向导,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在教师教育中,我们应从行为反思和校本培训两方面培养和完善教师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建设的双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道德建设或一般而言的道德建设 ,应该通过双重路径进行 ,即公民道德本身的建设和治理、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由于过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只注重道德本身的建设 ,而对道德建设社会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因而致使道德建设往往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活动 ,似乎公民道德建设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无关。这种道德建设的现实 ,效果往往微乎其微。(一 )就道德建设本身而言 ,道德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必须从多层面展开。这些层面主要包括道德理论的构建、道德原则的确定、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道德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培养个人品德,使其行为合于德性并参与到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去;另方面是各社会成员同心协力地构筑一个道德环境,使社会风气和煦飘香。个人品德与道德环境是有联系的,但又有区别,因为品德与个人的留去共存亡,而环境却是人类的遗产,它会成为人类代际更替和发展的财富。道德环境的建设也就是道德场的建设,是指舆论导向、行为影响和闲暇生活诸多因  相似文献   

15.
一、起源所谓产学群体就是学校与生产部门(社会用人单位)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而形成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比较稳固的集团,即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它是一种“双向参与、双向交流、双向合作、共同培养”的新型办学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学校囿于自我封闭、脱离实际的状态,有利于建立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办学机制。它具备以下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1) 符合马列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社会职能,如果没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人类社会既不可能延续,也不可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化与诠释教化是经典教育的两种教化形态。人类社会早期,审美教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经典作品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亲密性,是经典教育的原初形态。诠释教化产生后,经典作品被下降为外在于人精神生活的教化之物。西方启蒙晚期,新古典主义运动试图以经典文学和艺术来恢复人性自由与完整,变革僵化的社会,是审美教化复归的尝试。在当代,诠释教化过于依赖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阐释,容易形成道德说教、历史灌输与知识考古的流弊。经典作品的现代性遭遇彰显了审美教化的现实批判性、文化反思性与道德自主性,复归审美教化并诉诸审美教育成为经典教育的当代选择。审美教化内在地要求把人作为审美主体,把经典作品视为艺术作品,把经典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从而完成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教化。  相似文献   

17.
品,其本义是标准或表率;格,是范式或模型。品格,就是标准的可作表率的范式及模型。我们把具有高尚意义的可作表率的道德范式或形象称之为道德品格,它是理想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道德追求的目标,是做人应该效法和具有的精神。高校后勤工作者的道德品格是从其劳动特征中引伸出来的应该具有的文明精神,是日常修身的追求目标和道德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与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美感发展、情感发展、体力发展之间,劳动与思想和个性的公民基础的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劳动成为个性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由于人在劳动中确认自己是个公民。他感到他不仅能获得他所必需的面包,而且能实现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应使公民感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牢记在心里,这是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劳动对确立公民感的意义一方面是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责任意识即对社会的责任、责任心和责任感。这是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意识,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利益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指令性要求。社会责任意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政治、法律、道德和职业等方面的较高层次的要求。社会责任意识的实现可以协调人与人艺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转化为个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为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灵魂的启蒙之光。从现代性视角看,现代教育把知识传授和知识技能的竞赛当成了教育的唯一使命和最高目标,忘却了它必须承诺的"传道""解惑"使命,更难以承诺它"转化(人的)心灵"的根本使命。从现时代中国现实看,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教育公平的缺失;第二,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偏颇或者"教育的单面性";第三,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紧张和扭曲;第四,教师、学校和整个教育使命的"失真"等。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回归。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家,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教育之本在人,在人心,在人文之道,即:使人脱离愚昧和野蛮,走向文明和高雅,点亮人心,转化灵魂,成就人格的卓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