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对保障性住区规划建设相关文献及资料的梳理,从实践层面上选取欧美和亚洲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旨在为今后保障性住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保障性住房社区规划建设的城市之一,在住房改革大幕拉开以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转型期,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亟待反思与解决的存在问题。该文通过回顾与剖析广州市保障性住区在转型期的简要建设历程,反思保障性住区在规划建设层面主要存在的几点误区,以期为保障性住区的后续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珊  王宇  谢晓欢 《住区》2022,(2):30-36
深圳保障性住区老年人以提供代际支持的老年居民为主体。在当前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设以青年人群及年轻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背景下,老年人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往往被忽视。研究以金穗花园为例,采用问卷调研与手持GPS相结合方式对老年居民出行数据进行收集。按照老年居民出行范围,将出行轨迹分为居住地范围、社区范围以及远距离出行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性住区老年人日常活动以居住地范围及社区范围为主。居住地范围是老年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范围出行以购物等目的性行为为主。根据老年人出行及空间使用特征分析,对保障性住区老年宜居环境营造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茜 《山西建筑》2011,37(28):9-10
从社会维度这一方面探讨了高层住区邻里空间的设计理论,重点对人对邻里空间的需求、邻里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邻里空间归属感进行了研究,指出维系邻里居民交流与情感的相接,是满足居住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艺 《建筑与文化》2016,(12):224-226
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日益增多。伴随绿色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也在日益成熟,将"绿色住区"规划思想应用到保障房住区建设中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绿色住区"规划原则及保障房住区自身特点,试图以南京市幸福城为例,探究"绿色"保障房住区建设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8.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了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本文就此进行思考,探索保障性住区的生态建设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生态规划以及居民自身等各方面的低碳策略,希冀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彭桢  何韶瑶  曾灿  陈舒  黄端 《中外建筑》2014,(11):92-93
现代住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凸显的诸多问题,"活力不足"、"人情冷漠"等现实困顿亟需解决。住区空间是人性化的空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构型决定了人在住区中的认知和行为。文章通过对长沙现代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研究方法,建立拓扑结构分析模型,以此模型分析住区结构,从整合度、连接度和平均深度三个方面探讨住区空间结构塑造人的运动和共同在场的方式,分析整体的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等,从而为充满活力的现代住区的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既有住区居民自发选择交谈场所与公共空间设计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引用"社会向心空间"概念分析研究居民自发选择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交往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与空间句法探索"社会向心空间"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即"人类交往的天性是产生自发性人际互动的主观因素"、住区"道路可达性"及"空间围合程度"是住区空间结构对"社会向心空间"的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以"社会向心空间"为导向的住区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龙悦居一期和二期位于深圳市龙华扩展区。项目以“追求和谐与舒适”为设计目标,采用绿色设计、咨询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将低投高效的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控制投资,达到高标准的绿色人居环境质量。通过项目的设计、优化和建设,提出一套适合南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将绿色建筑带给大众。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至2009年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空间特征及其与低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大规模拆迁安置等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初步探究了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远离就业、交通不便、服务设施差以及居住分异现象等,并从城市规划角度就相关空间发展政策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今后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但在空间布局、居住环境及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可支付住房)建设模式的研究得出推行混居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同时又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目前对于所有受调查的住户,是否愿意接受混居模式的住户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推行混居模式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受访者对混居模式中邻里关系的担忧,这需要合理的政策保障及多部门对不同层次居民的协调引导。  相似文献   

14.
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中的一种产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民生工程。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高迭千亿元。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该文在对武汉市等中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适用房建设与发展进行综合评述,研讨我国中部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保障体系经验与启示,探讨我国大中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蒋英 《住宅科技》2011,31(10):60-62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社会各界正积极探寻其建设模式和实施策略。EPC模式具有减少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之间的矛盾、缩短建设工期和节约投资等优点,将其应用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可以有效地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文章在阐述EPC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EPC模式的结构设计思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李健  陆伟  陈飞 《规划师》2011,27(Z1):104-108
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其规划建设布局需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大连市石门山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项目需选择适宜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协调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城市公交系统规划,拟定住房建设的适宜规划,合理配置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合理控制居民收入差距,既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及整体布...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代国际跨国移民现象愈演愈烈,跨国社会空间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南京国际社区的发展演化历史及其空间布局特征,发现近年来国际社区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3个涉外居住圈.其次,结合质性访谈与调查问卷对苜蓿园大街周边国际社区的社会空间做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国际社区推进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发展,国际居民的居住、行商、消费等行为与本地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国际社区社会空间形成因素做进一步总结分析,希望为南京以及其他城市国际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经济适用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经济适用住房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广州的经济适用住房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剑超 《福建建材》2011,(8):107-108
全国主要城市正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建设,以期在商品房房价高企的时期能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居住需求。而保障房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在保障房的公平分配上,这也是目前保障房众多难题的焦点之一。文章从保障房分配层面,分析了保障房公平分配的难题与原因,探讨解决保障房分配难题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如何作好保障房的物业管理,是一个既迫切又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保障房物业管理与一般商品房物业管理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保障房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当前形势下可行的保障房物业管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准市场化模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保障房物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