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内传热传质耦合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  王如竹 《新能源》1999,21(3):6-11
用多孔介质理论方法分析了太阳能固体吸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并相应地按多孔介质的质量、动量、能量传递过程建立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吸附床内传热传质耦合求解的数学模型。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可对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进行了热动力学分析与计算,并可进一步用于系统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2.
蔡宏伟  刘震炎 《节能技术》2005,23(2):108-111,145
介绍了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的三种强化传热模型结构设计方案。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这几种吸附床模型结构进行了传热数值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模型结构中的温度场分布,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案。分析的结果可以对今后管式吸附床的强化传热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固体吸附制冷循环中,实际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非平衡吸附过程,与理论循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立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采用SCP(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优先,同时兼顾COP(性能系数,即制冷量与加热量的比值)的策略,依据建立的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吸附式制冷系统循环的最佳周期是24 min,并分析了吸附单元管的长度尺寸对整个制冷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固体吸附式制冷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附床的传热强化是影响固体吸附式制冷的主要因素。简述了吸附制冷的强化传热研究进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吸附床强化传热方法,提出了固体吸附式制冷强化传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惠  吴静怡 《新能源》1999,21(11):28-33
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吸附式制冷循环系统中吸附床传热传质研究的发展及现状。将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分为3类进行了讨论:(1)均匀温度场模型;(2)均匀压力场模型;(3)非均匀温度场和压力场模型。以具体的吸附器结构为例,详细描述了不同数学模型的前提建模方法和适用范围,指出了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值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秋英  魏琪 《节能技术》2006,24(6):527-530
为缩短吸附制冷周期,采用两床交替吸附/解吸结构,并采用管内走传热介质,管外填充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着重对吸附床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吸附床内压力,某些点温度以及吸附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说明此吸附制冷系统有较好的传热效果,为吸附床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化学吸附制冷系统吸附床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化学吸附制冷系统吸附的强化传热传质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化学吸附在脱附和吸附方面与物理吸特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几种强化传热的方案,通过实验加以比较,得出优化的发生器吸附床结构。  相似文献   

8.
罗会龙  李明 《新能源》2000,22(11):10-12
描述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内传热过程的强化方法。分析比较了两种典型结构的吸附床,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9.
吸附床是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吸附床的换热能力对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各项性能有显著影响。文章针对应用于吸附床的传统换热器和扁管换热器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新型平行流铝扁管吸附床,并建立了该吸附床的二维传热模型,以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分析指标,分析翅片的间距、高度、厚度,以及吸附剂体积分数等因素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从而优化调整吸附床的结构,提高其换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翅片高度约为70 mm时,吸附床的换热能力达到峰值;当翅片厚度大于1.5 mm时,翅片厚度的增加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比较微弱;当吸附剂体积分数由0.25逐渐增大至0.45时,吸附剂的等效传热系数约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10.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一简化吸附床模型中传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对吸附床内的热传导方程和换热管内流体的能量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利用控制容积法进行模拟数值计算,在计算模型中加入随时间变化的边界条件,得到吸附床内吸附剂和换热管内流体的两种互相耦合的温度分布,为吸附床的实际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热管型吸附器的性能模拟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种热管型吸附器结构形式,对具有翅片的热管型吸附器内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基于此对热管型吸附器的吸附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此外讨论了热管的传热极限以及管外传热特性对吸附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性能改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台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对吸附床设计进行了改进,并在样机上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使工况稳定,通过改变热源温度、蒸发温度、循环周期等参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该样机在100℃热源驱动下SCP达到150W/kg,COP达0.4。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吸附器中强化热传导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过程中,吸附剂热传导性能低的特点,研究采用高分子复合强化吸附剂提高其传热性能.发现少量导热高分子材料在吸附剂颗粒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导热网,可使吸附剂的有效导热系数提高2-4倍,且吸附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吸附器中强化热传导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朱冬生 《太阳能学报》1998,19(2):186-190
针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过程中,吸附剂热传导性能低的特点,研究采用高分子复合强化吸附剂提高其传热性能。发现少量导热高分子材料在吸附剂颗粒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导热网,可使吸附剂的有效导热系数提高2—4倍,且吸附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吸附式制冷系统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建立了沸石-水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在非第一类边界条件时的二维传热传质模型。考虑了工质对的吸附特性对脱附过程的影响,讨论了肋片数量、肋片物性参数,吸附床的有效导热系数,接触热阻等参数对脱附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肋片可以改善吸附床的性能,其中肋片的数量和接触热阻的影响较大,肋片的物性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和氢气吸附储存吸附热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吸附热效应是天然气—氢气吸附储存投入工程应用的又一大障碍,吸脱附过程当中的放热、吸热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吸附系统的动态储存量。在常温快速充气时,床层有较大的温升;在常温快速脱附时,床层中心的温度大幅度下降,极大的增加了甲烷残存量。该文综述了前人针对吸附热问题在实验上的研究,总结了前人提出的各种吸附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对吸附式制冷/热泵循环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D-R方程为依据,在热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吸附-解吸过程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给出的模型中,重新考虑了D-R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并充分考虑了工质对热物质性如比热容,潜热等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几种重要因素如工质对的性质,循环工况,循环特性,尤其是吸附器的热容对吸附式制冷/热泵系数性能的影响,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吸附式制冷在余热回收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设计了用于大客车发动机余热回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分布参数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吸附床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回质计算模型,提出了新的回质操作方法。模拟计算显示,回质是改善吸附循环性能的重要手段,回质过程提高了循环SCP和COP达一倍以上,回质过程非常迅速,5s即已完成,可以有效地缩短循环时间,提高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9.
氯化锶-氨吸附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实验单元,对氯化锶-氨工质对的制冷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不同热源温度下的制冷量,吸附速率、解吸速率等数据,并与活性炭-甲醇工质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沸石分子筛-水吸附工质对的吸附性能及导热性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吸附工质对的吸附和传热性能是研究吸附式干燥、除湿及制冷的重要基础,由于吸附量与导热系数和吸附材料的性质、温度、压力等许多因素有关,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该文通过对几种沸石分子筛的性能实验研究,测定了其最大吸附量、密度、吸附等压线及导热系数等一系列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实际循环过程中吸附床的温度、压力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沸石对水的吸附基本满足D—A方程,而沸石导热系数受温度以及吸附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及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