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种用于生产碳纤维的高效节能、补强、碳化等功能性设备,涉及制造碳纤维设备领域,其特征是箱体内工作室中发热体采用碳/碳复合材料发热体或石墨发热体,冷却方式采用水冷却电极和发热体,保温层采用石墨碳保温毡与高铝纤维保温隔热毡,进出料口采用氮气管中的氮气出气口对吹的方式封闭工作室内的高温和惰性气体不外泄。  相似文献   

2.
市场趋向     
《广州化工》2014,(19):249-249
建筑外墙反射隔热涂料市场潜力大 建筑隔热保温涂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涂料,因其具有隔热保温效果优、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反射隔热涂料是隔热保温涂料的一种,具有隔热和装饰两种功能,通过高效反射太阳光,阻止热量传递,有效降低了空调冷负荷,符合建筑节能的需求,因此其发展前景乐观,市场潜力巨大。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消费量持续增长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主要用于生产包装膜、农膜、复合膜、电线电缆绝缘层、管材、玩具、容器等。  相似文献   

3.
树脂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器表面,其中碳纤维和中空填料的分布分散均匀性直接影响它的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酚醛中空填料的分离和均匀度计算。结果表明,图像法可以准确实现碳纤维和中空填料分布分散均匀性的分析及量化。  相似文献   

4.
乔宁 《粘接》2023,(2):61-64+82
为了提升室内设计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提出一种锻造成型的新工艺。研究了模压压力、加压温度、固化温度、保温时间等参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压压力、加压温度、固化温度、保温时间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标准化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适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参数为:模压压力为10 MPa、加压温度110℃、固化温度140℃、保温时间30 min;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主要有3种破坏形式:纤维拔出、树脂断裂和内聚破坏,最佳工艺参数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断裂方式为内聚破坏。  相似文献   

5.
专利文摘     
可控制热膨胀系数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了可控制热膨胀系数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碳纤维的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的特点,在纤维的0°方向上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的重要特性。通过改变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铺层角度及纤维体积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基泡体复合材料的传热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聚合物基泡体复合材料的隔热原理和性能。分析了一些估算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公式。由于泡沫材料的固有特点,可以明显地改善复合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日本三菱树脂公司生产销售保温隔热多晶氧化铝纤维,可用作高温、耐火、隔热垫材及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使用,品名为MAFTEC,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正在金山区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碳纤维产业生态圈。在引进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基础上,上海金山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产业规模力争在2035年达到400亿至500亿元左右,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碳纤维,因其具备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急  相似文献   

9.
日本三菱树脂公司生产销售保温隔热多晶氧化铝纤维。该纤维可用作高温、耐火、隔热垫材及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使用,品名为MAFTEC,  相似文献   

10.
Al2O3-SiO2气凝胶是一种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低热导率的三维结构纳米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建筑保温、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理想的高温隔热基体之一。但纯Al2O3-SiO2气凝胶力学性能和抑制高温辐射传热能力较弱,限制了自身在隔热领域的应用。采用纤维作为增强体,制备的Al2O3-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较好的力学和隔热性能,是目前国内外高温隔热材料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纤维增强Al2O3-SiO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石英/石英陶瓷复合材料,并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短路波导法对石英陶瓷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密度、热处理工艺和频率的变化规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低密度石英陶瓷复合材料介电常数较低,较高热处理温度或较长保温时间,有利于去除材料表面的炭杂质,提高石英陶瓷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T300J碳纤维为增强体,E44环氧树脂为基体,三乙烯四胺为固化剂,制得T300J/E44碳纤维复合材料,并采用高温热解法回收T300J/E44复合材料中的T300J碳纤维,探索了不同的热解温度、热解保温时间、热解气氛,以及复合材料的损伤程度对回收的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气保护(50 mL/min),热解温度为450℃,热解保温时间为30 min的高温解热工艺条件下,回收的碳纤维的表面良好,强度保留率可以达到96%;T300J/E44复合材料经预拉伸处理,纤维未拉断时,再热解回收获得的碳纤维的强度保留率仍可达到89%。  相似文献   

13.
分别研究了硅藻土、空心玻璃微珠、纳米氧化锡锑(ATO)粉3种不同隔热机理的功能填料对聚偏氟乙烯涂料(PVDF光油)隔热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隔热保温氟碳涂料的配方,制备了一种具有协同隔热效应的复合型隔热保温氟碳涂料。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型隔热保温氟碳涂料的隔热温差可达16.9℃。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 高模量碳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纤维的低密度、高比强(强度/密度)及高比模(强度/密度)使得它有希望成为取代金属的材料。今天,已用碳纤维长丝卷绕制成了鱼竿、高尔夫球杆、网球拍、滑雪板、船桅杆及其它运动器材,大量的高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歼击机及民航机的制造。本文简短地评述了碳纤维的制备、性能、应用及市场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制备高导热碳纤维三维(3D)网络结构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冻干取向法、电泳沉积法、静电植绒法、气流成网-针刺成毡及3D打印法,介绍了不同方法制备碳纤维3D网络结构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特点。碳纤维3D网络结构可在复合材料中形成连续的导热通路,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导热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合成纤维》2016,(3):38-42
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碳纤维针织物进行处理,将E-44环氧树脂基体与碳纤维织物进行复合,在温度为40℃、模压压力1.5 MPa条件下,采用模压成型法,加热1 h,保温2 h后,制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及压缩性能,得出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纵向拉伸强度比改性处理前提高了31.12%,横向拉伸强度提高了40.61%;纵向弯曲强度提高了26.42%,横向弯曲强度提高了23.41%;纵向抗压强度提高了40.41%,横向抗压强度提高了29.74%。等离子体处理有利于碳纤维与树脂的结合,使得制备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由于SiO_2气凝胶拥有极高的比表面积、低密度、低导热系数,因而引起科学界的兴趣。气凝胶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为了维持气凝胶的多孔结构通常气凝胶需要进行疏水改性,并通过特殊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考虑到气凝胶的优异性能,主要讨论气凝胶的干燥技术以及在保温隔热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大林  缪小冬  杨宝岭  杨建  张继阳 《橡胶科技》2023,21(12):0577-0581
介绍不同方法制备取向碳纤维增强导热复合材料的特点和进展,并对取向碳纤维/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目前制备高导热取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冰模板取向法、外场辅助取向法和剪切力取向法等。每种方法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现碳纤维的取向。调控碳纤维沿特定方向取向排列的橡胶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利用碳纤维在轴向上的高导热特性,显著提高材料在取向方向上的热导率。这种具有高导热各向异性的碳纤维/橡胶复合材料在热界面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泡沫夹层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大,保温隔热性能优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在飞机上则应用于一些载荷不大而厚度较小的部件或结构。研究的NACA构型泡沫夹层复合材料空气风门以其材料的特殊性,在组合工况下受力情况复杂,目前对其在多工况下进行强度分析的相关研究较少。以NACA构型的泡沫夹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空气风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重点对多工况下风门壳体的等效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夹层结构各层的应力危险区域进行强度校核,得到了各工况下复合材料面板层和泡沫芯材层的应力敏感区域和失效情况,以及载荷对模型应力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利用转矩流变仪熔融法制备CF/EVA/LDPE(碳纤维/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用量的EVA对正温度系数(PT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变性能、结晶度和PTC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VA的加入能够提高材料的PTC强度和加工流变性能,降低了结晶度;当15%的EVA14时,CF/EVA14/LDPE复合材料的PTC强度达到最大值8.38,比CF/LDPE复合材料的PTC强度提高了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