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有关人文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现当代人文教育的式微是由于过分倚重于科学教育造成的,或者说是由科学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危机。这种委过于科学教育的草率做法并不能解释清楚人文教育衰落的真正原因,也误解了科学教育。本文旨在澄清科...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中国的人文理念的主干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在大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科学、艺术、道德等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文精神的光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商标”。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科学与人文契合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并非是天然对立的,相反,从它们的起源、形成以及真正内涵来看,它们具有同一性。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目标,必须通过科学与人文化人的机理,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全的人。从价值角度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契合包括三个层面:学科融合、课程综合、素质养成。以“科学和人文同体互补”的理念指导三个层面实践的融合,才能完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威力,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却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异:人类文明的另一半——人文——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昔日辉煌显赫的人文教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割裂、败抑和冷落了,人文精神正在失落。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对此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建构当代大学人文精神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先来考察界清几个基本概念——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教育,作为研究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与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与以自然界及自然界物质与现象为主要工作对象与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长期以来现代医学被定位于纯自然科学与纯生物技术是一种错位.与此相应,现代高等教育中,医学教育定位于纯科学教育与纯技术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的体质属性,而忽略人的心智属性,体现在教学体系中,忽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是一种对人的背离.因此,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造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容:深层次的仁心培育、中层次的济世意识树立、表层的妙手塑造.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与整合华东冶金学院王端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高教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工分离,重理轻文,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在迎接21世纪挑战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教师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教师修养是大学教师主体自主自觉长期不断地进行理想人格自我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教师理想人格范型为具有德高、学高、情智高、事功高特征的人文与科学大师,是科学(学术)大师,教学大师和思想大师三者的统一体。大学教师修养过程是大学教师主体内化与外化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大学教师主体不断超越现实我、趋向理想我的终身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学术)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是大学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是推动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对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作用体现在: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研究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人文科学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人文修养问题。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学教育急待解决的课题。美国大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考察美国大学的人文科学教育,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一、人文学科专业教育概况人文学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大的专业领域: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神学等。1991年,美国高校共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总数是1471000个,其中人文学科三级学位总数为124144个,占8.44%(学士占6.9%,硕士和博士…  相似文献   

11.
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继承传统与应对现实的产物,英国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科技滥觞滋生的负面效应、大学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窘境等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阿什比提出,要融人文精神于科学教育,通过"核心辐射"的课程模式,培养文理皆通的"完人".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遵循了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矫治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促进高中毕业生个人志愿的认真选择,并拓宽多方适应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13.
意义性学习: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人文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主体对学习意义的把握成为人文教育的关键;意义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成果内化的主体性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是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思想流派,针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现代新儒家把书院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予以继承,力图将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精神发扬光大,表现在:道德归宗、文化救国济世的办学宗旨;立足中学、博采西学的知识观念;研修结合、死守善道的治学精神。新儒家的这些努力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无疑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反思盛行多时的科学主义教育,专家们发现其弊端,于是提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测试理应将科学人文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人文主义测试至少包括: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真善关的和谐统一;逻辑实证与直觉思辨的和谐统一;事实陈述判断与价值陈述判断的和谐统一;先进技术手段与终极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集体智慧与个人体验的和谐统一;科学价值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六五”计划至“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课题从研究内容与研究人员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特点是应用研究为主,微观研究占多数,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在“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德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制(制度)”、“比较高等教育”等方面;在研究人员上,主要特点则为课题负责人的所在单位主要是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以及课题负责人学科背景的多样化。这些特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2 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怀而不是教化。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教化”,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探讨“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入手,考察了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培养目标中的知性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知性取向是造成大学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作者认为,在大学中应该找回道德教育的位置,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受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师范院校密切关注和了解其动态及走向,努力探索改进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确立育师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