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远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3,(7):1-5
表面粗糙度标准是六项互换性基础标准之一。近年来,随着标准的修订,表面粗糙度标准在内容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甚至变化很大。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些标准,笔者根据实际贯标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表面粗糙度标准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1 标准的现行版本 众所周知,标准在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标准使用已被代替的旧版本所致。到目前为止,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有如下14项(见表1)。其中,GB/T 131—1993、GB/T 1035—1995、GB/T 3505—2000以及GB/T 10610—1998等是常用的标准,也是在应用时最易产生… 相似文献
2.
三维表面粗糙度的表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粗糙度会直接影响零部件的耐磨性、密封性以及抗腐蚀性等,是评定机械加工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零件表面性能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传统的二维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和表征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三维表面粗糙度由于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工件表面的状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发展历史,系统地介绍了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及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表面形貌与功能特性的联系,概述了三维粗糙度参数在制造业、生物医疗、摩擦学与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指出了三维表面粗糙度表征和应用的发展方向。未来随着相关研究(比如,三维测量的溯源性、重复性、参数表征体系等问题)的深入以及三维表面测量手段的发展,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也将不断完善和推广,并更多地与实际功能相结合来预测并指导生产,确保工件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3.
4.
5.
6.
阎威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1997,(8):33-36
表面粗糙度是评定和保证零件表面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对零部件表面功能影响很大。表面粗糙度状况对表面摩擦和磨损、接触刚度、疲劳强度、配合性能、密封性、流体流动、镀涂性能、测量精度以及外观、零部件及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等都有直接影响。因此,准确地标注表面粗糙度,对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非常重要。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新标准(GB/T131—93《机械制图表面精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首先应该了解新、旧标准(GB/T131-83)的异同点,熟悉新标准的内容,下面是笔者的理解。1表面粗糙度符号(1)符号的含义新、旧标准的符… 相似文献
7.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计算机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斌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4):164-165
介绍了最新国家标准中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通过程序实现了多项粗糙度参数的计算,并用实例说明了程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表面粗糙度最新国家标准的评定参数,并据此编制评定程序实现了多项粗糙度参数的计算,通过实例说明了程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郭旭英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2,(12):25-27
GB/T 131-199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是一项重要的互换性基础标准。本文结合GB/T 13911-1992《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介绍了表面粗糙度在设计文件上的正确标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将纵-扭复合振动超声加工与常规深滚加工工艺相耦合,创建纵-扭复合振动超声深滚加工工艺,并对其加工原理进行阐述。理论分析了超声振动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6061-T6铝合金轴件进行常规深滚与纵-扭复合振动超声深滚处理,研究深滚工艺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参数下,辅助纵-扭复合振动后,超声深滚所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a值均小于常规深滚,且在设定参数范围内,静压力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最高降低约50%。 相似文献
14.
三维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粗糙度测量是评估零件表面特性的重要手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三维表面粗糙度逐渐成为反映工件表面特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并比较了多种三维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及特点,根据测量过程是否接触被测表面,将三维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分为接触式测量法与非接触式测量法。接触式测量法主要包括触针扫描法;非接触式测量法主要包括光学法(相移干涉显微法、相干扫描干涉法、数字全息法、共聚焦显微法、共聚焦色差显微法、点自动对焦法、变焦法、激光三角法和光切法)和电镜法(扫描电子显微法、扫描隧道显微法、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法和原子力显微法)。针对每种测量方法的发展现状,本文讨论了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K. Mitsui 《Precision Engineering》1986,8(4):212-220
Potential non-contact optical methods for in-process surface roughness measurement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reflected light position detection, focu 相似文献
16.
H. Strbk Nielsen 《Precision Engineering》1988,10(4):209-213
This work concerns itself with two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The first approach identifies vacancies in the surface and removes them from calculations. The second approach uses the parameters defined in German standard draft DIN 4776 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their potentials evaluated for different assignments. 相似文献
17.
H Haitjema 《Precision Engineering》1998,22(2):110-119
A stylus instrument was characterized and calibrated, including a dynamic calibration of the probe. This stylus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alibrate ten roughness standards for six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The sensitivity of each parameter of each standard to such measurement conditions as stylus geometry, measurement force, cut-off wavelength, and so forth wa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These results were used for an uncertainty evaluation of each parameter for each roughness standard. It is shown that the manufacturers’ specification for the stylus instrument (2% uncertainty in roughness parameters) is approximately correct for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amples and parameters, but the uncertainty may range from 0.03% (for sinusoidal profiles) to 100% (for very fine surfaces), depending upon the standard and parameter to be calibrated. 相似文献
18.
DRSM方法具有序贯性、可旋转性、模型的稳健性以及试验次数少等优点,近年来逐渐运用在微细精密车铣加工运用中,笔者着重对微细精密铣削表面粗糙度进行DRSM分析,得出了微细精密铣削条件下工艺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有较强的理论实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许多机械企业金属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控制、质量与效益矛盾的问题,对表面粗糙度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车削金属的表面粗糙度明显提高,加工后的金属工件符合设计要求,加工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