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VF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剩余污泥的处理不仅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而且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有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将剩余污泥进行厌氧水解酸化产VFA,影响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产VFA的因素有pH值、温度、搅拌、SRT、污泥浓度、反应器结构、运行方式、预处理方式等,其中预处理是关键。不同预处理方式对VFA的产量和种类影响比较大,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2.
3.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中温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天津某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中温厌氧消化试验,研究了在不同HRT下的产气量、有机物去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剩余污泥经过中温消化,在HRT分别为30、20、10 d时,产气率分别为0.022、0.027、0.033 L/(g[VS].d);CODCr的去除率为18.8%~38.1%;由COD物料衡算得知,基质中40%的固态有机物被分解转化,COD甲烷转化率最高约为32.0%;对剩余污泥基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经计算推导出基质的模拟分子式为C9.87H16.72O33.81N。研究结果为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工艺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 SRT)分别为7、14、28 d时,采用微波-厌氧消化联合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的效果.试验同时设置进泥为不经微波处理的水解酸化残余污泥的对照组.结果表明,SRT为14d时微波组SCOD去除率可达最高值84.91%;微波组和对照组在SRT为7、14、28 d的条件下对SS的去除率差异不明显,SRT由28 d缩短至7d时SS去除率仅下降了3.95%; SRT为7、14、28d时,微波组的污泥产甲烷率比对照组的分别高出39.09%、27.48%和26.75%.说明采用该联合工艺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在SRT为14d时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微波处理可增加水解酸化污泥的产甲烷活性. 相似文献
5.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的释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多被视作废物而丢弃,从污水中转移到污泥中污染物氮磷没有及时分离回收,造成资源浪费。国内外针对污泥水解酸化阶段研究的报道多集中在污泥水解发酵产酸用于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补充碳源上。然而污泥水解发酵产酸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氮磷。为了回收利用污泥中的氮磷,基于污泥发酵产酸的理论提出了污泥水解酸化释出氮磷以回收资源这一污泥处理新思路,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控制对策,指出通过适当的环境调控,就可以使污泥中氮磷大量释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水解过程的作用,利用声能密度为0.96 kW/L的超声波对污泥进行破解,考察厌氧水解过程中蛋白质及多糖的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破解时间的延长,污泥中的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污泥经0.96 kW/L的超声波破解15 min后进行厌氧水解,溶解性蛋白质及多糖的质量浓度分别是未破解污泥的42.4倍及15.6倍,其水解饱和常数分别为834.28和151.40,同时,蛋白酶及α-葡萄糖苷酶活力是未破解污泥的2.04倍及1.68倍,说明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水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利用剩余污泥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碳源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华东和北方地区污水厂污泥的利用,而采用华南地区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产酸的研究较少,且对其开展实际现场产酸特性的研究更是少见报道。采用半连续式厌氧产酸反应器,对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系统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碱性条件下(pH 10.0)具有良好的水解产酸性能。VFAs对应的COD(VFAs-COD)占SCOD的比重较大,平均占比73.89%,高于现有同类研究结果2%~15%。同时仅伴随着少量的多糖和蛋白质积累(对应的COD占SCOD的比重为5%~15%)。乙酸为主要的VFAs组成成分,平均占比51.43%,系统优势菌几乎全部为产酸菌,包括Acetoanaerobium sp.、Clostridiales bacterium Z-810、Proteinivorax tanatarense strain Z-910、Tissierella sp.,其中Acetoanaerobium sp.、Clostridiales bacterium Z-810在同类研究中暂无报道。系统产酸过程中可实现33.5%的污泥减量率。 相似文献
8.
厌氧消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泥、有机废水、城市有机垃圾、养殖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由于其具有在实现有机废弃物处理的同时产生甲烷燃料,剩余物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的优点,全球各地已建立了许多大规模的厌氧消化工厂。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的重要因素,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是目前常采用的两种工艺,二者各有优劣,但是我国存在对高温厌氧消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温厌氧消化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及比较两种工艺的中英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重点从运行参数、有机物降解率、系统稳定性、产沼气性能、消化污泥特性(包括脱水性能、起泡潜力和病原菌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等运行性能、厌氧消化模型、经济效益和应用现状等方面对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对厌氧消化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超声和生物酶联用技术处理剩余污泥以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实现污泥资源化。首先,以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为处理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超声预处理过程中处理时间、超声频率、超声振幅对剩余污泥溶出SCOD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处理时间5 min、超声频率20 kHz、振幅80%,此条件下,污泥溶出SCOD为407.5 mg/L。之后向经超声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分别投加污泥质量5%的α-淀粉酶、纤维素酶、溶菌酶和复合酶进行厌氧发酵,以探究生物酶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35℃下,复合酶对于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效果最好,污泥溶出SCOD在第2天增加2 384.9mg/L,在第4天产酸量达到最大值1 465.8 mg/L,其中乙酸量为1 058.6 mg/L,丙酸量为136.0 mg/L。溶菌酶效果优于其他单酶,SCOD第2天增幅达1 840 mg/L,在第4天产酸量达1 240.4 mg/L,其中乙酸量为406.4 mg/L,丙酸量为524.3 mg/L。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为了提高污泥水解酸化产酸率,采用SBR工艺处理污水厂污泥,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时间隔排泥天数(决定生物固体停留时间)对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RT 6.6d和HRT 3d时,污泥产酸率随着排泥间隔天数的增加而增加。排泥间隔天数2d时达最大,分别为135.62mg/g、125.61mg/g;排泥间隔天数3d时,污泥产酸率稍有下降。HRT 4.4d,污泥产酸率随着排泥间隔天数的增加而增加。排泥间隔天数3d时,污泥产酸率达57.88mg/g。所以,最优工况为HRT6.6d、排泥间隔天数2d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剩余污泥(WAS)的厌氧降解转化,本文在50~110℃温度下,对WAS进行热水解,考察热水解污泥的厌氧产气效能。粒径、溶解性蛋白和多糖、磷酸盐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温热水解能有效破坏WAS的絮体结构,促进有机物释放。110℃处理2h后,WAS粒径从208.9μm降低至10.8μm,相应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浓度提高3.29倍。此外,生物气产量随热水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大累积生物气产量比对照组提高34.1%,且CH_4和H_2含量合计可达81.8%。 相似文献
17.
18.
外加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碳源时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脱氮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中部曝气和底部曝气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的生物脱氮性能。结果表明,碳源与污水投配的流量比以及是否回流对BAF生物脱氮效果影响明显,气水流量比和回流流量比对BAF生物脱氮效果有一定影响;进水NH4+-N、TN质量浓度和COD分别为43.11、45.07、29.2mg.L-1时,中部曝气BAF的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9.04%和78.32%,出水COD为32.4 mg.L-1;底部曝气BAF的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8.61%和68.99%,出水COD为28.4 mg.L-1。研究表明,BAF在2种运行方式下可获得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性能,且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