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将水解后的分子量在1000~2000D大豆分离蛋白(SPI)添加到肉制品中,并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大豆分离蛋白可在脂肪球表面形成亲水蛋白膜,起到乳化作用,且在巴氏杀菌温度下,不具热凝性,稳定了肉糜的脂肪-蛋白质-水体系。 相似文献
7.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将水解后的分子量在1000-2000D大豆分离蛋白(SPI)添加到肉制品中,并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大豆分离蛋白可在脂肪球表面形成亲水蛋白膜,起到乳化作用,且在巴氏杀菌温度下,不具热凝性,稳定了肉糜的脂肪一蛋白质一水体系。 相似文献
8.
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卡拉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卡拉胶是肉制品中常用的添加剂,本文主要介绍了三者在肉品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试验利用谷氨酰转氨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添加在肉制品加工配料中后,乳化型碎内制品的得率和乳化稳定性分别高于普通SPI 11.2%和71%,同时感官性能均优于普通SPI;与市售同类改性SPI产品相比。得率和乳化稳定性分别高于6.2%和11%。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分别将2.5%、5.0%、7.5%和10.0%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和淀粉添加于猪肉中,采用UHPLC-MS/MS法测定其中16种杂环胺的含量,探讨其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5%的SPI和淀粉后,除喹喔啉类(Me IQx和4,8-Di Me IQx)外,各杂环胺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杂环胺的含量先升高后开始下降。当添加量达到10.0%时,SPI的添加对4,8-Di Me IQx的形成出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淀粉的添加对吡啶和喹啉/喹喔啉杂环胺的促进作用则变得不再显著(p<0.05)。由此可见,SPI和淀粉的添加对烤猪肉体系中多数杂环胺的形成具有低剂量促进,且随着剂量的增多促进效果逐渐减弱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测定可以表征不同大豆分离蛋白/淀粉的功能性指标参数,包括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凝胶性等,并评价其优劣.方法 分别测定淀粉黏度、溶解性、透明度以及冻融稳定性,测定大豆分离蛋白氮溶解指数、乳化活性以及红外光谱信息,根据测试结果初步判断淀粉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性能.结果 木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的糊化温度、峰粘度、谷... 相似文献
18.
19.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现状大豆分离蛋白是从大豆脱脂后的低变性脱脂豆粕中提取的蛋白质质量在90%以上(以干基计)的蛋白质类食品添加剂。由于其特异的营养组成及功能特性,其应用范围和需求量不断扩大。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豆分离蛋白开发研究和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60年代开始生产,其生产技术及产品一直在世界本行业领域内处于垄断地位。1998年世界大豆分离蛋白的产量约70万吨,美国就生产约35万吨,占50%。我国是70年代开始研究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及应用技术。80年代初,从日本不二制油株式会社和伊腾忠商株式会社… 相似文献
20.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深加工中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产业。大豆分离蛋白起源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对其研究是在二战后展开的,美国、日本、巴西发展最快。目前,全世界有62个国家广泛应用大豆分离蛋白,但能完全掌握大豆分离蛋白10个系列近百种技术产品并且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不超过10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