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孝永 《炼钢》2004,20(2):55-57
介绍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SM570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机械性能、低温冲击,并检验分析了该钢的显微组织、夹杂物及晶粒度。结果表明:研制的SM570钢板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韩孝永 《四川冶金》2004,26(1):17-19
介绍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SM570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机械性能、低温系列冲击,并检验分析了该钢的显微组织、夹杂物及晶粒度。结果表明:研制的SM570钢板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 Q355B热轧H型钢轧后冷却温度880~320℃对H型钢翼缘强度、韧性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控冷后温度为570℃时,钢的屈服强度较空冷工艺提高73 MPa,断后伸长率为23.5%;当控冷后温度为320℃时,钢的屈服强度较空冷工艺提高228 MPa,断后伸长率为16.0%,出现伸长率不合格的情况.Q355B热...  相似文献   

4.
殷会芳  杨钢  赵吉庆 《钢铁》2021,56(5):91-97
 为了调整COST-FB2转子钢的强韧性,采用OM、SEM和TEM等手段研究了回火温度对COST-FB2转子钢的析出相类型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由350 ℃升高到750 ℃,试验钢的强度、硬度不断下降,塑性和冲击功上升;试验钢350 ℃和570 ℃回火后的高强低韧性可通过再次在700 ℃回火改善。淬火后COST-FB2转子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可通过在570 ℃回火消除;在350 ℃和570 ℃回火后马氏体板条内部有大量针状的M3C,700 ℃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中M3C消失,M23C6在原奥氏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界上析出,750 ℃回火后晶界上的M23C6有聚集粗化的现象,部分马氏体板条存在回复现象。  相似文献   

5.
化学成分对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化学成分对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该钢的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钢中硅含量的增加使钢的强度有所提高,塑性略有降低,韧性未降低;钢中锰含量的增加使钢的强度略有下降,但对韧性没有损害;加入一定量的钼对钢的强度和塑性影响不大,但改善了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6.
刘海波 《中国冶金》2014,24(3):31-33
利用超低碳和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采用TMCP工艺,充分利用晶粒细化和针状铁素体与粒状贝氏体组织强化、下线堆垛缓冷24h等手段,保证热轧状态达到该钢种需要的屈服强度、伸长率,进而去掉热处理调质及回火工艺,同样在工业试制条件下得到韧性良好、屈服强度为570 MPa级的超低碳贝氏体钢。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低碳和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采用TMCP工艺,充分利用晶粒细化和针状铁素体与粒状贝氏体组织强化、下线堆垛缓冷24h等手段,保证热轧状态达到该钢种需要的屈服强度、伸长率,进而去掉热处理调质及回火工艺,同样在工业试制条件下得到韧性良好、屈服强度为570 MPa级的超低碳贝氏体钢。  相似文献   

8.
利用OM、SEM和TEM等手段研究了回火工艺对COST-FB2转子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70℃一次回火后,马氏体板条内有杆状Fe_3C和细小颗粒状的MX,板条界有少量颗粒状碳化物析出;700℃二次回火后,板条内杆状Fe_3C和板条界上颗粒状碳化物消失或转变成M_(23)C_6型碳化物。经570℃一次回火,COST-FB2转子钢试样的强度较高,冲击功较低,再经700℃回火强度略有降低,冲击功增加。经不同温度的2次回火的调整,COST-FB2转子钢试样获得了较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9.
<正>浦项制铁与浦项产业科学研究院(RIST)联合开发的超高层建筑用超高强度钢HSA800采用TMCP工艺制成,其抗拉强度为800~950 MPa,屈服强度为650~770 MPa。与现有建筑结构用钢SM570相比,最低抗拉强度提高了40%以上。该钢种屈服比限制在0.85以下,确保了稳定性和抗震性。除了超高强度外,如果作为厚度为100 mm的极厚板材料使用,还可以确保其变形性能,适用于建筑结构。采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加古川钢铁厂为提高该厂250t复吹转炉的炉龄,对炉壳钢板的材质进行了改进。将原来使用的SM41A钢改进为SGV42—CR钢。用SGV42—CR钢轧制的炉壳钢板具有如下特点: ①具有优良的抗蠕变变形性能。②在高温下具有高的强度。③钢板的韧性高,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脆化现象。④具有优良的可焊性。 SGV42—CR钢的化学成分为:0.12%C,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高性能桥梁钢WNQ570、14MnNbq不同强度级别钢种埋弧焊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WQ-1焊丝 SJ105Q焊剂匹配14MnNbq WNQ570钢,焊接接头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采用的焊接工艺及焊接材料达到了大跨度桥梁钢接头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莉  徐宏  崔建军  廖礼宝 《炼钢》2007,23(6):51-54
针对新型钢包包壳材料SM490B钢,进行了室温断裂韧度、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350℃(32作状态下,钢包包壳表面的最高温度)下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M490B钢的强度和断裂韧度明显高于包壳曾用材料SM41A(Q235)、20g。在试验所取的应力强度因子幅值范围内,与Q235A钢和20g钢相比,SM490B钢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较快。350℃下的低周疲劳寿命高于压力容器常用钢材16MnR钢30(1℃下的疲劳寿命。新型钢包包壳材料采用SM490B钢,可大大减少包壳开裂的可能性,提高钢包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延长钢包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文献简介     
改善钢的强度和韧性主要是为了扩大结构钢的应用。然而强度和韧性彼此之间又是矛盾的。只有细化铁素体晶粒才对钢的强度和韧性二者均有贡献。热机械加工,特别是控轧和加速冷却而产生的细化铁素体晶粒对HSLA钢提供了强度和韧性二方面的效果。因此,控制轧制和加速冷却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HSLA钢的强化和韧化的工艺中。  相似文献   

14.
15MnVN钢强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15MnVN 钢固溶及再加热析出处理试验,定量地探讨了碳氮化钒的固溶及沉淀析出规律,粗略地估算了该钢在固溶强化、晶粒细化强化和沉淀强化下的屈服强度,考察了该钢在常化和调质处理后钢板所能达到的强韧性水平,以及钢中硫含量对钢的韧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淬火温度1025~1125℃+570℃4 h空冷+720℃2 h空冷和1050~1075℃淬火后二次回火温度680~780℃对马氏体耐热钢X12CrMoWVNbN10-1-1(%:0.11C、10.28Cr、0.77Ni、1.0Mo、0.96W、0.18V、0.04Nb、0.053N)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提高,钢的强度增加,塑性变化不大,但冲击韧性显著下降。随回火温度的提高,强度下降、塑性、韧性增加。该钢优化的热处理工艺为:1 050~1 075℃1~2 h油冷+570℃4 h空冷+715~725℃2 h空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g钢化学成份为基础成份,添加不同的Ti量,且适当地改变了钢中S、N和Als量,熔炼18炉钢,研究Ti、S、N和Als含量对Ti处理钢的韧性、应变时效、延性及强度的影响及微钛在钢中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Ti处理减轻了S对钢的韧性、延性及应变时效韧性的危害。同时得出S含量<0.03%,Ti含量为0.01~0.023%,N/Als为0.1~0.2时,也就是Ti Als/N约等于6时,Ti处理钢的性能可达最佳。  相似文献   

17.
磷和晶粒尺寸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磷含量和晶粒尺寸对低碳钢的屈服强度、冲击韧性和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使含磷钢的强度明显增加;磷在铁素体晶界的偏聚提高了钢的韧脆转变温度。晶粒细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减轻了磷在晶界的偏聚程度,从而提高了钢的韧性并降低了钢的韧脆转变温度。因此可以通过晶粒细化来弥补钢中因磷的加入而造成的韧性损失。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该类钢的强化机制、韧性机制以及焊接性能,并阐述了显微组织及合金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微合金化成分设计与控轧控冷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强化方式基础上,在低合金高强钢中引入纳米沉淀相利用沉淀强化代替碳强化,使钢既保持了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又提升了钢的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19.
冷轧马氏体钢板具有合金含量低、强度高的优点,但马氏体钢强度越高,马氏体体积分数和马氏体中含碳量就越高,从而导致马氏体钢板的弯曲性能和韧性降低。成形性和韧性不足大大限制了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应用。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探讨了冷轧马氏体强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的方法和方向。TRIP增强型的马氏体钢较普通马氏体钢拥有更好的成形性和韧性,为改善冷轧马氏体钢板强韧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混合稀土金属对Cr-Mn-N奥氏体耐热钢的组织结构、硬度、时效韧性和高温强度的影响。发现在650~8500℃时效过程中,Cr-Mn-N 钢有三种类型沉淀:碳化物与新生奥氏体组成的晶界沉淀,碳化物的普遍沉淀和Ⅹ相。稀土元素能促进这三类沉淀的发展,而对第一种沉淀影响尤著。时效后钢的硬度随钢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多而升高。时效后钢的韧性和600-750℃的持久强度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最初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多而升高,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就逐渐降低。韧性和强度两个曲线上的最大值分别对应于稀土元素含量为0.0015%和0.013%。根据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其分布情况,对钢的性能变化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