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端环氧基硅油及其预反应物来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采用热分析、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系统探讨了改性方法、有机硅含量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端环氧基硅油直接物理共混改性的EP,其耐热性几乎不变,但力学性能下降较大。采用5份端环氧基硅油预反应物改性的EP,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由未改性的163.23 ℃提高到165.90 ℃,拉伸强度几乎保持不变,断裂伸长率由7.6 %提高到16.7 %,冲击强度由20.23 kJ/m2提高到27.19 kJ/m2。拉伸断面的SEM照片表明,环氧树脂固化物显示出明显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2.
甲基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乳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勋兰  孙培勤  孙绍晖  刘大壮 《粘接》2006,27(1):20-21,34
采用甲基丙烯酸化学接枝改性环氧树脂成盐法制得自乳化水分散液,不需外加乳化剂,考查了乳液的力学、稀释、冻融和贮存稳定性,测得乳液pH值应用范围7~9,乳液成膜性能好,尤其是优良的粘附力、柔韧性和耐化学品性等,适于用作胶粘剂和涂料等。  相似文献   

3.
中低温固化环氧胶膜SY-70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合适的促进剂及其用量,确定了中低温固化环氧胶膜SY-70的固化体系。所研制的胶膜可在75℃下初步固化,120℃完全固化,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和贮存性能。  相似文献   

4.
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改性丙烯酸环氧粉末涂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来改性丙烯酸树脂,获得带有反应性氨基的丙烯酸树脂,进而制备了改性丙烯酸环氧粉末涂料。检测结果表明,涂膜性能较好,尤其是附着力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甲基丙烯酸接枝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倩  谢瑾  管蓉 《中国涂料》2009,24(3):41-44,48
通过丙烯酸类单体与环氧树脂接枝共聚反应,在环氧树脂中引入强亲水性基团-COOH,制备水性环氧乳液。探索了不同单体用量和加水温度对所得水性乳液的pH值、黏度、粒径、水分散性和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涂膜固化条件对涂膜的附着力、耐冲击性、耐水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用量增加,所制备的水性环氧乳液水分散稳定性增强,pH值降低,粒径变小;随着加水温度的增加,储存稳定性变差;固化剂含量占环氧树脂含量的15%和固化温度为120℃时,涂膜的外观、附着力、耐冲击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张胡松  薛锋  罗远芳  贾德民 《粘接》2007,28(3):18-20
通过混合3种不同牌号的环氧树脂获得了膜状的胶粘剂,以双氰胺为固化剂,配合改性的固化促进剂,再加入丁腈橡胶等其他添加剂进行中温固化,经优化确定最后的配比为m(E-44)∶m(E-20)∶m(F-44)∶m(改性丁腈-40)∶m(双酚A)∶m(改性双氰胺固化剂)∶m(改性固化促进剂)=55∶25∶20∶15∶12∶10∶5.得到的固化产物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贮存期较同类产品长3个月.  相似文献   

7.
8.
以酚醛型氰酸酯树脂为主体树脂,以乙酰丙酮铝/二烯丙基双酚A为混合催化剂,以酚酞基聚芳醚砜为增韧剂,以纳米级气相二氧化硅为流动控制剂制备了一种耐高温氰酸酯载体胶膜。实验结果表明:2‰乙酰丙酮铝与5%二烯丙基双酚A构成的催化体系对氰酸酯产生了较好的催化作用,其DSC曲线的峰温从269.2℃降到了181.7℃,经177℃×4h固化后异氰酸酯红外特征峰完全消失,其固化产物三嗪环红外特征峰明显加强;15phr酚酞基聚芳醚砜和2phr气相二氧化硅改性剂的使用不仅改善了胶黏剂成膜性和流动性,而且获得了耐热性和韧性的统一,其室温剪切强度为21.8MPa,250℃和300%剪切强度分别达到了16.47MPa和11.34MPa,其滚筒剥离强度达到了38.3N·m/m,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5%热失重温度分别达到了279.4℃和423.7℃。  相似文献   

9.
端环氧基液体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TBN(端环氧基液体丁腈橡胶)增韧EP(环氧树脂),制备了单组分EP结构胶。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结构胶的拉伸剪切强度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该结构胶的适宜条件为m(EP):m(ETBN)=20:3,80℃均匀搅拌20 min,130℃固化1 h;由该结构胶制成的钢-钢胶接件,其室温拉伸剪切强度为23.66 MPa,并且其耐介质性能良好,说明ETBN对EP的增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张瑜  季永新 《涂料工业》2012,42(9):44-47,52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环氧酯(EM)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制备丙烯酸改性的水性环氧乳液,其中EM是由环氧树脂和甲基丙烯酸发生开环酯化反应生成的含有双键的改性环氧树脂。实验研究了EM的合成工艺和乳液聚合中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丙烯酸单体与EM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OP-1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质量比为2∶1的复合乳化剂体系,其用量为8%,引发剂用量为0.7%,丙烯酸类单体和EM的质量比为1∶1时,得到的乳液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1.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氧树脂(EP)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EP的增韧改性研究(包括橡胶、热塑性树脂、热致液晶、互穿聚合物网络以及纳米粒子等增韧改性方法),并指出了EP增韧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合情  曹诺  王波  肖卫东 《粘接》2007,28(5):24-25,31
研究了油酸对环氧树脂酸酐固化物性能的影响。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研究了油酸对固化物耐冲击性的影响,并用热变形仪和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固化物热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适量的油酸可以提高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韧性,对其硬度影响不大,而且当固化剂适量时则对固化物的耐热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制备聚有机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4种途径:含羟基或烷氧基的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反应、含氨基的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反应、含硅氢基的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反应、含杂原子的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反应,并讨论了聚有机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对环氧树脂的相结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近年来利用互穿网络法、液晶增韧法、纳米粒子增韧等改性环氧树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丁腈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丁腈类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固体丁腈橡胶,液体丁腈橡胶(丁腈-40液体橡胶,无规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RBN),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改性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改性端氨基液体丁腈橡胶(ATBN))以及改性液体丁腈橡胶与纳米SiO2共同增韧环氧树脂。  相似文献   

16.
古忠云  廖宏  李茂果 《粘接》2014,(2):64-66,74
研究了橡胶、纳米填料对环氧树脂灌封胶的增韧作用。通过加入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聚硫橡胶、纳米氧化铝等,使灌封胶冲击、压缩强度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型脂肪族超支化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改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新型脂肪族超支化环氧树脂HTPE-3,利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HTPE-3杂化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显示,杂化树脂的韧性和强度随HTPE-3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具有极大值;当HTPE-3质量分数为12%左右时,与纯E-51树脂相比,杂化树脂的冲击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69.8%和35.2%,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6.5%,10.0%,维卡软化点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CTBN结合纳米SiO_2改性环氧树脂及增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结合纳米SiO2(n-SiO2)对环氧树脂(ER)增韧,采用正交法制备了室温固化双组分环氧胶粘剂。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红外、示差扫描量热及电镜分析对体系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与双增韧剂质量比为8∶1,CTBN与n-SiO2质量比为2∶1,甲组分在180℃下反应2.5 h条件下制得的胶粘剂剪切强度、剥离强度、冲击强度分别达到33.85 MPa、5.92 kN/m、18.24 kJ/m2。CTBN和n-SiO2都与ER发生了作用,且双增韧剂增韧的固化产物热稳定性较好。CTBN、n-SiO2、双增韧剂增韧ER的机理分别为颗粒铆钉所诱发的剪切变形机理、银纹钝化机理、剪切变形与银纹钝化相结合形成的韧窝机理。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环氧树脂(EP)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介绍了EP增韧方法[包括橡胶类弹性体增韧改性EP、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增韧改性EP、聚硅氧烷(PDMS)增韧改性EP、纳米粒子增韧改性EP和超支化聚合物(HBP)增韧改性EP等]及相关增韧机制。展望了今后EP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The esterification of cycloaliphatic epoxy resins CER I and CER II containing glycidyl and cyclohexane epoxy groups, respectively, as their reactive unit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1 : 0.9 stoichiometric ratio of resin and methacrylic acid in the presence of triphenylphosphine.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at 80, 85, 90, 95, and 100°C and it followed second‐order kinetics. The specific rate constants, calcul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found to obey an Arrhenius expression.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activation energy, frequency factor, entropy, enthalpy, and free energy of the reaction, revealed that the reaction was spontaneous and irreversible and produced a highly ordered activated complex. The reactivity of CER II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CER I.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activity of the cycloaliphatic epoxies was explained by proposing a reaction mechanism.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6: 3197–3204,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