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几种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文中从众多转换波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3 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表层模型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分别求取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并且分别从方法原理和实际数据处理2 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地震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LNS地区三维超大面积转换波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套三维低信噪比转换波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方法:直接应用纵波炮点静校正量作为转换波炮点静校正量;对于转换波接收点校正量的计算,首先通过比例系数法求取初始接收点校正量,然后利用常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校正量,最后采用基于共接收点叠加的趋势面方法消除残留校正量。实际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幅提高了转换波资料的成像质量,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油藏描述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常规静校正方法只能处理小静校正量,无法用于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因而实际处理中多使用趋势面静校正方法进行转换波静校正,但该方法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文中介绍了一种人机联作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其在Focus平台上的开发与应用.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人机联作转换波静校正的原理及其开发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校正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常规静校正方法只能处理小静校正量,无法用于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因而实际处理中多使用趋势面静校正方法进行转换波静校正,但该方法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中介绍了一种人机联作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其在Focus平台上的开发与应用,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鉴于多分量的矢量波场特征和转换波传播路径非对称的特殊性,研究和开发了适合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专用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水平分量旋转、多分量叠前去噪、转换波静校正、纵波和横波垂直速度比计算、转换波共渐进线转换点面元和共转换点面元抽取、各向异性叠加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动校正、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直射线和弯曲射线的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由此组成了最基本的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将上述处理流程应用于实际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转换波地震勘探是海上和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方法。由于转换波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其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突出。常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在表层纵横波速度比不详、横波初至不易识别的情况下,效果都不太理想。针对转换波静校正难点,提出了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该技术通过P-P-P折射波初至拾取技术和P-P-SV折射波共检波点初至叠加技术的联合,实现了P-P-SV折射波初至的成像及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再联合利用P-P-P折射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和P-P-SV折射波延迟时差提取技术,求取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最后,根据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求解出P-SV波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转换波检波点静校正量计算精度,能够明显提高转换波资料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转换波组合静校正技术在大庆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P-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是陆地多波勘探的“瓶颈”问题,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有效解决方法。针对大庆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转换波组合静校正方法,即将基于三分量微测井资料的模型法和改进型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干法组合在一起进行转换波静校正。模型法较好地解决了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改进型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干法解决了转换波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该地区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消除了因静校正问题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增强了同相轴的连续性,提高了转换波地震剖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转换波地震勘探已成为当前地震勘探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转换波处理当中的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方位旋转方法、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转换波各向异性四参数速度分析方法以及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一套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将上述方法与技术应用于苏里格地区实际地震资料,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三分量地震数据具有特殊性,常规纵波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本文基于三分量地震数据的特点,对三分量转换波地震数据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实用性研究,其中包括转换波水平分量的坐标旋转处理、转换波的共转换点(CCP)计算、转换波的静校正及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迭代计算和针对转换波的去噪技术等。文中展示了这些处理技术在中国西部T气田的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中取得的良好应用效果,在P波及PS转换波的最终处理剖面上可见目的层的P波和PS波的振幅和波形均有明显差异,这为综合应用纵横波数据联合解释、提高油气藏识别的精度和成功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展现了三分量地震勘探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明显优势,也对静校正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密度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和初至波信息清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地震资料且能够满足高精度处理要求的剩余静校正方法。通过依次应用多域迭代折射波剩余静校正、分频模型迭代剩余静校正和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有序地计算高密度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进一步解决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技术方法众多,已成为多分量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1)面波反演法存在面波发散、难以确定频散周期及复杂探区面波信噪比低、频散曲线拾取困难等问题;(2)初至波静校正方法中的层析反演和折射法的转换波初至信噪比低,尤其在复杂探区拾取初至很难;(3)共检波点道集叠加纵波构造约束法要求地下反射界面变化相对平缓或者水平。因此,上述方法目前都不适合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通过层位拉平方法消除转换波静校正构造项,克服层位基本水平的限制。首先拾取P-P波CMP叠加信噪比较高的构造层位,并计算层位拉平投影时差,用投影时差“拉平”叠前数据;(2)将层位拉平数据转换到共检波点域并重新完成共检波点P-P波速度分析,以使共检波点道集的每道速度相同,消除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剧烈变化及速度分析精度不高造成的道间动校正误差,既可以使共检波点同相叠加、提高信噪比,又减少了速度精度不高对地震道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3)把P-P波构造层位拉平的投影时差转换到P-SV域拉平P-SV波叠前数据,在共检波点域重新完成P-...  相似文献   

12.
在莺歌海盆地,地震模糊区的成像一直是勘探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998年在该地区采集了多波地震资料,通过对P-SV波的处理,在模糊带成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1]。在对常规P-SV波处理中的偏移技术等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P-SV波叠前偏移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将输入道分选成共转换散射点道集(CCSP),在CCSP道集中,双程旅行时和等效炮检距之间满足双曲线关系,故而使得常规处理P-P波的Kirchhof叠前偏移在此也可以运用,至于速度分析它也可以运用P-P波的速度分析方式来进行,因此采用该方法简化了转换波的处理,同时也提高了P-SV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转换波延迟时静校正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克服传统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不佳的缺点,本文介绍一种转换波延迟时静校正方法,此法根据转换波勘探时垂直分量记录的纵波近地表模型及水平分量记录的初至时与纵波分量的初至时之差,求取转换波延迟时,并根据转换波延迟时建立横波的近地表模型,从而求取接收点的横波静校正量。文中给出了转换波延迟时静校正量的计算公式,并用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法应用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应用。目前该静校正方法已经集成到KLSeis采集软件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长期存在着用纵波地震勘探难以解决的地震模糊带和岩性假亮点等问题。近几年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我国近海相继进行了 3次较大规模的二维、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 ,研制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商业化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OMS ,并对南海两次采集的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 ,其结果表明 :这套自主研发的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比较成熟 ,转换波处理效果很好。此后 ,在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基础上 ,又自主开发了部分三维转换波处理功能 ,并对渤海采集的部分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试验性处理。目前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多 ,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此 ,提出了下一步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常规勘探难以可靠预测含气层。三分量地震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可更准确地确定地下储集层和流体特性。在得到高品质的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转换波静校正、转换点计算、转换波速度分析与动校正等一系列处理技术,获得了波场信息丰富、波组特征明显的转换波剖面。通过纵波波阻抗反演与转换波弹性阻抗反演联合解释,有效地预测出该区有利储集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且不均匀,转换横波速度又比较低,因此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根据多分量微测井资料求取低速层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利用纵波检波点静校正量和该速度比来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动校炮集上拾取较清楚的反射层时间,再通过拟合抛物线时间与实际拾取反射层时间的差来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静校正技术能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转换波记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三维三分量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LMD地区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如坐标旋转、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等,并给出了纵波、转换波联合处理流程;同时指出了Z分量、R分量联合处理与R、T分量联合处理在流程上的差异。通过实际应用,提高了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为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常规纵波构造控制的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算法在处理复杂地区低信噪比、地下构造起伏较大的转换波地震资料时,容易出现“纵横波叠加剖面构造层位不匹配,导致转换波的构造校正量计算不准确”和“算法收敛于局部极值,叠加剖面出现零空间漂移”的现象。本文针对常规算法的此缺点,分析了该算法的理论原理,提出增强纵横波叠加剖面匹配质量和压制“零空间”现象的改进措施: 使用纵波共检波点叠加剖面的构造层位来匹配控制转换波共检波点叠加剖面的构造层位,达到增强纵波CMP叠加剖面和转换波ACCP叠加剖面的层位匹配一致性的目的,提高计算地下构造校正量精度,进而估算较准确的纵横波速度比值; 计算共检波点叠加道与拉平后的转换波构造层位之间的绝对静校正量,以克服静校正处理的“零空间”漂移现象。实际转换波资料的应用表明,改进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常规纵波构造控制的CRP叠加道相关算法的剩余静校正处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