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媛媛 《山西建筑》2010,36(2):23-24
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相关概念内涵的挖掘,以及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起源、进展,提出了未来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街景动态环视旷奥度可为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以改善城市街道空间感受为目的,研究城市街景视觉环境特征,从街景动态环视感受及反应的途径入手,通过将街景主观感受与街景客观组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并建立城市街景旷奥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通过动态观看全景照片模拟动态环视感应,借助计算机视觉算法、空间模拟等技术和语义分析法收集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确立街景旷奥主观感受与客观组成之间的量化感应关系,进而对研究区域内的视觉环境开展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的街景旷奥度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客观评价指标为判断,提出基于景观视觉评价的街景优化导向,可为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动态景观作为景观视觉审美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梳理城市景观中动态景观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提出了城市环境设计中动态景观视觉审美的提升方法。从视觉美学的角度,研究动态景观对城市景观、城市居民产生的视觉审美效应,丰富城市环境景观理论,拓宽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城市环境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景观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升要求更加迫切,对环境景观设计中景观视觉审美要求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景观视觉研究内容的外延扩大。在相关研究中,对城市动态景观的研究兴起,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重点。探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动态景观视觉审美,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论述了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动态景观内涵、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动态景观与城市环境景观间关系,并探讨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提升动态景观视觉审美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景观生态学进行基本阐述,从城市景观质量的评价指标、景观生态价值体系、景观视觉容量3个方面介绍了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评价,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并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洁  刘军 《四川建筑》2004,24(3):8-10
对多维景观在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和城市视觉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合理的组织城市空间视觉环境,创造出城市人群视线形式的城市景观,让人们可以随时感触到城市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将城市景观赋予了全新的涵义.文中试从“动态”的角度阐述高速公路系统中动态景观的内涵,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动态景观的动态性,多样性及视觉尺度三个方面的特征,又以八达岭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为例,探讨高速公路动态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从中得到的启示.由于动态景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景观,故此研究对今后高速公路两侧的景观建设与发展皆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人本身作为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梳理了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人、城市景观与景观视觉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视觉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人的外在形象设计和人的内在气质分析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研究,提出了具有寒地城市景观视觉特征的人本景观视觉设计方法,丰富了寒地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内容,为寒地城市景观视觉审美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整体景观形象是城市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综合力的结果.从城市眺望体系来看,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受到天际轮廓、空间形体及视觉感受的影响.经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对城市整体景观形象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构筑了量化评价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香港城市天际轮廓线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7个典型城市的综合评价比较各项指标的理想指标,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指标评价体系的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10.
遗址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追溯城市历史和宣传城市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视觉景观评价作为景观资源评定的有效方式,对挖掘潜在观景点、完善现有观景体系、提I升景观视觉感受,进而打造高质量遗址公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神木市杨家城遗址公园为例,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S),采用主客观、动静态结合的视觉景观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动静态两种不同观景状态下观景效果的变化,对相应观景空间的视觉景观资源进行定量化研究;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主观感受校核,从而选取出潜在高质量的观景点,预判各路段现状的主景观和景观丰富程度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公园景观系统的优化完善建议,进一步丰富游览者对遗址公园的游览体验并加深遗址公园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1):6-14
高层建筑群的兴起为人类景观感知带来了新问题——高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高空的聚居者由建筑或场所之内向外部周围观看引发的景观空间感知。高层景观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聚居者“一览众山晓”的积极作用与远离绿化、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的负面影响并存。然而,迄今关于这种高层景观的人类身心影响研究尚未开展。作为起步性研究,尝试从揭示基本规律着手,选取上海地区相对120m高度上的高层景观,研究面对城市空间、绿地和水景的景观时,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影响:基于阶段性视觉刺激,借助脑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测量了20名被试者的压力水平,并使用改进的语义差异问卷评估了其心理反应。结果显示,面对绿色空间和水景的高层景观,会引起α相对波活动增加,使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相比面对城市建筑的高层景观,被试者的放松程度更高。此外,相比于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被试者在高层观看绿色景观和水景图像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舒适感和放松感。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居聚于城市高层建筑中的人类个体关于高层景观感受的基本规律,凸显了为高层聚居个体提供自然景观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段艺凡  李树华 《风景园林》2022,29(3):105-111
城市绿地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为了确定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和差异,通过视频与照片这2种观赏形式,以4种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乔木林、乔–灌–草、乔–草、草坪)为研究对象,探究视频和照片观赏植物群落景观后对参与者的皮肤电导水平(SCL)和心电图(pNN50、LF/HF)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14.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因其自然形态与城市形态相互融 合,具有湖面水体开阔、观景点位自由、界面环形观览、视廊 通透绵长的观赏特点。作为滨水中心区的典型类型,如何依托 其滨江环湖的双重特点进行设计优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聚焦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 梳理并总结出4类特征,即前景开阔、动态观览、环形画卷、视 野通透。进而结合其景观特征分别从点景、叠景、透景3个维度 进行标志高层、观赏界面、景观视廊的设计优化。以重庆市万 州中心区作为实证案例,对滨水界面进行设计优化,依托功能 和类型合理布局标志建筑,结合自然要素打造城市超级视廊, 以期为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形态优化提供设计方法及策略参 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5.
城市花境景观特征及其公众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境具有景观丰富、季相多变、物种多样,以及多年观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形式,对其景观特征进行总结和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合肥市城区花境为研究对象,选取30个典型样地进行景观调查,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花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花境的景观特征和公众评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个样地中统计有花境植物168种,涉及58科;不同花境的公众评价不同,花境综合评价指数在0.3752~0.9165之间,均值为0.6182,总体呈正态分布,评价较高的城市花境表现为:物种多样、色彩丰富、景观层次分明、能进入或近距离观赏的、有适当的地形变化;此外,芳香的植物气味和多元的景观元素容易获得公众的偏爱。  相似文献   

16.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曹朔  刘晖  陈宇  许博文 《中国园林》2023,39(9):61-66
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景观连通性的评价标准。若以鸟类、哺乳动物等物种的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参照,通常会超出城市建成环境中小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评价的阈值范围。以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为研究对象,基于昆虫扩散能力,选取25、50、75、100、125、150、175、200m共8个距离阈值,采用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和斑块重要性指标,对研究区域内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与实践尺度下应选取适宜的指示物种,以其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通性评价的参照,其中,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相关研究宜选择昆虫作为指示物种;2)2020年西安市街区尺度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适宜距离阈值范围为50~150m,以125m为宜;3)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的绿色空间格局对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存在一定影响,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可依据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的优化目标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筑、树、墙;想象度、自然度、对比度和审美干扰度是影响公众对景观美学认知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广到大规模公众景观认知快速评估,为城市设计提供本土公众偏好美学理论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张陆琛  唐岳兴  朱逊 《中国园林》2023,39(3):112-118
相较于对城市遗产日臻成熟的理解,中国现行城市遗产保护方法仍处于滞后状态。引入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目标,在中国传统和现实语境下,提出将景观特质作为遗产活化利用的着力点,以景观特质为核心的HUL理念中国化技术性策略。提出在空间、时间、感知3个维度下采取递进式的方法进行HUL单元识别,再以融入衔接、动态监测2条路径实现HUL变化管理。为中国高质量人居城市特色营造提供新思路,为城市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性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