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2011年1月至6月初,咸宁市持续干旱少雨,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夏三季连旱,6月9日,旱涝急转,遭受了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水的袭击。介绍了在应对这次旱涝急转工作中,咸宁市在科学研判形势、科学调度工程、加强防汛值守、提前预测预警、搞好群众转移,成功抗御两百年一遇暴雨洪水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特大旱涝暴雨预报流程图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设计特大旱涝暴雨流程图的目的、思路和主要内容,该预报流程图能对特大洪水时间、地点、量值进行探讨和预测.该流程各工序数据库尚具有建立定性定量预报模型,提供大水年发生前异常现象的历史信息之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利民  王奇 《吉林水利》2002,(10):15-16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建国后发生的特大旱涝事件,概述了干旱、洪涝灾害的成因,并选择了特大旱、涝典型年.对高空500百帕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度层次大气环流进行特性分析,得出大气环流异常是大旱大涝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雷州半岛13个雨量站1970—2013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利用定义的长短周期降雨旱涝急转指数分析雷州半岛长周期和短周期汛期降雨旱涝急转现象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高LDFAI和高SDFAI反映降雨的旱转涝趋势,低LDFAI和低SDFAI则对应降雨的涝转旱,SDFAI在显示旱涝急转时优于LDFAI。2雷州半岛长周期降雨旱涝急转主要是以全旱为主,其次是全涝,旱转涝与涝转旱相当。35个短周期时段的降雨旱涝急转发生频率最高的均是全旱,其次是涝转旱和旱转涝;4月15日~6月15日的全旱发生频率高于其他短周期。  相似文献   

5.
将太阳黑子活动的23个周期波按峰高、峰前1a至峰顶的黑子上升数和峰后1a的下降数都分成4级构成64种类型,对比分析了每种波型与大洪水和大旱、特旱的对应关系,为以后根据波型及波动特点预测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旱、涝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闽江流域发生了一场梅雨期特大暴雨,引发了闽江特大洪水。本文阐述了产生特大洪峰的二个重要原因,对这场暴雨的发展过程,暴雨量,时空分布,暴雨特性,暴雨成因以及闽江特大洪水的情况,洪水组合,特大洪峰,洪水特性等进行论述,并与闽江实测第二大洪水“92.7”洪水进行对比分析,同进还对干支流主要控制站重现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0—2006年4~9月湖南89个气象观测站降雨量资料,分析前汛(4.6月)、后汛(7~9月)的旱涝趋势特征;根据降雨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值相关性分析全省旱涝变化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湖南省汛期旱涝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在空间上存在区域性的特点,后汛期发生旱或涝的频次高于前汛期,前汛期北部发生旱或涝的频次高于南部,后汛期东部地区或全省旱涝共存的发生频次高于旱或涝发生频次;汛期各月降雨量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变化的响应在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8、9月湖南东西或南北地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变化的响应存在正负不同的结果,易导致旱涝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水年有1956、1963和1996年。本文根据3次特大暴雨洪水的水文监测资料,对邯郸市特大暴雨洪水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当地政府和防汛主管部门提供详实、科学的分析成果,也可为制订地方防洪规划或流域综合规划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晶 《人民珠江》2024,(4):115-123
为完善闽江流域应对极端水文事件和特大洪旱风险的调度预案,根据流域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R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闽江流域的特大洪涝干旱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以年为时间尺度的旱涝分析,旱典型年有2003、2004年,涝典型年有1998、2016年,共计4个典型年份,闽江流域范围内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则相对较低;(2)通过以季为时间尺度的旱涝分析,可得闽江流域四季特大洪旱风险年份,其中春、夏两季以特旱为主,秋、冬两季以极涝为主,闽江流域四季SPI3的Z值除春季外均有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可为闽江流域今后应对旱涝极端水文事件、制定特大洪旱风险应急调度方案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片)地处低纬度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500多年来大水灾共发生408次,时灾发生77次。经分析,水旱灾害特点为:①干湿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和埃尔尼诺现象有关;②旱涝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几个主要干湿阶段;③时灾面积比水灾面积大,前者平均为后者的1.88倍;④水旱灾害发生频繁,2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的水旱灾害,2-3年发生一次水的水旱灾害;⑤水、旱灾害不同步局面多;⑥平、枯年连续更替出现;⑦水、旱灾害范围广;⑧水灾伴随着涝灾的风暴潮灾害。  相似文献   

11.
太阳活动第23周与吉林省洪涝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天文学院分析,认为今后可能是太阳黑子第23周峰年M+1年,故用太阳黑子历史资料,通过绘图、列表,并结合吉林省旱涝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今后我省中部产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运用线性滑动平均、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Sen′s坡度、小波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选取济南市24个降水站点45年(1972—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济南市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降水特征以及降水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降水量以8.23mm/(10a)的速率增加,且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变化周期,最大主周期为10a;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4.5%,冬季降水占比最小,占全年降水量的3.4%,春、夏和冬季降水具有不显著增加趋势,秋季的降水量具有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春夏季变化主要受降水强度变化的影响;秋冬季变化则主要受降水频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多尺度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深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明确其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9—2018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指数),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率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辽宁省近30年来旱涝演变及持续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辽宁省经历涝-旱-涝的演化过程,辽西干旱化显著,变涝趋势最显著的是辽中和辽北,其次是降水量最丰富的辽东;(2)从中度及以上旱涝灾害频率看,1999—2008年为典型的干旱时段,而2009—2018年则为偏涝时段,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春季冬季秋季夏季;(3)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小,主要发生在春季。持续性洪涝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4)降水量是影响旱涝变化的主要因素,蒸散量次之,气温是通过影响降水量和蒸散量进而影响旱涝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马尔康市1954—2019年逐月气温、降水量实测资料,基于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信噪比检验、周期估算等方法对本区气候变化、旱涝灾害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来验证旱涝灾害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马尔康市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有暖湿化倾向;多年平均降水量以16.29 mm/(10 a)的速率增加,以夏季、秋季增多明显,春季增幅最小;2001年为本区气候突变点,气温突变后的旱涝灾害呈增多态势,极端洪涝事件更为频繁,2015—2019年是一次重大洪涝事件;太阳黑子活动与ENSO事件皆为降水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事件(ENSO)事件与马尔康地区的旱涝灾害在6.6 a上有较同步的共振周期,滞后期为2 a的ENSO事件是旱涝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ENSO事件在年尺度上为区域旱涝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依据近500年洪旱等级数据,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频率统计、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研究区近500年洪旱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洪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近年来趋向干旱发展。各子区域的年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突变时段差别较大。洪旱灾害发生周期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19世纪后半叶以来洪旱灾害频繁。研究结果对于防灾减灾、灾害预测、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研究等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旨在分析本溪地区旱涝灾害各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对今后一段时间旱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并根据本溪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会发生旱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将深入分析旱涝特征,为本溪地区旱涝预测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东半岛区特殊水源水系及供水结构,利用地下水资源调蓄研究理论,全面分析了山东半岛地下水资源调蓄的生态资源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山东半岛修建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资源调蓄,不仅能有效阻滞海水入侵,减少旱涝灾害,还能增加区域地下水资源可开采利用量,调节时空分布不均的水资源,改善区域因地下水超采而引发的水文地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提高区域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的灾害防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城市降雨灾害及减灾的必要性,指出:城市降雨灾害包括直接的雨涝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径流污染、地面塌陷等次生及衍生灾害;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2个方面,其中以城市化快速发展、排水设计存在弊端等人为因素为主;雨水利用措施可以起到减轻城市降雨灾害的直接、间接危害,减少干旱缺水灾害的作用。针对目前雨水利用的3种基本形式——渗透、调控排放和收集回用,分析了其在灾害防御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将雨水利用基本措施进行有机组合可以发挥综合的灾害防御作用,抵御重现期较长的大暴雨。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近54年旱涝特征分析及其对大气环流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凤  路洁  曹永强 《水利学报》2020,51(12):1514-152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区域旱涝时空演变及成因对实现抗旱减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基点,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旱涝量化指标,运用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对辽宁省近54年旱涝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太阳黑子和遥相关指数,运用交叉小波方法探讨旱涝特征对各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辽宁省SPEI指数存在29a的主周期和5a、9a次周期,且近54年以0.143/10a的速率向湿润化发展;(2)空间模态上,受大尺度气候系统的影响,第一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湿润化趋势,东西反向差异为第二模态,反映了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对SPEI指数的影响;(3)成因上,受太阳活动影响在太阳黑子数极值年份易发生旱涝灾害,两序列在时频上存在8~12a周期,表现为显著的反相位共振关系;SPEI与ENSO、NAO指数呈负相关,与PDO和AO指数呈正相关,且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使便于气温上升、极地冰川消融,并导致洪、旱、涝、台风等灾害发生机率增大,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应考虑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起全球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国内外专家的统计、模拟计算资料总结分析,指出地球周期性暖期到来及工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增大是便于变暖的根本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蒸发量增加、降雨量增大、台风暴潮加剧等全球大环境影响的分析,对我国华南、西南等地区的水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