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伟 《通讯世界》2003,9(3):56-57
移动无线行业正在改变着我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到2003年,移动设备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PC设备,并将主宰互联网的接入.移动性为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互联网业务则使移动运营商在减少客户流失率的同时改善它们的基础设施并提高收入.  相似文献   

2.
电力行业对于VPN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动智能终端,随着电力企业业务系统的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多种终端以及通过各种网络接入,普通安全接入设备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电力企业员工需要随时随地的接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从移动设备等私人设备接入单位业务系统,处理业务。同时现有接入设备已经无法适应复杂的接入需求,而未来的移动化的需要也需要相应的VPN系统进行相应的升级,尤其是需要全面支持移动互联网,包括使用APP和支持简单安全单点接入,且能最低成本的完善并支持各类业务APP。  相似文献   

3.
文中关注移动互联网网络接入安全性,介绍移动互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和接口协议,提出跨网系的统一认证与授权管理技术,阐述网络接入安全需求,针对EAPSIM和EAP-AKA两种安全机制,分析网络接入鉴权与密钥协商流程,以及演进分组核心网络各网元设备功能,实现用户和网络之间的认证性、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安全防护,为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体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们从不同的方向提出了多种移动Internet技术。网络设备供应商正在积极发展基于局域网接入的移动互联技术,如无线局域网等等;而传统的电信供应商却在开拓基于蜂窝电话的Internet接入技术,如GPRS等等。尽管这两种途径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一方面实现笔记本电脑、计算机等设备接入Internet的移动性支持,另一方面使便携终端、蜂窝电话、PDA等移动设备接入rnternet,而且都将基于全IP的骨干网络。而移动IP,正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客户端设备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所发展到的阶段是4G无线网络时代。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需求程度日益提升,基于此出现了无线网络的需求市场,进而推动了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其在无线互联网的逐渐发展下使用范围迅速扩展,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对无线网络环境安全性的要求,这便涉及了无线互联网安全接入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展开了对4G无线互联网安全接入技术的研究,其中详细讲述了4G无线互联网安全接入技术的理论依据以及其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移动运营商接入互联网的嵌入式设备,往往不具备固定的公网IP地址,从而也就无法通过telnet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嵌入式设备的简便操控。为了对这些嵌入式设备实现类似telnet的简便操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linux系统远程控制台的技术方案。本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将本地PC作为服务器,监听远程linux终端的socket连接请求;远程linux终端作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本地PC建立socket连接,并将标准输入输出句柄重定向到这个socket连接;建立连接后,通过本地服务器的程序处理,实现对远程终端的指令下发和远程终端执行结果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互联网的移动发展,对其实行接入网络技术。接入网络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建设,解决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基础问题,体现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同时彰显接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接入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1移动回传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接入到移动网中,随着终端接入速率的加快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流量迅速增加。根据CiscoVNI的预测,移动互联网流量在2012-2015年间将增长600%,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将达到75EB,相当于190亿张DVD的容量,其中视频流量在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占比在2011已经是50%,预计2015年将达到66.4%(如图1)。  相似文献   

9.
党政军、学校、企业等特殊行业主要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是接入设备安全、移动应用安全、用户接入认证安全等.本文将从操作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设备管理安全、网络传输安全4个方面进行讨论,实行对手机的全面安全防护,为行业安全提供成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2012,(1):159-159
近期,阿尔卡特朗讯宣布助力亚太电信股份有限公司(APT)拓展高速3G业务范围,满足客户对视频、互联网及数据等移动业务持续增长的需求。APT是台湾地区领先的固网、移动及互联网业务运营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台湾地区的普及,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接入的需求持续增长,APT将于2012年下半年全面拓展旗下固网及无线业务,向企业及家庭用户提供无缝连接的数据业务,包括最新的多媒体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是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接入网络是保证移动互联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它们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就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革命激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宽带接入的巨大需求.爱立信对全球的HSPA移动宽带市场做了仔细的研究,并推出相关的端到端移动宽带产品.运营商可通过把现有3G设备升级到爱立信的端到端移动宽带产品,引入广泛有竞争力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以满足这一快速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晓云 《世界电信》2009,22(12):53-54
终端和应用基础设施为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重点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要再建一张网络,而是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网络与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我们很好地利用强大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机制,以及随时随地的接入能力。同时,要弥补移动互联网在开放性业务方面的不足,以及互联网在接入方面的缺失,以及管理体制方丽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几种常用的动环监控接八方式的分析、比较,着重介绍基于移动互联网动环监控接入创新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阐述当前形势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将动环监控接入方式作为传统动环接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电讯技术》2001,41(5)
日前 ,亚信科技 (中国 )有限公司宣布与贵州全球通移动通信器材有限公司正式签约 ,建设贵州移动互联网一期项目。该项目将实现贵州省网中心节点、CMnet省网设备以及现有贵州移动 172网络设备的融合。根据合同 ,亚信公司将提供系统集成服务以及自主研发的大容量电信级计费软件AIOBS、电子邮件应用管理系统AIMC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AISerBase。贵州移动互联网是基于IP的新一代开放电信基础网络 ,其网络覆盖全省主要城市 ,通过移动自有传输网向全省提供互联网公众服务。工程将于 2 0 0 1年底开通 ,届时可开展拨号接入、…  相似文献   

16.
从广电系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可行性出发,就广电移动互联网的接入、传输、终端及业务拓展进行了研究,并就基于高清的广电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梁英  李昆 《通信世界》2002,(29):59-59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并使移动终端获得互联网的信息和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越来越期望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得这些服务:移动银行、移动股票交易、移动订票购物、移动邮件服务和位置信息服务等数据业务。  相似文献   

18.
1对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认识 广义地说,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或者在移动过程中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接入互联网,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通过移动网使用手机接入的移动互联网。我们不能误解为在现有互联网之外再另建一个所谓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基本上是分享现有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与丰富内容,但所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可以有些特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接入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开始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企业关键业务及核心应用,然而复杂的接入环境、灵活的接入方式、数量庞大的接入终端,对企业接入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移动智能终端接入企业内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智能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管理方面针对移动终端面临的安全风险、身份认证、数据传输隐患、应用分发风险等问题,实现终端设备生命周期凭证监控更新注销流程,加强用户身份认证,提高移动终端设备审计,强化设备权限管理,防止涉密数据丢失或泄露,为企业建立起安全的智能终端接入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IP技术、3G网络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依据WAP forum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手机、PDA或其他移动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移动互联网主要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种。宽带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业务仍然是相同的。由于可以移动接入,终端具有更强的无所不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