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针对涠洲11—4油田主力油层——角尾组Ⅱ油组换大泵提液、开发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主要措施增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寻找新的开发方法以提高经济效益,以涠洲11—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外大量文献的调研,选择ECLIPSE100黑油模型对泡沫驱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实施泡沫驱可以经济有效地提高该油田的采收率,可增产油量24.36×10^4t,建议开展泡沫的实验工作,为泡沫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针对涠洲11-4油田主力油层——角尾Ⅱ油组换大泵提液、开发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主要措施增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涠洲11-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利用建立的等效模型对涠洲11-4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连续注气、间歇注气及水气交替这3种开发方案的开发效果较差,而泡沫驱方案增油效果明显,建议积极开展泡沫驱进一步实验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北部湾盆地涠洲11?4油田与涠洲11?4N油田的原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运聚差异性。研究区原油分为A和B两类,前者成熟度高,主要来自流二段底部油页岩,后者成熟度低,主要来自流二段上部与流一段泥岩。A类原油在凹陷边缘构造高部位的涠洲11?4油田新近系角尾组与凹陷内构造低部位涠洲11?4N油田下部的流三段均有分布,而B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涠洲11?4N油田上部的涠洲组和流一段。原油空间类型与烃源岩分布关系表明,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下部的流三段成藏或沿流三段砂体侧向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B类原油主要在凹陷内通过断裂近距离垂向运移成藏。这指示了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在凹陷内近距离运聚成藏,而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底部油页岩附近与凹陷边缘的构造高部位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4.
涠洲11-4砂岩底水油田综合油藏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涠洲 11 4砂岩底水油田开发过程中 ,油藏精细综合地质研究和油藏模拟研究的紧密结合 ,使得该油田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文中对该油田的地质特点与开发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依据油藏管理实践 ,详细论述了该油田在保持油田稳产、扩大驱油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以及所取得的油田开发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油田生产水处理和海管输油能力不足是制约涠洲11-4油田生产和影响生产安全的瓶颈问题。合理利用油田原有设施和条件,对生产水处理系统和输油管道系统进行工艺优化改造,使该油田B平台海管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得以明显提高,并使油田生产水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拓宽了油田增产挖潜的空间。涠洲11-4油田优化改造生产工艺实践经验,可为进一步拓宽海上老油气田的生产管理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适合涠洲11-4油田产出液的破乳剂,分别以多乙烯多胺类化合物为起始剂合成了二嵌段和三嵌段的聚醚,采用瓶试法研究了聚醚的嵌段类型、支链数、环氧乙烷段含量以及稀释聚醚用的溶剂对涠洲11-4油田模拟产出液破乳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水基(PEO)位于分子一端的二嵌段聚醚的破乳效率优于亲水基位于分子中间三嵌段型聚醚;聚醚分子中支链数越多,对涠洲11-4油田模拟产出液的破乳效率越高;对于同系列的聚醚,其分子中PEO段含量存在对应最高破乳效率的最佳值(约为25%)。另外,溶剂对聚醚的破乳效率亦有影响,芳香溶剂与聚醚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与采用95%乙醇作为溶剂时相比,以二甲苯为溶剂时半脱水时间可降低25%以上。以四乙烯五胺为起始剂、PEO段含量为25%二嵌段聚醚破乳剂HYP-105(二甲苯为溶剂)对涠洲11-4油田产出液的破乳效果与在用进口破乳剂相当,可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油田的开采效果,减缓平台的污水处理压力,对涠洲11-4油田开展了堵水技术研究。该油田油井大部分采用砾石充填筛管完井方式,砾石充填处产层上下连通,堵水难度较大。通过对油田油水分布的研究,结合以往该油田堵水的经验,最终确定在A15井开展化学与机械联合堵水的方案。通过在A15井下入带有封隔器的堵水管柱,在筛管内封隔上部未水淹层,从环空注入暂堵剂,在地层中形成隔板,在筛管外保护上部未水淹层,然后从堵水管柱中注入堵剂,堵后堵水管柱脱手留在井下,实现化学与机械联合堵水。现场实施后,含水下降25%,累计增油1233 m3,减少污水处理量9×104 m3。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表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底水整体托进且采用砾石充填完井的油井中,采用机械与化学联合堵水的方式是可行的,为类似油田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注气非混相驱数值模拟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由非混相驱至近混相驱至混相驱的物理变化过程及在非混相至近混相过程中的热力学状态参数与界面张力关系,指出了影响注气非混相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混相驱开发过程中所暴露的气水切换难以实现、分层开采差异大、部分油井见边底水后合理调控等问题,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应用先进的GEM组分模型进行整体数值模拟研究,评价了地下流体及压力分布状况,预测了剩余油分布,设计四套方案进行了开发方式优选研究,制定了构造西块气水切换混相驱开发、东块注水开发、完善注采井网、进行分层调控等开发技术对策。该油田通过及时进行开发方式调整、钻新井完善井网、分层合理配产配注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构造西块混相驱开发,以及连续5年高速稳产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提高或改善石油采收率(EOR或IOR)是油田开发永恒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对世界注气EOR技术的发展作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注气油藏描述、水气交替(WAG)混相驱、近混相驱、轻油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应用水平井进行气驱及注气单井吞吐等重要问题。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指出发展我国注气事业的关键是气源问题,应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当前,要抓住汪气驱先导试验,加强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1.
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注气地质特征和水驱开采特征。同时,借鉴雁翎油田注氮气驱油试验成果,进行了注气驱油机理和流体界面运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注气采油方案,并分析了地下储气库与提高采收率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的盖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形成次生气顶和富集油带,具备注气提高采收率和建立地下储气库的地质条件。同时表明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与建设地下储气库相结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在PVT实验和相态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天然气驱开发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天然气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气水交替驱是最佳的开发方式,并且水驱后气水交替驱的效果比投产初期就采用气水交替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绥中36-1油田转注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压力下降过快是绥中361油田Ⅱ期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准确把握设计注水井在何时转注才能尽快恢复地层压力,在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该油田转注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转注方案的模拟结果和对部分井转注效果的分析,建议该油田目前未转注的设计注水井尽早全面实施转注。  相似文献   

14.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士义  王强  李军诗  韩海水 《石油学报》2020,41(12):1623-1632
在跟踪调研全球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外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及CO2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烃气驱、顶部注气重力驱、空气驱等矿场成功应用实例和对中国发展气驱的启示。对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油藏10余年CO2驱(CCUS)、顶部注烃气驱、减氧空气驱等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形成的特色理论、关键技术和矿场试验进行了总结研究。参照美国注气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适宜气驱的油藏类型及潜力、气源及注入方式、配套技术发展、试验类型及成效,明确了中国注气技术已处于从工业试验向工业化规模推广应用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5~10年有望上产至年产油(500~1 000)×104t,将发展成为中国继热采、化学驱后最重要的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中国原油稳产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分析了中国注气技术发展尚面临油藏条件、试验类型和规模、气源供给、配套技术及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和各大石油公司层面给出了加快气驱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及有效规模应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袁士义  王强  李军诗  韩海水 《石油学报》2021,41(12):1623-1632
在跟踪调研全球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外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及CO2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烃气驱、顶部注气重力驱、空气驱等矿场成功应用实例和对中国发展气驱的启示。对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油藏10余年CO2驱(CCUS)、顶部注烃气驱、减氧空气驱等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形成的特色理论、关键技术和矿场试验进行了总结研究。参照美国注气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适宜气驱的油藏类型及潜力、气源及注入方式、配套技术发展、试验类型及成效,明确了中国注气技术已处于从工业试验向工业化规模推广应用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5~10年有望上产至年产油(500~1000)×104t,将发展成为中国继热采、化学驱后最重要的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中国原油稳产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分析了中国注气技术发展尚面临油藏条件、试验类型和规模、气源供给、配套技术及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和各大石油公司层面给出了加快气驱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及有效规模应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涠洲11-1油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湾浅水区,是一个边际油田。按照常规工程结构设计思路,涠洲11-1油田这样规模的浅水平台桩基结构,通常采用主桩结构型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综合考虑平台结构用钢量、施工方案、投资费用和工程地质风险等多种因素,对平台采用裙桩结构型式和主桩结构型式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涠洲11-1平台采用裙桩结构型式。实践结果表明,我国浅海地区油田平台桩基结构可以采用裙桩结构型式,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工程地质风险,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东河石炭系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后期,为控制产量递减速度、实现原油稳产增产,于2014年开展注气开发重大试验。随着注气持续推进,东河石炭系油藏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伴随地层压力、生产压差和产气量逐步增大,注气受效井出砂问题加剧。在此影响下,机采井严重砂卡、频繁检泵,自喷井产层砂埋、井口装置刺损变形,严重影响产量和现场安全生产。基于注气受效井出砂加剧机理和危害识别,重点从地层、井筒和地面三个方面提出防治一体化措施,源头长效治理出砂,兼以井筒和地面治砂,从而保障油井高效安全生产,助力东河石炭系油藏注气开发提采增产。  相似文献   

18.
长庆特低渗透油田注采调控技术对策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长庆特低渗透油田典型区块开发动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控制长6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老井递减,延长稳产期等调整技术对策;并对井网加密可行性、加密和注水方式的调整、改变液流方向的方式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特低渗透油田注采调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