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给出了煤矿井下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在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实践表明,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性能稳定,能够实现井下人员考勤管理、实时定位跟踪、安全警示报警监测、安全管控等功能,提高了煤矿生产安全调度的效率及煤矿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针对煤矿井下有线传输通信困难、信息传递不及时以及安全生产等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以太网技术相结合的矿井环境监测与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实现了对井下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并实时跟踪定位井下人员,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该系统能够提高矿井工作面的安全系数,适用于矿井的安全管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龙口矿业集团建设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及井下胶带、井下供电、井下电机车运输、压风机、主通风机、主副井提升、井下排水、矿井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监测等各子系统的接入方法,并简要介绍了煤矿综合自动化辅助系统的功能。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在煤矿地面集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开停控制,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生产是矿山工作重中之重。矿井生产过程中"顶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威胁着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能够在煤矿发生矿井灾难时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了解灾难发生情况,便于救援工作的有效组织及快速展开。文章提出了井下人员定位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RFID的煤矿设备巡检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设备管理安全隐患多、机电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设计了基于RFID的煤矿设备巡检系统。该系统采用RFID技术实现了矿井区域地点、巡检人员身份卡、设备基础信息的唯一性管理,并结合井下无线网络、设备巡检记录仪等装置,将矿井巡检记录信息上传至地面服务器,地面服务器进行有效数据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映矿井设备运转及安全状态。该系统实现了矿井设备巡检人员履职、设备巡检记录、设备异常缺陷闭合、井下设备分布及流转等矿井设备精细化管理,可有效减少机电事故发生,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李锋 《工矿自动化》2023,(S1):44-46
煤矿智能化建设要求采用井下精确定位技术,实现井下人、车等目标的精确定位、人员状态分析、考勤、调度管理,满足井下复杂巷道的全覆盖需求。井下定位按定位机制可分为惯导定位和通信式定位,指出对矿井中数量众多的被定位目标进行定位,可行的技术是通信式定位技术,目前井下使用的通信式定位技术按定位精度从低到高依次是RFID、ZigBee和UWB技术。分析了井下精确定位原理,并结合在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车辆及交通管理系统、井下物流管理系统、井下接近监测、远程/无人车辆驾驶/掘进/综采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各应用对井下精确定位系统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煤矿高瓦斯矿井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矿难频频发生;为了有效进行矿工管理,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很有必要在矿井下建立人员定位系统;针对目前矿井井下通信系统功能不完善,技术与实现复杂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井下人员定位的无线通信监控系统;阐述了基于单片射频收发芯片nRF9E5的无线传输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提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流程以及可靠的通信协议;实践表明,该系统控制简单,使用方便,工作稳定性很高,能够在井下可靠地实现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  相似文献   

8.
针对煤矿运输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常村煤矿引进了机车定位管理系统。文章介绍了该系统在常村煤矿的系统布局及软硬件设计,重点阐述了该系统实时监测、跟踪定位、快速调度、物流管理及查询统计等功能的实现。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井下车辆、货物的电子交接,极大地提升了矿井机车及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全面信息化跟踪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煤矿无轨胶轮车监控调度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狭窄、视线差、会车困难和调度信息不畅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无轨胶轮车监控调度系统。该系统采用RFID技术实时采集井下无轨胶轮车辆的运行数据信息,实现了井下车辆定位跟踪、车辆调度管理功能;采用分布式自动控制调度方式对车辆行进方向进行判断,通过信号灯对行进车辆进行交通指挥。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人员定位系统中的井下设备,满足煤矿现场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煤矿开采包括地面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在全世界,地下开采方式占60%,矿井作业依然普遍。为保证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需要实时掌握井下人员的位置情况,传统的GPS在矿井环境下由于信号衰减太大已经不再适用。为解决矿井环境下人员的稳定定位、安全保障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UWB和IMU器件的矿井内实体定位及语义地图构建系统,介绍了系统总体构成、系统实现的功能和系统各部分的原理及技术实现方法。该系统可以实现矿井下人员的稳定定位,具备一键SOS功能、物理实体的语义地图构建功能,在平时,井下作业人员基于所构建的语义地图可以更高效地工作;在发生危险时,能让相关人员及时地获取到遇险人员的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KJ69N型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情况。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采掘地点的人员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干部跟班下井情况,井下人员分布情况,每个矿工入井、升井时间及行动轨迹,有利于井下定员管理、考勤管理和事故抢险救援。  相似文献   

12.
王保德 《工矿自动化》2011,37(12):98-100
介绍了井下三维人员定位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关键技术。该系统采用射频识别技术、ZigBee技术及3D技术,可实时识别与跟踪井下人员动态,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采集、传送数据;还可通过仿真矿井虚拟现实井下人员的考勤、分布状态及运动轨迹,可在事故发生后为矿井人员的抢救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提高抢险救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矿开采安全管理和井下人员管理的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实现对井下人员实时定位。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地获取井下人员的实时位置,实现有效的人员管理,能为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提供决策数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路由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特点以及ZigBee的特性,提出了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分区域组网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分簇路由算法FEECP,同时给出了其在井下的应用模型。仿真结果表明,FEECP算法在路由开销、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率和端到端的延迟这三个方面表现出了优势。该算法可以快速地进行路由发现,减少路由控制开销,节省能量,同时还可以对井下人员进行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5.
煤矿井下险情时有发生,为险情下方便救援,需要监控各区域人员签到,准确掌握人员身份及分布情况。在煤矿井下由于光线不足、黑尘干扰等原因,影响人员的识别和管理。传统的识别由于单独依赖人脸识别来辨别井下人员数量和身份,易受到矿井下恶劣的环境影响而导致出现无法识别和识别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可靠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CCA算法的人脸特征和虹膜特征融合的煤矿井下人员签到识别方法。首先提取出人脸特征和虹膜特征,然后采用KCCA算法对采集到的人脸特征和虹膜特征进行融合,去除图片中无效的信息,降低算法复杂度,最后利用TAN分类完成人员认证,准确识别人员身份。实验表明,该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度,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井下人员监测系统多用于井下人员的定位而无法实时获取井下人员生理指标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生理指标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多个无线传感器采集井下人员生理指标,路由器接收传感器采集到的生理指标数据,并通过无线链路发送给网关;网关通过以太网接口将数据上传到地面监测中心,实现井下人员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心率监测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矿井下工作面掘进机采用人工操作方式而导致操作人员得不到人身安全保障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煤矿掘进面远程视频监控,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及在云驾岭煤矿12113工作面的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能在多煤尘且剧烈振动的环境下进行视频采集、分析、处理及数据传输,在掘进巷道中的无线视频传输距离达40m,视频监控距离达500~20 000m,实现了掘进机的远程可视化监控。  相似文献   

18.
该系统基于Zigbee和CAN总线技术开发了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了总体结构图,对硬件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实际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性,能更好的对井下人员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下矿山地理环境复杂,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以及在井下发生事故时人员救援困难等特点,对现有矿山井下人员定位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人员定位系统。系统满足井下通信的要求,安装简单方便,精度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