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杨译《红楼梦》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常时期完成的,所以译文不得不体现出当时国内政治需要。又因为译者希望体现出原书中的文化成分,所以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以忠于原文为首要考虑。而霍译《红楼梦》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口味,舍去了原书中一些次要的细节,注重翻译归化,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标点符号在两个译本章回标题中使用的情况不同,译本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英译者在翻译人物辈份用字时,必须同时面对"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在处理《红楼梦》贾府众多人物之间的辈份用字时,杨译本的着眼点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形式上的对等,采用的是直译法;霍译本则重视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上的对等,采用的是同辈人物并列法。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译著中最著代表之一是霍克斯的译本.采用例证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霍克斯译本中文化词的处理,从而说明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的重大指导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对文化词及文化词的翻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给红学的研究及中外文学爱好者留下一笔文学财富。通过分析对比杨、霍译本中的儒家思想基本概念词"仁"和"礼"的翻译,旨在探讨两位东西方学者在翻译时各自采用的包括归化、异化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翻译策略,各自采用的包括直译法、增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比较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物质文化词的翻译。利用现有《红楼梦》平行语料库进行检索,在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没有办法做到功能对等理论的最高层面,即译本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完全一致。由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正确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本质,以便真正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而不是盲目追求绝对等值。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大量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在杨氏与戴氏英译本中各有千秋。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两个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之得失,认为在不同的认知情景下,译者的认知模式决定其文化词汇翻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将《红楼梦》的杨宪益与戴乃达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相关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就译者在译入语中建筑文化信息的阐释进行评析,总结出建筑文化英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西传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中国文化传播的不断深入,《论语》也被译为多种西方文字。运用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对比分析《论语·颜渊篇》的三个英译本,分析译本特色评估翻译质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赏析不同版本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翻译原则,尽管翻译原则的研究极其重要,这种标准却是很难界定的,对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也层出不穷,通过对国内外翻译标准的梳理并研究,借助文学翻译作为载体和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信、达、雅”翻译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避免局限于理论的翻译原则,增强翻译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已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所接受,此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就科技类专业英语的英译汉,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一翻译准则的12个字——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还阐述了对翻译概念的认识和对直译、意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以人的视、听、感为中心,展开描绘,浑然一体,成为历代唐诗选本不漏的名篇,那么,英文的译诗也应从这样的艺术构思出发,译出意境效果。美国的汉诗英译家威特·宾纳在翻译这首译诗时,力求形美而不害义,比较忠实地把原诗的含义进行了传递,但在诗的音、形、意高度融合的整体把握上,似乎仍有不足。这再次证明了国外译家要对汉语古诗的英译做到音、形、意俱佳,还是大有难度的,但朝这个方向努力是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皮尔士开创的符号学体系中提出来的三性"说,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翻译理论的理解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介绍了三性"的基本内容,结合雅各布森的三类翻译、翻译与合同的关系和纯语言"等具体理论展示了退化的三性"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而深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在《永远有多远》中,铁凝塑造了以白大省为主的形形色色的男女形象。解构了女性寻找“父亲(男性)家园”的神话,又拆除了对女性“天使/妓女”二分的男权沙文主义的篱笆,也探询了女性置身于男权中心文化“被看”的现实处境,在对女性自我意识萎缩和倒退的揭示上,小说给予读者不少的启示和惊觉。  相似文献   

16.
为框正英文标识语错误频出的现状,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法则",就城市标识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将标识语英译方法归纳为硬译法、习惯表达翻译法、增减词法、转化法和结构重组法、套译法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实现标识语的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研究著名的"索隐派"与"考证派"的论争,提出并揭示了现代文学批评发生期中国小说批评滥觞的主要倾向与特征.就研究对象和目的而言,蔡元培注重小说批评的政治功用与实践品格;胡适确立了现代作家研究的批评方向.研究方法上则西学盛行,科学主义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18.
给出设计过程中判断和解决“挂起”现象的完整方法。对“挂起”现象的判断是在采取一种化简方案之后进行的,如果有“挂起”,则可直接分析状态转换特点,得出化简方案的改变方向,较快地解决“挂起”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介词for在译为汉语时常作为动词使作用,而许多学生则按英语思维习惯去翻译,结果错误百出。本文介绍一些常见的介词for在汉语译文中的动词性功能及不同含义。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出贴切的、合乎汉语思维习惯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中的重要概念“翻译目的”,通过具体实例证明,在“信”“达”的基础之上,把“翻译目的”作为辅助的翻译标准,将对文化因素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之争的解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