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不同配比的氢化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聚苯醚(PPO)、KN树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得到SEBS/PPO/KN三元共混物。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配比的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并研究其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KN树脂用量的增加,分散相越容易结晶,熔点逐渐升高,单位热焓也逐渐升高,材料的拉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熔融指数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当KN树脂用量小于40份时,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为“海岛结构”;当KN树脂用量为40份时,SEBS/KN二元共混物的相态形成“双连续”相态。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聚丙烯与其共混组分的相容性和结晶性的角度出发,综述1992年国内关于聚丙烯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研究及形态结构与聚丙烯共混材料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丙烯腈(AN)含量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考察了AN含量对PVDF/SAN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动态力学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AN含量增加,PVDF的Tg向高温移动,PVDF与SAN的相容性提高。X射线衍射仪测试得出PVDF结晶为α晶型,不同AN含量的SAN对PVDF的晶型没有影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发现PVDF及其共混物中,PVDF具有双重熔融行为。随着AN含量增加,PVDF结晶温度向低温方向有所移动,结晶能力降低。扭矩测试发现,PVDF具有较高的黏度,SAN的引入降低了PVDF的黏度。接触角结果表明SAN提高了PVDF的表面亲水性,AN含量越高,共混物极性越大,材料表面亲水性越强。 相似文献
4.
PVC/NBR共混物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两种丁腈橡胶(NBR-29和NBR-40)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和冲击性能,用动态力学分析(DMA)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形态结构,并且讨论了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BR-29对PVC有优良的增韧改性作用,PVC/NBR-29共混物为半相容的两相体系,NBR-40对PVC则无增韧改性效果,PVC/NBR-40共混物为非均匀的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不同聚集态结构聚乳酸(PLA)/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的相容性、晶体学结构特征及其水蒸气阻隔性能的演化,拓宽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范围.方法 采用共混法并配合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获得了3种不同凝聚态结构(非晶态、α'晶型、α晶型)的PLA/PPC共混物,并通过FT-IR、DSC、OM、SEM、XRD、DSC、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虽然PLA与PPC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但整体上表现为热力学不相容.当热处理温度由80℃升高到130℃时,结晶态共混物PLA/PPC的晶体结构将由α'转变为α晶型.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结果表明,具有α晶型的结晶态共混物对水蒸气具有最优的阻隔性能.不同凝聚态结构共混物的水蒸气渗透系数为非晶态>α'晶型>α晶型.结论 不同聚集态共混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及水蒸气阻隔性,α 晶型优良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主要归因于大分子链排列规整度更高,链与链之间产生更强的范德华力,进而延长了水蒸气的扩散路径,通过控制PLA/PPC共混物的聚集态,调整其结构及性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PC/HB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C/HBPS共混物,研究了其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此共混物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HBPS含量的增加,非牛顿指数增加;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但下降趋势较缓慢;随着温度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但下降趋势很快;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都比纯PC的粘流活化能高;随着HBPS含量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PC/ABS共混物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素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6(6):66-71
研究了PC/ABS共混物的抗冲击样条的切片形态和取向程度。结果表明:共混物中接技橡胶粒子是包藏在SAN相中的。PC/ABS=25/75时,PC为分散相并呈粒状沿注射方向拉长。PC/ABS=75/25时,ABS为分散相并沿注射方向呈纤维状和层状。PC/ABS=50/50时,PC和ABS都为连续相且沿注射方向呈层状排列。原料对共混物形态和取向有影响,其中以ABS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聚酰胺/聚苯硫醚共混物摩擦学性能研究--(Ⅱ)水润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PA66/PPS共混物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共混物显著降低了PA66和PPS的摩擦系数,并远远低于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其中,70%φ(PA)/30%φ(PPS)共混物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水的存在抑制了聚合物在对偶钢环上形成转移膜的能力,材料的摩擦磨损主要是由对偶面上的微突起在样品表面的犁耕作用造成的。同时,水也起到了冷却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2.
生物降解聚酯PLA/PBSA共混体系的制备与结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PBSA共混材料;采用DSC,TG,DMA和拉伸力学试验研究了该共混体系的热性能和力学行为;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降解实验法研究了共混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同时对该体系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LA/PBSA为非均相结晶/结晶高分子共混体系;PLA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模量和拉伸强度;增加PBSA的含量,可以提高PLA/PBSA共混体系的环境生物降解性。PLA/PBSA是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互补的生物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降解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熔融共混制备了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PPC/PLA),通过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容性、结晶性、热稳定性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PLA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复合材料是相容性较好的两相体系,二组分的比例对复合材料的熔点和结晶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MA)(n(St)∶n(MA)=75∶25),将PSMA与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SMA含量不同的PS/PLA共混物(m(PS)∶m(PLA)=1∶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拉力机和转矩流变仪对共混物的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流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少量PSMA即能有效提高PLA与PS的相容性,减小PS/PLA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相尺寸,提高PLA与PS两相间粘接作用;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PSMA时,PS/P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未加PSMA时,PS/PLA共混物在高剪切速率下剪切变稀显著,甚至低于纯PS,加入PSMA后,在高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变稀程度与纯PLA相当。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制备了马来酸酐(MA)功能化的热塑性淀粉(MTP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环氧扩链剂(REC)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TPS/REC共混材料,研究了环氧扩链剂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EC上的环氧基团能与MTPS和PLA上的羧基和羟基反应,提高了淀粉和PLA的相容性,促进了淀粉在PLA基体中的分散,使淀粉颗粒尺寸减小至0.5μm以下。同时,REC对PLA产生扩链作用,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断裂伸长率可达280%。此外,PLA的结晶能力下降,耐溶剂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右旋聚乳酸-聚乙二醇-右旋聚乳酸(PDLA-PEG-PDLA)三嵌段共聚物作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及熔融纺丝-后牵伸两步法分别制备了左旋聚乳酸(PLLA)/PDLA-PEG-PDLA共混物及其共混纤维。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毛细管流变仪、扫描电镜、广角X射线衍射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共混物及其共混纤维的结晶行为、热性能、取向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熔融温度对PLLA及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当熔融温度为230℃时,共混物中PDLA-PEG-PDLA含量为10%时,α晶的结晶温度最高,为127℃;另外,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纺丝性能,相同条件下制备的共混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均高于纯PLLA纤维,当嵌段共聚物质量分数为2%时,共混纤维的结晶度及取向度最大,分别为27%和-0.39;嵌段共聚物的加入,对PLLA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仪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等,对不同组成的iPP/PPOc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IPP/PPOc共混物在整个组成范围内均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在无定形区iPP和PPOc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而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PPOc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此外,随着PPO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熔点、结晶温度、球晶尺寸和球晶的完善程度均呈下降趋势,而不影响共混物的晶型;iPP/PPOc共混物在其整个组成范围内都只出现1个熔融峰和1个结晶峰,说明在晶区产生了共晶现象. 相似文献
19.
对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的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试样进行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的加速老化实验,得到了拉伸强度和色差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热老化过程中,拉伸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PVDF与PMMA的质量比为70∶30时最大,但此时材料脆性太大;而在老化121 d后,随PM-MA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熔融指数增加;在老化152 d内,四组试样色差值ΔE<1.5,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同样两组薄膜样品在紫外光老化实验中,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紫外老化的1040h内,色差值ΔE<1,耐紫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碳纳米管的羧基化改性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条件对羧基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在碳纳米管/PVA复合材料的制备中采用不同的配比进行混合制备,再对此复合材料进行一系列测定以表征其电导性质.通过红外光谱及激光粒径分析仪对产品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羧基已经成功接上碳管、表面形态较规整、纯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羧基化碳纳米管结构;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膜的结晶温度有所提高;导电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呈现出典型的金属性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