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振民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1980,(5)
一、前言金属材料在范性形变以后,其晶粒取向沿着一定方向排列的现象,称为择优取向,通常也称为织构。织构的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耐腐蚀性能等,都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低碳冷轧薄钢板的再结晶织构是支配深拉延性的主要冶金因素,很早以前就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对从冷轧组织来的再生晶粒(或再结晶晶粒)的生核和长大以及通过该过程引起的特定方位晶粒的优先长大机理,现仍在为究明其详情而不断作出努力。根据这许多研究,已弄清微细的析出物特别是氮化物和碳化物对再结晶织构的发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它已广泛地被采用了。典型的、能使对薄板深 相似文献
3.
据“Transaction ISIJ”,1988;28(4):报道,大阪(Osaka)和内田(Ushioda)等处的试验表明,在α固溶体钢中碳、锰共存显著地影响再结晶织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试验,得到了类似的织构,但在织构的发展上稍有不同。1.试验过程三种低碳铝镇静钢(0.035%C—0.0008%N—0.064%Al)具有不同的锰含量(0.30,0.09,0.02%)。通过真空冶炼、热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Harris反极图法所得到的几种结果的评价。比较了两种现有的分析方法和一种新的途径。在最常用的分析中,不同的衍射是等权记录的。第二种方法包括了反射的面积加权,主要考虑了极点分布的不均匀性。在新的方法里,反射是按照它们的多重性因子来加权的。对由一个钢板试样用三种方法所得到的强度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取向分布函数(ODF),取向线分析和纤维织构定量分析研究了工业纯铁和超深冲钢板冷轧织构的变化过程;讨论了α取向线和γ取向线以及一些取向的稳定性。同时也分析了钢板变形过程及杂质原子对织构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取向分布函数法研究了钢板中的轧制织构。其中以{110}<111>滑移系滑移为基本变形机制,利用Sachs、Taylor、RC和PC等模型对轧制织构进行了理论模拟。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再现体心立方金属冷轧过程中晶粒取向在{112}<110>,{111}<110>,{111}<112>及{001}<110>附近的聚集过程。分析表明{110}<111>滑移系的滑移是体心立方金属十分重要的变形机制,适当参考各种变形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冷轧织构的形成过程。还根据冷轧织构的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钢板应力和应变张量连续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采用实验室管式电阻炉对CSP-DC04冷轧深冲板(%:0.02C、0.03Si、0.2Mn、0.02P、0.008S、0.04Als、0.007N)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2、20、350℃/min)和保温时间(10、60、300 min)的再结晶退火试验。采用EBSD、XRD和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再结晶退火后的试验钢进行了显微组织演变规律和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SP-DC04深冲钢,保温时间对晶粒形貌影响不大,但是对再结晶织构类型和强度有明显影响;快速升温(350℃/min)退火后,晶粒形貌为等轴状,尺寸较小,随保温时间增加,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强度均增强,再结晶形核机制为定向形核—亚晶合并形核机制;慢速升温(2℃/min)退火后,晶粒形貌为沿轧向拉长的"饼形"状,随保温时间增加,α-纤维织构强度降低,γ-纤维织构强度先增加后下降,再结晶形核机制为选择生长—晶界弓出形核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模拟CSP工艺试制Hi-B钢在不同冷轧压下率(73%、78%、83%、88%及93%)下对其初次再结晶退火(850℃,5 min)后织构的影响。使用Zeiss Axioplan金相显微镜观察组织,借助NOVA400 Nano SEM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织构EBSD(电子背散射技术)数据采集,利用二次萃取复型法制样并通过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谱仪(EDS)观察压下率为88%的初次再结晶样品中抑制剂析出情况。结果表明:Hi-B钢冷轧的最合适压下率约为88%,冷轧初次再结晶退火(850℃,5 min)后晶粒细小,组织良好,有一定的Goss晶粒,有利的{111}112织构含量较高和较多的∑9、∑3、∑5有利CSL晶界。抑制剂(主要为Cu2S)析出较多,平均尺寸大小约为50.15 nm,平均面分布密度约为1.54×109个/cm2。 相似文献
14.
15.
冷轧薄板的生产过程中,金属晶粒经过冷变形,晶粒将随着变形方向拉长。这种变化将导致力学性能等的变化。再结晶退火是冷轧薄板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研究冷轧薄板再结晶温度以及压下率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对冷轧薄板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为冷轧薄板生产时退火工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前言在形变金属薄板中,品粒的择优取向(织构)是普遍存在的,它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测定晶体的取向分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测定晶体的取向分布。对于晶粒足够大,取向较集中的试样来说,可以用X射线劳埃法或金相腐蚀坑法逐个测定大量晶粒的取向,由实验来确定晶体的取向分布,但这个方法是很麻烦的,而且对于小晶粒的取向较分散的试样来说,这个方法是不适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是极图法(在物理参考系里表示特定晶面极点的角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Hi-B钢的常化工艺(二段式常化)及不同冷轧压下率(63.8%、75.2%及87.1%)对其初次再结晶退火(820 ℃,5 min)后织构的影响,采用CSP工艺试制以Cu2S和AlN作为抑制剂的方法进行模拟。利用NOVA400 Nano 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次再结晶退火后的微观织构进行EBSD数据采集,从晶粒取向、ODF分析以及特征取向线分析3个方面对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化后再冷轧初次退火后Hi-B钢的组织更加均匀,高斯织构和有利的{111}〈112〉织构相对较多,织构间发生了转变,对产生高斯织构有利的{111}〈112〉织构为主要转变产物。在压下率为87.1%时,有良好的晶粒取向以及合适的取向线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