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活化强化锌渣氧粉铟浸出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锌渣氧粉在机械活化装置中与工业硫酸反应时搅拌速度、酸初始浓度、液固比、浸出时间等工艺条件和不同浸出工艺方法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机械活化方法浸铟时对浸出过程有较好的强化效果。综合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耗能特性,用搅拌磨活化浸出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活化反应时间150min,液固比8,酸初始浓度500g·L-1,搅拌速度575r·min-1。在此条件下,铟浸出率可由常规浸出时的68.0%提高到91.2%。  相似文献   

2.
3.
湿法炼锌浸出渣减量化浸出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常规湿法炼锌工艺锌浸渣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常压酸浸和加压酸浸条件下锌浸渣的酸性浸出减量化效果,以及渣中锌、铜和铟等有价金属的浸出率。结果表明,在常压酸浸条件下,渣量可减少65%以上,渣中锌含量可降至3%左右,锌、铜和铟的浸出率均在91%以上;在加压酸浸条件下,渣量可减少40%以上,渣中锌含量可将至2%以下,锌和铜的浸出率达到95%左右,但铟浸出率仅为70%左右,相对较低。常压酸浸过程锌浸渣中的铁绝大部分浸出,有利于铟的浸出;加压酸浸过程锌浸渣中的铁大量以铅铁矾的形式留在渣中,阻碍了铟的浸出。常压浸出液中铁含量较高,达到25 g/L以上;加压浸出液中铁含量较低,小于2 g/L,有利于后续浸出液中铜、铟的回收。常压浸出渣量少,有利于渣中铅、银的富集,可单独销售;加压浸出由于铁沉淀入渣,致使渣中铅、银富集比低,适合于铅锌联合企业返回铅熔炼炉。  相似文献   

4.
中浸渣的机械活化浸出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凡  马启坤  刘韬 《云南冶金》2002,31(4):33-37
硫化锌精矿焙烧矿的中性浸出渣常含有锗等有价元素,常规低酸高酸两段浸出流程锗的直收率低。试验探寻了机械活化浸出工高锗浸出率的可能性,表明在试验确定的机械活化浸出条件下,两段浸出过程锗和锌的浸出率可分别提高19.98%和32.765,机械活化浸出是一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工艺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从锌浸出渣中综合回收铟的生产实践。通过技术改进,有效地解决了铟浸出率低、有机相易乳化的问题,提高了铟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6.
从富铟渣提取金属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一种含铟渣进行了提取金属铟的条件和工艺研究,研究了酸度、液固比、时间等因素对铟浸出率的影响,不同酸度下铟及其他杂质的行为走向,置换剂的选择及置换的工艺条件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合适的工艺条件:中性浸出液固比6~8∶1,温度80℃,时间4~6h;酸性浸出液固比8∶1,温度80℃,浸出时间为8~10h;锌粉置换温度≥20℃,时间72h,pH1~1.5,锌粉粒度80~120目可以高效地提取渣中的铟。确定了从这种渣中提取金属铟的工艺流程,并将其用于了生产实践,铟的回收率大于85%,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某炼锌厂堆放的浸锌渣为对象,采用硫酸酸浸的方法,对影响Zn、Ge浸出的因素进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78.68%、氟化铵用量50mL(浓度5%)、硫酸用量120mL(浓度30%)、液固比4∶1、浸出温度85℃,浸出时间3h的条件下,可获得93%以上的Zn浸出率和90%以上的Ge浸出率。  相似文献   

8.
加压氧化-氰化浸出工艺从酸浸渣中提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光  于永江  李志勤 《黄金》2004,25(5):29-30
对加压氧化-氰化浸出工艺从酸浸渣中提金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效浸金设备进行氰化浸出4h,金的氰化浸出率可达97.85%;其与常规氰化法相比,浸出时间缩短了32h。浸出率提高了2.05%,NaCN用量减少了4kg/t。该工艺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金浸取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铜镉渣中回收锌、镉、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型试验和工业试验,研究了一段浸出法从铜镉渣中浸出锌、镉、铜。试验结果表明:浸出体系中添加强氧化剂B可明显提高氧化速率和锌、镉浸出率,只需一段浸出,锌、镉浸出率均大于91%,且浸出液中杂质含量低,不需进一步除杂;铜不被浸出而是以海绵铜形式留在渣中,渣中铜质量分数为43%~46%,此渣可返回铜渣除氯系统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0.
锌浸出渣挥发锌铅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转窑挥发法是处理锌浸出渣的成熟工艺,针对某湿法炼锌浸出渣开展还原挥发锌、铅、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锌浸渣中的物相主要为铁酸锌,在煤配比30%、挥发温度1 150 ℃、挥发1 h的条件下,锌、铅和铟的挥发率分别为99.92%、99.59和83.46%,窑渣含锌、铅和铟分别为0.025%、0.027%和0.013%。窑渣磁选回收铁,再浮选回收碳、铜和银,尾渣可以作为水泥和砖等建材原料。  相似文献   

11.
锌精矿中伴生铟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两段加压酸浸-萃取新工艺从含铟高铁闪锌矿回收伴生铟,结果表明,铟的浸出率、萃取率、反萃率和铟置换率分别达92.98%、96.58%、99.32%、99.5%;从原料含铟高铁闪锌精矿至海绵铟各工序处理后,经计算铟的直收率为88.74%。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伴生铟的回收率提高了约38.74个百分点,同时,锌浸出率大于99.25%,说明采用该新工艺能够很好地提取有价金属。  相似文献   

12.
锌加压浸出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ll.  MJ 许敏强 《株冶科技》1990,18(3):90-100
  相似文献   

13.
Cinkur浸出渣中含有12.43%Zn,15.51%Pb和6.279/6Fe。确定了浸出渣的组成后,分别进行酸浸和盐水浸出试验以回收锌和铅。回收锌的酸浸试验过程中控制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矿浆密度(固液质量比)。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锌精矿加压浸出过程氧气利用率低、闪锌矿溶解缓慢等问题,利用锌浸出渣中Fe3+的强氧化性以及Fe2+/Fe3+氧化还原离子对输氧效能,提高闪锌矿中S2-的高效氧化和O2利用率,实现锌精矿与锌浸出渣协同强化浸出。研究结果表明,Fe3+可以提高氧气溶解度,同时Fe2+/Fe3+的往返变价行为加速了浸出体系中闪锌矿(ZnS)的氧化溶解,锌的浸出速率和浸出率得到显著提升。以锌浸出渣形式向体系添加6.1 g/L Fe3+、在初始硫酸浓度95 g/L、氧分压0.8 MPa、反应温度160 ℃、反应时间120 min的优化条件下,锌浸出率可以达到98.60%,同时92.47%的铁沉淀入渣。锌精矿与锌浸出渣协同助浸受外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5.61 kJ/mol,协同浸出的动力学方程为:\"1-(1-α\" \")\" ^\"1/3\" \"=4.78×\" 〖\"10\" 〗^\"-3\" \"×{[exp(-15610/8.314T)]×c\" 〖\"(\" \"H\" _\"2\" 〖\"SO\" 〗_\"4\" \")\" 〗^\"1.21\" \"×\" 〖P(\"O\" _\"2\" )〗^\"0.33\" \"×c\" 〖\"(\" 〖\"Fe\" 〗^\"3+\" \")\" 〗^\"0.43\" \"×t}。\"  相似文献   

15.
锌浸出渣综合利用回收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硫酸高温浸取某浸出渣,使其中的铟转入浸取液,用P204直接从这种含铁9~19g/L、铟0.1~0.3g/L的浸取液中萃取铟,其关键是浸取液的精制。讨论了直接萃取流程的几个主要问题,并与锌粉置换流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从湿法炼锌工艺产出的钴镍渣中回收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法炼锌过程中产出的Co-Ni渣经浆化后,用硫酸浸出,锌浸出率>90%,锌浸出液可返回主流程;钴浸出率≤10%,绝大多数留在渣中,可单独提取。该工艺简单,锌、钴分离较好。  相似文献   

17.
锌高浸渣烟尘中铟浸出工艺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H_2SO_4、HCl-NaCl、NaOH三种浸取方法探讨提高锌高浸渣烟尘中铟浸出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硫酸浸取工艺中次生PbSO_4及PbO、SnO_2、SiO_2、MeS等难溶性物质包裹是引起铟浸出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对硫酸浸渣进行碱性处理并辅以球磨,能够有效打开包裹体,铟综合浸出率可以提高至97%以上,并给出了可行的原则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8.
从铟锗置换渣中提取锗的有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储萃取剂中P204与煤油的最佳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溶剂中P204与煤油的配比由以往的1:4改为1:9时,锗萃取率则由95^提高到98%以上,杂质铁萃取率由10%降至5%。该配比还降低了萃取溶剂的密度与粘度。从而提高了溶剂萃取的分相速度,且改善了有机相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氢氧化钠加入双氧水氧化浸出碲铸型渣,使碲铸型渣中的碲与铅、银等有价金属有效分离。试验研究了氢氧化钠起始浓度、双氧水用量、液固比、反应温度和浸出时间对碲浸出率的影响,得出碲铸型渣碱性氧化浸出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