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啸 《中外建筑》2009,(5):101-103
本文以建筑表皮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表皮生态设计策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隔热:低能耗;集成立面;新技术应用:积极适应当地气候。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方式,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理念及应用,以及生态建筑表皮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筑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积权  杜峰  林从华  余志红 《建筑科学》2012,28(2):12-16,45
如同自然生物体的产生、生长、成熟和衰亡一样,一栋建筑通常要经历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至最后的拆除和废弃物的处置这一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建筑活动涉及材料、技术、能源、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本文以建筑为生态元,视影响建筑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要素为生态因子,引入生态位概念,探析建筑生态位原理。而后,应用生态位构建原理,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位策略,为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从而打开研究建筑规划设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滑歌  李玉堂  刘塨 《华中建筑》2003,21(2):62-63
在环境恶化和能源日益不足的情况下,当代建筑因为生物气候学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引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生态建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住宅建筑是当今建筑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之一,如果能在住宅建筑中将单纯的生态意识发展为一种真正的经济要素,则生态住宅必将成为标准的住宅建设规划中必要的一环,并引起市场对它高度的重视。本文大胆尝试采用适宜的方式来构筑生态住宅,试图对生态住宅作一次大胆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当代建筑界面充满了深浓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建筑立面”、“建筑屋顶”等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界面形态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了“双层表皮”、“可启屋盖”等10种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过人对自然野蛮掠夺后,如今的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共生意识的重要性,开始呼唤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在建筑领域,日本建筑师是较早开始把多元共生的生态意识当成一种普遍的设计准则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建筑学设计中生态意识的运用,针对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而留下的满目疮痍,一次次惨痛代价的警告终于使得生态保护、生态意识渐渐在人类的心中苏醒,文章便是将生态意识在建筑学设计中的体现入手,并且分析了生态意识与建筑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创新手法探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曾坚  杨崴 《建筑学报》2003,(6):10-13
广义地域性建筑是当代建筑创作中重要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边缘拓展、对立融和以及多维探索等方面,论文归纳了"再现与抽象"、"对比与融合"、"隐喻与象征"以及"生态与数字化"等建筑创新手法,并分析了广义地域性建筑的一种特例--"高技乡土"和其它若干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周海萍  谷言 《山西建筑》2010,36(33):24-26
从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材料、景观绿化四个方面来论述苏州古民居的生态价值,指出苏州古民居体现了一种生态平衡的原则,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存,这种依靠自然循环解决自然问题的方法,对现代生态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仿颐 《山西建筑》2009,35(33):10-11
阐述了生态设计的概念,并从可再生资源、建筑中生物学的应用、科技的生态化及有记忆的建筑这四个方面说明了对建筑中的生态设计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提出了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建筑师应该着眼于全局,把建筑真正融入到自然之中,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当代高技建筑的表皮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怀新 《中外建筑》2009,(5):104-108
建筑表皮作为个体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直接载体,表现了建筑内在自然属性和外在社会属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表皮的这两种属性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建筑的设计创作中。本文结合实例,归纳总结了高技派建筑通过表皮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生态、和技术性,展示了表皮在当代高技建筑创作中运用的一些重要手段和技法,以期对建筑师设计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建筑表皮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表皮的特征成为建筑特征的直接反映。生态建筑的表皮普遍呈现出"软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生是以科学为依据,经过了理性思考,通过借用植物学理论,隐匿建筑体量,模糊建筑与环境分界;通过借用物理学理论,创造复杂的曲面表皮,柔化建筑与环境的界面;通过借用仿生学理论,模仿生物表皮肌理,缩减人工建筑与环境的差异。用生态完善形态、以形态促进生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文章从以点及面的思路出发,对当代建筑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进行历史场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不同时期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传播特征,以此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3.
符号学作为20世纪形式论的集大成者,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从语言学学科引入到建筑设计领域,曾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风靡一时。而符号学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在当代仍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和发展深化空间。参数化技术不仅作为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地域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试从我国当代参数化地域建筑实践中对符号学的应用和发展入手,探讨符号学在当代地域建筑设计新方式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局限性,并试图发现符号学未来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向锋 《新建筑》2012,(4):128-130
随着尊崇资本运作机制的建筑生产模式和彰显经济地位的形式主义创作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建筑伦理议题已成为当代建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学者们开始关心建筑教育中的伦理维度,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求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以建筑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次序,介绍西方当代建筑伦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并论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颀  袁姗姗 《新建筑》2005,(2):48-52
与执著、坚定地信奉现代现代主义的年代相比,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影像文化的冲击促使建筑师自学地思考这种文化状态下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分析当代审美意识的软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以及当代主流建筑师的作品,探讨当今建筑造型中的“软化”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重建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中,地域文化的重建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和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日益重要的问题,也成为构筑文化认同的标志。地域性与全球化互相冲突却又相互补充,建筑领域亟需重建与现实生活相通的、真实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世界的都市奇观——简析旗舰店建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可 《建筑学报》2006,(8):76-78
作为当代世界建筑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一个建筑现象,奢侈品牌旗舰店不仅带来了新颖的视觉形式,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建筑在消费文化影响下所作出的反应。文章试从形式特征、媒介属性、消费文化背景以及建筑师的商业价值等几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虽然建筑中材料的透明性似乎已经天然地与玻璃联系在一起,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近200年间的事。而在当代建筑学中,新的透明材料的出现以及由加工工艺和建造方式的不同带来的材料透明性的转换,再次打破了透明性与玻璃的单一对应,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学可能。致力于探讨当代条件下透明性的材料转换及其对于建筑学实践的影响,认为这一透明度的转换带来了对于空间、结构的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也使建筑有可能越来越远离那种风格化的形式,而转向知觉、感性、效果与体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薛求理 《新建筑》2012,(3):18-25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外国建筑设计随着国门和经济开放涌入我国,对我国的城市景观和建筑业造成极大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的外国建筑设计成了东方与西方,外国与中国科技文化论题的交汇点简要回顾30年来输入海外建筑设计的历程井讨论由此带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4)
West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is a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and art, change in human concep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presents us a new look. Evolvement of concept is the core force that pushes forward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as concept always influenc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reate a new dimension. Both architects and artists try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using the individualized work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value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tistic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