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飞 《中国园林》2008,24(6):85-90
雪因“雪的比德”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冬季常用的借景对象。从“借雪入景”和“因境造景”2个方面论述以雪为主题的造景手法,借雪入景是因借山川、植物、建筑等雪后之景,因境造景是通过花、水、石头、声音等不同环境营造雪的意境,并对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这些造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远借塔影是园林营构中较常见的组景手法之一,它既拓展和延伸了景区的空间与视野,又丰富了景观的节奏和层次。借塔入园,以及塔影与山水之间营造出的诗画意境,正是中国文人特别欣赏和追求的,塔影也成为一个审美和寄情的符号。中国园林好借塔影,除了构景和审美上的妙处,还因为塔影具有福祉众生、主吉主旺、振兴文风等多重象征意味。在中国文人自身儒道释互补的精神追求下,塔影成为了一个满足人们复杂情感需求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乐山古城为例,总结其营造城市景观时对周围自然山水的因借和利用方法,进而探讨古代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并为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提供历史经验,也为乐山地区整体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一些历史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景观行业的发展,“新中式”景观风格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园林设计领域不断开拓和发展。其中,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是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要旨和园林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元素和符号。这种古为今用的设计风格不是单纯的复古主义,也不是现代设计中简单地融入古典元素,更多地采取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对意境进行提炼概括和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美学韵味又符合时代审美情调的设计风格。本文对新中式景观的流行趋势进行追溯,分析新中式景观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中的继承和发展,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材料、植物造景、光影的运用三个方面着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建造元素和造园手法,探讨了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继承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空间的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行方式,以运用于对当代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6.
刊首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创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意境呈现的主要载体,在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生态美学、城市人文关怀等层面上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孙筱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生境”“画境”和“意境”。在古代社会,出于对美的追求,人们善于选取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存的地点并将其最观化,是为“生境”;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描绘风景,是为“画境”;游赏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是为“意境”。现代社会的城市意境该如何营造?即使是钢筋水泥密布的都市,人们想尽办法也要在窗台、屋顶、街边、郊野开辟绿地、营造景观,创造当代城市暴观的意境。自然山水的“入画”和山水城市的“如画”,我们称之为景,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泰山三阳观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其外围的山林环境优美,院落内部地形变化丰富,与泰山其他道教宫观大有不同。以三阳观院落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及碑刻查阅等途径,梳理了三阳观的历史沿革并建立了道观的立体模型。从选址、整地、建筑、空间、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泰山三阳观“洞天福地”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总结出其意境营造的特点为巧于因借、山观相融、空间深远和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8.
关剑锋  刘圆圆 《城市建筑》2013,(24):210-210
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在于“写意”,而景观艺术营造空间的美感也主要取决于意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留白”艺术手法的分析,阐明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提出“留白”艺术对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景观意境是中国传统景观的核心部分。神秘意境是景观意境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一类。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景观神秘意境的设计是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心理角度入手,结合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的设计案例,提出了四种神秘意境的营造手法:意向形态化、造型残缺化、石质材料原始化、创设“探寻受阻”空间序列,期望能促进相关景观设计实践的开展,同时有益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景观文化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汤景琛  金荷仙 《古建园林技术》2024,(171):48-52转73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彩君  王国玉 《风景园林》2018,25(10):45-49
从育景和造景两方面解析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的特点和经验,揭示蕴含在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花木4个层面的气象育景功能;从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提炼气象造景的特点:由时现景、借物构景、多感交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当代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包括融合育景和造景功能,构建与气候为友的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借气象造景修复人与气候的关系,激发全社会主动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陈丽珠 《江西建材》2023,(1):359-360+363
植物造景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是园林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又可改善生态环境。文中以泉州“小山丛竹”公园景观项目为例,阐述了园林植物配置、景观营造以及造景手法在园林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10):113-115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景观设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山水城市理论,而在城市中却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塑造自然山水风景。基于此种现状,该文从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塑造中国式山水风景出发,以美国景色设计师彼得·沃克的作品为例简要分析简约化手法的景观实践,以及山水城市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阐述了简约化手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景观设计中及其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8)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综合了山水的自然美、造景的形式美以及人文美,是中国古典美学指导下的园林景观佳作。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情怀。传统的山水画对苏州园林的构成等有一定的影响,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苏州园林中,有合理的观赏路线,有贯穿整体路线的视觉效果与独特的景观造型,步移景异,使人们对园林充满惊喜,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趣味。其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种园林要素的合理配置上,主要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等处理方式,将园内各种造园要素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