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酱油感官指标中色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酱油色素的形成分酶褐变和非酶褐变,迈拉德反应为非酶褐变的主要反应,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添加的焦糖色,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原料,温度,水分等因素的控制及焦糖色质量的把关,达到酱油色泽红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酱油色素的形成及增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油色素的形成及增色方法李雄辉(江西省科学院南昌330029)酱油酿造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形成各种氨基酸,淀粉质分解为糖类,并进一步代谢,合成醇、醛、酚、酯、有机酸等各种成份,形成酱油的色、香、味、体,营养丰富的发酵食品。目前,多菌种在酱油中的应用,极...  相似文献   

3.
4.
酱油色、香、味、体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的色、香、味、体是评价酱油质量的主要指标。本文就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彩英  张瑾 《中国调味品》2003,(10):34-36,38
从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对酱油色泽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酱油色泽的分析方法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果汁非酶褐变的反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汁非酶褐变反应的机制有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和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本文分析了影响非酶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果蔬褐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毅  李燕 《食品与药品》2006,8(10):32-36
果蔬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Maillard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变色和多酚类氧化缩合)。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酚类物质、酚酶和氧3个条件,影响因素有pH、温度和O2等。非酶褐变的影响因素因褐变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酱油酿造过程中米曲霉酶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前言 酱油酿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微生物作为动力,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大多数酿造酱油的生产厂家采用米曲霉作为动力微生物,主要是因为米曲霉产生的酶系十分丰富.米曲霉的酶系包括蛋白酶、肽酶、谷氨酰氨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及麦芽糖酶等.各种酶系对酱油风味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生产中米曲霉酶系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将对酱油的品质、风味和产量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影响米曲霉酶系形成、作用的因素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果汁褐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果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美拉德反应,酚类物质氧化变色、焦糖化褐变和抗坏血酸氧化褐变)两种情况。影响酶促褐变的因素有温度、pH、氧气、抑制剂和酚类化合物等,非酶褐变的影响因素因褐变类型的不同存在差异。各种非酶褐变类型问存在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果汁非酶褐变的反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果汁非酶褐变反应的机制有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和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本文分析了影响非酶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铵盐是酱油中的有害成分,本文通过对酱油中铵盐形成途径的分析,提出了防止铵盐含量过高的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对各生产环节即扩大种曲生产,通风制曲等的管理并严把酱色质量关,可有效降低酱油中铵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白汤酱油在储藏期间会发生褐变并引起品质变化。以褐变指数为测定指标考察了温度、氧气和光照条件对白汤酱油色变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酱油褐变(褐变指数、色率、红色指数、色差等)与美拉德反应(氨基氮、总糖、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和氧气含量对白汤酱油的褐变反应影响较大,而光照影响不明显。褐变指数、色率和照度与储藏时间之间符合指数拟合方程。在储藏过程中,总氮基本不变,氨基氮、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p H、总酸升高;丙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含量基本不变,酪氨酸含量增加,其他多数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葡萄糖含量降低,其他还原糖类变化缓慢。白汤酱油中含量最多的氨基化合物谷氨酸和羰基化合物葡萄糖间的美拉德反应对白汤酱油颜色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多菌混合制曲发酵对酿造酱油风味物质和感官的影响,分4组完成酱油发酵试验:Ⅰ组(用AS3.042米曲霉制曲发酵)、Ⅱ组(米曲霉+AS2.180鲁氏酵母)、Ⅲ组(米曲霉+鲁氏酵母+沪酿2.14球拟酵母)、Ⅳ组(米曲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沪酿1.08乳酸菌),发酵90 d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组的氨态氮、还原糖、pH等理化指标基本相似,第Ⅳ组的氨基酸态氮的值(1.378 g/100 mL)略高于其它3组;(2)鲁氏酵母促进了酱油中高级醇及芳香杂醇的生成,球拟酵母促进了酱油中4-EG、4-VG、HEMF的生成,使酱油具有特殊的香气,乳酸菌发酵赋予了酱油爽适的口感,各组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差异非常显著;(3)对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与发酵时间进行曲线拟合,可得到数学关系式(如y=-230.83+21.7 t-0.136 t2+1.27×10-4t3,第Ⅰ组),从关系式计算出特征性风味物质最大值分别为:648.96(Ⅰ组:发酵周期92 d),852.90(Ⅱ组:发酵周期98 d),982.51(Ⅲ组:发酵周期99 d),1 897.55μg/L(Ⅳ组:发酵周期102 d)。多菌种发酵的酱油获得较高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机理及影响褐变的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果蔬采后酶促褐变过程中与褐变有关的酶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反应机理,反应底物酚类物质的反应机理及分类,以及影响褐变的因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淮山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药食同源食品。褐变是淮山加工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效控制淮山褐变,保持其色泽和营养特性,提高其货架贮藏期,对保障淮山品质和提高消费者接受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淮山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相关机理,围绕酚类底物、酶及氧气等酶促褐变三要素阐述了淮山酶促褐变机理,并对淮山加工及贮藏中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非酶褐变机理进行了介绍;综述了不同褐变控制技术对淮山褐变的控制效果,分析现有问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淮山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影响酱油感官指标的色泽混浊和沉淀的研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当今消费者偏爱感 官红褐 色、澄 清、无沉 淀 的酱 油。 造 成酱 油 色泽 黑 褐 与发 酵 的 温度 、水份、阳 光及原料 配比有 关。酱油 澄清的方 法主要有 传统澄 清法,超 滤澄清和 硅藻土过 滤。  相似文献   

17.
浅谈酱油的香气形成及改善酱油香气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酱油香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形成机理,探讨了提高酱油香气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探讨酱油发酵中3-MCPD的形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酱油发酵过程中3-MCPD的形成机制,并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降低C/N(碳/氮)比;加强制种曲、成曲和发酵池的工艺管理及卫生管理;自始至终保持酱醅的较低pH值;豆水解发酵过程中绝对不能添加苏打和小苏打,若添加苏打和小苏打,则甘油也可来源于油脂的皂化反应;添加一定量的氟化钠(NaF,萤石)可抑制甘油的形成;盐水浓度以18~20 °Bè为宜,不能太高;醋酸是3-MCPD和DCP形成过程中的催化剂,建议不要添加.  相似文献   

19.
添加焦糖对酱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酱油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变化阐述了添加焦糖对酱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酱油中氯丙醇问题综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酱油工艺变化中寻求氯丙醇形成机理,对氯丙醇检测技术的研制过程及最新检测方法做了分析,并应用最新的检验技术完成大量样品检测,全面对酱油企业进行管理,解决了输欧酱油遭禁问题,为酱油顺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