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执行。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稀土工业出现资源开采回收率低,污染严重,稀土冶炼分离产能严重过剩,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发滞后,在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终端应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等问题,为了扭转和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准入条件》出台也是这一系列政策的延续。本文对《准入条件》进行了解读,并对其在行业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有色冶金节能》2013,29(3):52-55
1主要矿产品及冶炼分离企业根据稀土矿品种不同,我国稀土行业主要形成了三大聚集区:一是以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为原料的中重稀土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苏(无采选企业);二是以包头混合型稀土矿为原料的轻稀土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包头、甘肃(无采选企业);三是以氟碳铈矿为原料的轻稀土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凉山州和山东省微山县。  相似文献   

3.
<正>为科学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稀土资源,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定本准入条件。一、生产布局条件(一)稀土矿山开发、冶炼分离、金属冶炼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环保、节能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和行业规划要求,符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稀土行业发展规  相似文献   

4.
江西是我国离子型稀土的发祥地,具有40年的开采历史。稀土产业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稀土矿山、冶炼、加工和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产品检测、科研教育等部门构成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了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材料等品种较齐全的稀土产业链。江西省目前拥有稀土企业60家(不含在建企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景坤6月4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从战略高度思考稀土城建设,以利用当今稀土开发良机,深度研发稀土这一珍贵财富,提升其科研技术含量,实现稀土行业科学快速发展。他指出:地质资源很重要,中国恰有世界上最好的稀土资源。中国稀土行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状况,过去出口稀土是为了赚金,现在应该考虑建设稀土中心,借此加快推动稀土产业链拓深,深度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较高利润,这是中国稀土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需要。郭景坤认为,稀土业界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属通报》2012,(24):40-42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于2012年2月发布。  相似文献   

7.
行业迎来发展契机近年来,国家对稀土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强。2月1 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均会以此为纲,密集出台行业发展细则。这不仅有利于彻底改变过去无序竞争的格局,更有助于维持稀土价格在高位运行,使其真实价值得到必要修正。从会议内容来看,加快行业整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促使稀土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稀土企业有望实现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8月5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继续加大稀土违法勘查开采打击力度,严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重大违法勘查开采案件要挂牌督办,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责任。全面清理稀土探矿权采矿权,提高开采准入门槛,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暂停受理新立稀土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不得新增稀土矿业权;原则上禁止现有稀土开  相似文献   

9.
稀土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5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我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稀土大国。同时,与稀土产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是伴随着稀土工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稀土行业的管理体制在各历史发展时期也有所调整变化,在此作一简单的梳理和回顾。  相似文献   

10.
《有色冶金节能》2011,27(4):2-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对于保护环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有色冶金节能》2011,(2):60-60
在2月16日网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4项政策措施后,虽然4项政策措施中仅有1项涉及稀土应用技术领域,但未来5年内,仅科技部就要向稀土应用领域直接划拨总额共计3.5亿元的扶持资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稀土储量只占世界的1/3左右,在稀土资源的质量、品种和可利用性等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为中国稀土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保证,也为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更为新世纪、新材料、新技术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加快和优化稀土产业的发展,目前,冶金行业的几家大型国有企业都在摩拳擦掌,运筹帷幄,向稀土领域大举挺进,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五矿集团)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月8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了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专题会议。根据会议消息,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中铝公司等6家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发展格局,国家将重点支持这6家企业分别牵头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按照会议要求,中铝公司将立足广西、江苏和四  相似文献   

14.
宏观政策     
工信部发布《稀土行业准入条件》近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下简称《准入条件》),并予以公告。在生产规模方面,《准入条件》要求混合型稀土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20000吨/年(以氧化物计,下同);氟碳铈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5000吨/年;离子型稀土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500吨/年。禁止开采单一独居石矿。使用混合型稀土矿的独立冶炼分离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8000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稀土企业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这是行业发展中的一大缺憾。经过多年的前期筹备,被业界翘首以盼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终于诞生了,这是我国稀土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我国稀土行业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属通报》2012,(24):17-19
(国发[201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对于保护环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  相似文献   

17.
国发[201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对于保护环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稀土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  相似文献   

18.
稀土:引领全球新材料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稀土行业经历了从90年代初廉价出口稀土资源到逐步收紧的过程,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于2009年下半年触底回升,尤其是在四季度部分稀土价格涨势明显。我们预计2010年稀土行业的调控政策将密集出台,这将加快行业的整合及有序运行,有助于中国稀土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4月8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京成立。该协会为国家一级行业协会,拥有包括中铝、五矿、中国有色、中国钢研、有研总院、包钢集团、赣州稀土、广晟有色等13家发起单位在内的155家会员,覆盖我国稀土行业矿山、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工信部部长苗圩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为中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稀土的供应结构是中国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稀土储量,供应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稀土需求。当前我国在满足了全球需求的同时还存在过剩,加上私挖乱采的矿,过剩更为严重。国家在严厉打击稀土偷采盗采、非法冶炼和境外走私的不法行为的同时,也加大了稀土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以此提高行业集中度,保护稀土资源,把中国稀土工业核心将从资源领域转移到深加工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下游产品向高端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