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竹浆/棉混纺纱为研究对象,经圆纬机织造和后整理工艺制备出纬平针和双罗纹针织物,测试分析了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性、吸湿快干性、悬垂性、刚柔性和表面摩擦性等服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竹浆/棉混纺纱针织产品具有良好的春夏季服用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圣麻、棉混纺纱为研究对象,使用单面圆机和多功能双面圆机编织了纬平针和双罗纹针织物,测试分析了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效应、吸湿快干性、悬垂性、刚柔性和表面摩擦性能等服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圣麻棉混纺纱针织产品的春夏季服用性能均比纯棉织物好,且圣麻、棉混纺纬平针织物的春夏季服用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3.
选取6种不同混纺比的改性聚酯/棉针织物,对其力学性能、吸湿性能(回潮率、吸湿速率)和热湿传递性能(热阻、湿阻、保水率、芯吸速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改性聚酯/棉针织物的吸湿速率和芯吸速率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聚酯/棉混纺比为35/65的针织物具有最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测试分析了Coolmax/氨纶混纺针织物、棉/氨纶混纺针织物、Porel/棉/氨纶混纺针织物的透湿快干性能,以及Porel牛仔织物及棉型牛仔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结果表明:Porel针织物速干性能、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热湿平衡的调控能力优于Coolmax化纤针织物及棉型针织物;Porel牛仔织物的导湿性能相比棉型牛仔织物提高了20.9%。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由汉麻、微孔涤纶、莫代尔等组成的双层弹力针织面料的设计生产与后整理工艺.对比普通的涤盖棉双层针织物,按照标准对织物的服用舒适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多组分双层弹力针织面料在芯吸性、透湿性、吸湿快干性、透气性与悬垂性方面均优于普通的涤盖棉针织物.  相似文献   

6.
针对锦纶高弹针织物吸湿排汗整理耐久性差的问题,探讨耐久吸湿快干整理工艺,提出将吸湿排汗整理剂加入染液与染色同浴处理、后续再浸轧吸湿排汗整理剂和亲水固化剂的两次加工新方法。结果表明:整理针织物10次洗涤后的吸水率大于100%,滴水扩散时间小于5.0 s,芯吸高度纵、横向大于90mm,透湿量大于8 000 g/(m~2·d),蒸发速率大于0.18 g/h,实现锦纶高弹针织物耐久吸湿快干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芯吸高度与滴水扩散时间为吸湿指标,以蒸发速率和透湿量为排汗(快干)指标,分析了不同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选择氩气等离子对仿棉提花色织物进行改性,分析了等离子处理功率(档位)和处理时间对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仿棉提花色织物中除紫色织物外,经纱纤维或经纬纱纤维均具有中空截面,整理前均具有较好的快干性能;氩气等离子改性能显著提高织物的吸湿性能,中空纤维截面未发生变化;三种织物经功率2档的氩气等离子处理0.5 min、1 min和22 min后,均达到GB/T 21655.1-2008吸湿速干机织类产品的吸湿排汗要求。  相似文献   

8.
选用混纺比例为90/10、80/20、75/25的棉/达芙丝混纺纱制备相应的双罗纹针织物,对比测试、分析棉/达芙丝混纺纱和针织物的各项性能。结果显示:随达芙丝纤维占比增加,棉/达芙丝混纺纱与针织物的回潮率依次增大,吸湿曲线和放湿曲线规律一致;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动摩擦因数、毛羽指数减小;针织物的透湿率、芯吸高度增加,透气率、克罗值下降明显。当达芙丝纤维占比为20%时,混纺纱与针织物的回潮率高,吸湿和放湿性能接近且更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16.67 tex的羊毛和Coolmax ~纤维进行混纺,从而改善羊毛混纺针织产品的湿舒适性,通过回潮率、芯吸高度、滴水扩散时间等吸湿性指标,以及透湿量、蒸发速率等速干性指标进行评价,探讨不同羊毛含量对羊毛、Coolmax ~混纺针织物吸湿速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羊毛含量的提高,回潮率和滴水扩散时间逐渐增加,芯吸高度和透湿量逐渐降低,蒸发时羊毛的起始蒸发速率高于羊毛、Coolmax ~混纺针织物,随着蒸发的进行,混纺针织物的蒸发速率随Coolmax ~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各项评价指标,羊毛含量不超过50%时,羊毛、Coolmax ~混纺针织物能达到吸湿速干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彭志忠 《针织工业》2017,(11):60-62
针对锦氨针织物吸湿性差的问题,采用吸湿快干整理剂Hydroperm NPU liq对锦氨针织物进行吸湿速干整理。探讨了整理条件对吸湿速干性能、抗静电性能、耐洗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整理后织物的芯吸高度、导湿性能、水分蒸发率及色牢度。结果表明,吸湿快干整理剂Hydroperm NPU liq整理后赋予锦氨针织物较好的吸湿快干性能及抗静电性,并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对织物色牢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吸湿排汗柔软整理剂XY - WST对涤/粘、纯粘胶、涤/棉织物进行处理,分别采用垂直芯吸法和透湿杯法对不同整理工艺条件下织物的湿传递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的芯吸高度及透湿量的变化随着整理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用量过多会使织物厚度相应增加,阻碍液体在织物中的传递.研究表明,吸湿排汗整理剂用量以10 ~15 mL为宜,对织物的湿传递性能的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针对间位芳纶织物导湿排汗性能差而影响穿着舒适性的问题,采用酸性高锰酸钾和等离子体2 种改性方法分别处理芳纶织物,并对改性后的织物进行导湿排汗整理。结果表明:酸性高锰酸钾改性后纤维表面裂痕较深且数量较多,质量损失较大;等离子体改性后表面含有更多的氧元素和极性基团,整理后其含量进一步提高,其中羟基含量增加最多;改性后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整理后有所回升;整理后织物的回潮率增大,导湿性、透湿性、透气性及抗静电性均得到改善;改性后再整理织物的耐洗性明显好于未改性仅整理的织物;改性和整理均不会损害织物的阻燃性,阻燃性反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棉织物结构对芯吸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辉  张建春 《棉纺织技术》2003,31(11):12-15
首先分析了织物紧度、孔隙率与透气性的相互关系。采用毛细效应测定仪测试了棉织物的导湿速率,并建立了芯吸速率曲线回归方程,同时对织物芯吸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织物经向(纬向)的芯吸速率不仅与经向(纬向)紧度有关,而且与纬向(经向)紧度有关。紧度、孔隙率与芯吸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孔隙率对芯吸速率的影响较大。在设计导湿、快干织物时,不仅要考虑纤维与液体的表面性能,而且还应特别注意织物结构对芯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织物湿传导途径的基础上,分析织物的吸湿、润湿特性和导湿机制,推导织物中毛细管液态水运输总流量公式,并介绍五叶形涤纶纤维Coolfibre的截面形状和芯吸特性,得出芯吸时间与芯吸高度的回归方程。分析了人体出汗时如要迅速达到干爽,织物从内向外应具备的材料结构和几何结构。通过试验发现采用Coolfibre涤纶长丝作为经纱形成的经支持面织物,有利于保持皮肤与织物内侧微气候区的干爽。设计并分析了5种织物的强伸性能、透气性、透湿性、芯吸高度、润湿保湿性和干燥性能,为干爽织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新开发的PTT弹力添纱针织面料的原料选用、编织和后整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该面料的5个湿舒适性指标透湿率、导湿性、透气率、干燥率和保水率与已开发的棉/涤针织面料和Tactel/Lycra针织面料进行了比较,证明新开发的面料具有良好的湿舒适性,是制作运动服的理想面料。  相似文献   

16.
涤棉比例对吸湿快干织物导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Cooltech 吸湿快干低弹网络涤丝和棉纱交织时其搭配比例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以Cooltech 吸湿快干低弹网络涤丝作为经纱,改变纬纱中涤棉投纬比例和改变纬纱细度,获得阿大系列的织物试样,通过毛细效应和水滴扩散试验测试其吸湿导湿性,并探讨影响织物吸湿导湿性能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Cooltech的毛细效应和水滴扩散性都比棉好,在Cooltech与棉交织的织物中,织物的吸湿导湿性能随着棉比例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亲水性整理剂Hansi QS-CONC对聚丙烯SMS非织造布进行单面亲水整理,使非织造布形成亲疏水双侧结构而实现单向导湿。对影响整理效果的因素(整理液浓度、喷洒量和烘燥条件)进行单因子试验,并对整理前后材料的亲水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最佳整理方案是整理剂与水的配比为1∶5(体积比),喷洒量为10 g/m2,烘燥温度90℃,烘燥时间3 min;经单面亲水整理后,聚丙烯SMS非织造布的透湿性能、导水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Cooldry长丝的吸湿排汗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继松  肖军  凌文漪 《纺织学报》2006,27(10):74-76
通过对Cooldry纤维的形态结构、保水率、吸水高度、吸水速度、干燥速率的测定,研究该纤维的吸湿排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ooldry纤维是具有异形截面的涤纶纤维,每根纤维表面在轴向存在微型沟槽,因此它的芯吸作用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Cooldry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  相似文献   

19.
刘杰  王府梅 《纺织学报》2009,30(12):55-60
讨论碱处理对含木棉纱线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观察碱处理后不同混纺比木棉/棉纱的红外光谱、结晶结构、失重率、毛效、回潮率、染色及其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的碱煮处理后,随着木棉纤维混纺比的增加,混纺纱的失重率、毛效显著增大、断裂强力增幅较小;碱丝光处理对含木棉纤维纱线的化学组成无明显影响,但结晶度减小,部分纤维素Ⅰ转化成纤维素Ⅱ;随着木棉纤维混纺比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增大和断裂伸长减小的幅度逐渐下降,吸湿性能明显提高,上染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