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思旻  李麟学 《城市建筑》2022,(19):108-112
人类建造行为的动因除了安全防护之外,更是需要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相对舒适的居所,也就是环境调控的主要任务。究其本质,建筑的环境调控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和物质化的表达过程。本文以热力学中的能量流动为视角,通过回溯建筑环境调控的历史流变,考察前现代、现代和当代的建筑环境调控方式转换,进而揭示在技术和观念的发展下,建筑应对外界气候环境的逻辑与设计策略转变,从适应气候到控制气候,再到利用气候,目标是在当前气候和能源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通过建筑形式、空间、技术的设计来实现环境调控的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某中学的供暖系统为例,借助CyclePad软件进行仿真建模.用热力学方程组完整地描述了该建筑的两种基本能量循环模式,计算和比较了有新风和无新风、围护结构有保温措施和无保温措施四类模型的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系数和系统的相对热力学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20世纪哲学经历了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转向,而西方建筑批评范式也由语言学批评转向话语学批评.提出语言学批评方法重视研究对象的共性,排除其特殊性,强调确定性研究;话语学批评采用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对话批评方法,提供的是一个有多种对话形成的话语语境.而不再是某些确定的观点和结论,批评的意义便是由多个批评话语组成的复合意义,是一种多元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意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分别构成了语言学批评和话语学批评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榕 《时代建筑》2013,(1):20-27
正在显影的60后建筑共同体对中国当代建筑范式重建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独具的中庸包容的文化器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愿景,在中华文明重建现代认同的背景下,表现为中国式新现代主义风格和小清新建筑范式.  相似文献   

5.
王又佳 《华中建筑》2006,24(5):15-17
现代语言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句法学或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其中句法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彼得·艾森曼虽然在不在断地批判自身,却始终醉心于句法学的研究,并提出一套自己的句法规则,运用于其建筑作品中, 该文讨论了他在建筑话语中用过的几个句法规则,探讨其中的哲学背景及其对时代特征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常青 《建筑师》2019,(4):19-23
根据2018年教育部对全国专业硕士学位必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在被认定的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中,包含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出发,针对适应建筑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主要职业生涯的特点和需求,在以往相类教学课程的基础上,以理论诸范式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提出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讲授内容和方法作了新的系统梳理和概括,列出了部分比较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目,以为日后课程设置在全国各建筑院校的实施提供前期研究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思然 《城市建筑》2023,(20):138-141+164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以国家为尺度的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支持的意义,同时它还具备作为独立体系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目前在建筑领域还未展开。对此,研究论证了当代建筑活动与行政区划的密切关联,确定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阐述了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为主要代表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特征,确立了以文字文本、建筑作品、建筑观念为研究对象,遵循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及计量方法原则的研究范式,为系统勾勒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面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范东晖 《华中建筑》2010,28(7):19-21
对当下建筑实践中产生的地景、生物学类比、策划、参数化设计等几个当代建筑范式的典型元素进行总结,概括出这些典型元素产生时具有的现实主义、自反性以及涌现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又佳 《华中建筑》2006,24(2):50-52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的叙事倾向于依靠术语与思辩式评述。尽管彼得·艾森曼为他的读者定义了一些词汇的含义,仍有一些术语的意思是晦涩的。本文试将其建筑话语置于后结构主义哲学的背景下,探讨其中的哲学表征及其对时代特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更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式中,外墙主义是一种具有争议的保护范式,本文将结合我国大陆和港澳地区采取这一范式进行改造保护的案例,分析阐释其定义与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边塞”是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与北方游牧文明互动的历史产物,历代大规 模的边塞营建和屯田活动将中原文明推广至 边塞地区,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 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边塞文化。 边塞建筑作为边塞文化的物质载体,亦具有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以研究边塞建筑 形态及空间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为切入点, 提炼出边塞建筑现象中蕴含的多种空间意象 及其形式规律,结合当今的地域建筑创作及 设计方法,讨论边塞建筑形式与空间中可能 存在的现代传承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城市在全球各地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理解建筑的一条重要轴线。城市化这个概念包含了几个普遍因素,比如集中、没有止境和固定形式,此外还有复杂、大尺度、高密度等特征,而且前提是,城市必须是紧凑的。围绕城市这条轴线展开建筑讨论,建筑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物体存在,而仅仅是城市的变体。城市化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迅猛发展使它已经不再是选  相似文献   

13.
张波 《建筑师》2023,(3):39-44
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设计学科中,需要建立起研究方法论,从而探索认识产生、扩展、深化、革新的规律,使设计师获得进行研究活动的观念线和行动力。研究活动日益的重要性和这些学科研究方法的不发达凸显了这种必要,我们需要反对认识上的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正视设计学科的特点,发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设计学科的研究方法论。五个基本问题包括:讨论范畴和层次问题、谱系问题、设计学科认识特性问题、研究对设计回馈问题、方法的套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建筑中用于制冷及采暖而燃烧所排放的气体占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建筑工业成为了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之一。当前,建筑学必须通过提高建筑外墙的隔热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考量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和更紧凑的建筑设计,为可持续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做出贡献。但是在这一目标之上,除了社会责任和生态目标,难道气候不能成为一种新的、从气象学和热力学角度反思建筑学的语言吗?能否将诸如对流、传导或蒸发等大气现象想象成建筑学工具中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水蒸汽、热和光能否成为当代建造中新的"砖块"?文章认为,气候和热力学可以在建筑和城市的设计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当前正在施工的台湾台中玉石生态公园正是挑战了将气候和大气环境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的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巴洛克建筑产生根源的分析,对照当代建筑创作现象,从正反面的比较中,提出了建筑创作中的职业准则和底线。  相似文献   

16.
As a basis fo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ir fiel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have assumed the autonomy and verifiability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Central to these premises is the view that the archives and monuments of the past are the primary sources of the discipline. The historian's task is conceived as the gathering, sele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fac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ich is presented in “literary” form for the sake of communicability. As such, a separation of form from content is assumed. However, recent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insist on the determinant role played by the language of the historian up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these works, critical insights developed in the fields of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literary theory are brought to bear up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ccounts, pointing to the other “source” of history: discourse and rhetoric. This article reassesses the link among history,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t raises the issue of the nature and authority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encourages rethinking their role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7.
A cultural artifact can serve as a compelling pedagogical tool in the design studio. Through analogous qualities, a cultural artifact can provide a means of developing the formal language and constructive processes that, in turn, generate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a specific artifact, the quilt, in such an investigation. It describes the quilt's formal, compositional, and material qualities, th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its fabrication, its narrative role,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form the methodology for designing a museum of quilts and quilt making.  相似文献   

18.
浅谈本土化     
中国当代建筑语言发展的滞后给中国当代建筑带来许多问题,诸如缺乏创新、形式主义泛滥以及缺少文化认同感等.因此如何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建筑语言成为当务之急.学习国外先进的当代建筑语言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其充分本地化是一个可行途径.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充分研究和认识世界当代建筑的特征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使当代中国建筑语言既具有当代建筑的特征,又具有中国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Notions of identity, culture, tradition and history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of Iran. Darab Diba explains ho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in 1979 broke with an approach that for almost two centuries had directly equated modernity with Western influence.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Iran's own ‘Iran-ness’ initially manifested itself in a retrospective interest in historic styles, but has more recently shifted into a sophisticated appreci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country's 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