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东营凹陷新立村地区的断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断层及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的活动性均具有较大的差异,而研究区的三、四级断层及二级断层的大部分位置对油气的运移起了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2.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3.
对于断层对油气运聚所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断层只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或油气运移的遮档面;而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断层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油气封堵面,具有开启和封闭双重性.但是断层作为疏导通道只要有任一部位满足运移条件即可.因此断层主要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断层作为构造圈闭油气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封堵性是分析油气成藏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断层的两大主要作用,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藏封堵,即断层的封闭与开启,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断层的封堵性是控制断块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含油气范围及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研究朝阳沟阶地长10区块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和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长10区块在明水组末期发生大规模断层活动,受反转的影响,断裂密集带总体呈背斜形态,形成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三肇凹陷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也于明水组末期沿油源断层下排到扶余油层,后沿河道砂体和断裂密集带匹配做侧向运移到长10区块,形成油气运移的通道,构成扶余油层主要富油气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断层不但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而且还可以对油气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断层封堵性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够对油气分布进行推断,因此,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主要对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索,首先简要介绍了断层封堵性,然后系统总结了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然后指出了断层封堵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含盐油气富集盆地,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沙三段表现尤为突出。盐岩与同期沉积的砂岩表现为长消关系,可以与生油岩共生。盐岩在油气运移中发挥油气盖层或侧向封堵层的双重作用,与断层、砂岩、泥岩造就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在盐岩发育带富集了大量油气,濮城油田文、卫、濮结合部就是典型的发育较好的盐岩层沉积。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含盐油气富集盆地,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沙三段表现尤为突出。盐岩与同期沉积的砂岩表现为长消关系,可以与生油岩共生。盐岩在油气运移中发挥油气盖层或侧向封堵层的双重作用,与断层、砂岩、泥岩造就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在盐岩发育带富集了大量油气,濮城油田文、卫、濮结合部就是典型的发育较好的盐岩层沉积。  相似文献   

9.
文卫古地区是东濮凹陷主要的油气富集区,油气主体来源于濮卫洼陷、马寨洼陷及观城洼陷,有利的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分布格局,两大断裂系统控制油气的运移与聚集,东倾断裂活动结束晚,主要起油气断裂疏导作用,西倾断裂活动结束早,主要起油气封堵作用。沙三中亚段盐岩影响本区油气纵向分布。文明寨、卫城主体背斜构造油气富集,翼部发育系列西倾小断层,控制油气高点富集。断阶带内受西倾断层遮挡,油气聚集于反向屋脊式圈闭,形成断块油气藏。环洼带内含油层位单一,丰度低。  相似文献   

10.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西部,西与高阳低凸起东翼相接。综合研究发现斜坡中南部油水关系复杂,"高水低油"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复杂的油藏分布特征,本文通过解剖已知油藏,从构造、沉积、储层等方面入手,建立油气运移模式,对蠡县斜坡中南部地区浅层油气成藏成因进行探讨,综合分析认为:1)油气在斜坡中带或内带就已进入浅层,而后主要通过各层连通砂体侧向向坡上运移成藏。2)构建了以斜坡内带断层、储层为油气运移通道,高部位靠断层、岩性控藏的新的成藏模式。3)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沙一下到东营组地层中,只要存在圈闭,就有油气富集的可能,改变了以往沿着断棱寻找油气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的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本文利用8口井岩心和765口测井曲线对扶余油层沉积特征、油气倒灌运移动力和通道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重矿物分析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密井网沉积微相揭示扶余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分流河道为主;青山口组一段泥岩超压是油气倒灌运移的动力,油气倒灌运移的通道多为受控于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烃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0.5亿t,为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商河地区沙二段大的沉积环境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发育若干三级断层,被四级断层复杂化,油气以断层作为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从深层向浅层圈闭中聚集,同时火山岩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也发挥了影响作用。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油气在该区主要存在两种成藏模式:断阶式构造油气藏成藏模式和火成岩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新木油田木101井区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称泉三段)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油气水的分布规律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先期的砂体为后期的构造储油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特殊的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模式给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同生的断层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断层和局部性的盖层对油气起到了良好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民屯凹陷中央潜山带烃源岩、储盖层、油气运移等各项成藏关键因素分析,认为大民屯凹陷沙四、沙三段的湖相泥岩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亦是古潜山油气藏的最佳盖层,但根据地层及岩性组合不同,在潜山构造的不同部位的盖层又存在差异性;工区长期活动的基底断层、区域不整合面以及渗透性地层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运移方式主要有"侧贴式"、"直覆式"及其复合式;依据成藏要素对潜山进行了分带评价,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以伸展盆地构造分析和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详细研究了钱官屯地区的圈闭特征、油源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表明,钱官屯鼻状构造大背景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三、四级断层的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纵向分布,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异地来源-侧向输导-断层封堵-高部位分布的特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对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春集构造地处东濮凹陷南缘,古近系地层埋藏较浅且剥蚀严重,烃源岩局限在深层且大规模成熟期较晚,油藏沿断层呈叠瓦状分布,具有油层厚、产量高、油质轻的特点,油藏分布具有“东老西新、东富西贫”的格局。控制油藏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层烃源岩油气生成较晚,油气运移以侧向为主;断层封闭具有不严密性,只能封闭较小的油藏高度,并使继续注入的油气穿越断层运移到邻块;圈闭的类型及距油源的远近大大影响了该圈闭的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7.
泰州组勘探程度很低,是高邮凹陷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和资源接替领域。根据高邮凹陷泰州组地质特征及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特点,建立了高邮凹陷泰州组3种油气成藏模式,并进一步分析认为油源供给丰度控制泰州组油藏富集程度、有效输导体系控制油藏平面分布、断层侧向封堵控制油藏纵向规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综合分析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分布特征,认为驾掌寺断层为该区的主要油源断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次一级断层和不整合面空间组合构成了油气横向运移形成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斜坡带油气输导成藏模式图,指出单斜背景下的微幅度构造、砂岩上倾尖灭带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根据准东石炭系至侏罗系构造发育史及前人对本区油源的研究资料分析建立了北三台凸起西地1号背斜石炭系成藏模式。西地1号背斜石炭系油藏油气源主要来源于与其石炭系侧向接触的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和顶部不整合接触的平地泉组烃源岩。运移通道主要为断裂、不整合面、高孔渗带及内部高角度裂缝。  相似文献   

20.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断层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以切割储集空间造成遮挡形成圈闭。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作用与断层性质、断层活动时期、断层两盘岩性的对置条件以及断层面与断层两盘含油层的排替压力等因素有关。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断层所起的输导或封堵作用取决于自身的封闭性。在研究区盆地形成过程中发育有大量的微断层,这些断层断距小,延伸短,多为诱导成因的,Ⅳ或Ⅴ级调节断层,并且断层数量多、分布广,基本都不会切割到结晶基底,对盆地的沉积作用影响甚微,但是影响盆地构造变形,对油气圈闭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