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村落建档保护的内生动力(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来源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气候迥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基于社会认同视野,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愈加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体现着传统村落居民的集体记忆、文化元素和行为模式,是村民情感的维系基础和村民集体内聚力的外在  相似文献   

2.
童明 《时代建筑》2012,(1):10-15
针对当前城市新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城市文化危机等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有关集体记忆与文化机制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文化与意识、经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建筑学在城市环境中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从建筑到城市这一重要的文化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誉瑾 《广州建筑》2011,39(4):7-1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的南方小镇,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北浯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由此引发对设计本质的理解,今天的建筑界,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意识到。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许多紧密的关系,这是新一代建筑师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李宏俭 《城乡建设》2013,(11):52-54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集体记忆的宝库,是城市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和记忆,并且传承自己城市的故事。一座名城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都是形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记忆,不仅对社会,对学术发展及文化传承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5年11月,在罗哲文先生的指引下,我们考察了在抗战时孕育中华学子、培育华夏学术的千年古镇——四川李庄.因为研究四川李庄的缘故,让我走近了中国营造学社;因为研究中国营造学社李庄建筑贡献史的需要,我又走进了已有70年历史的中国文物研究所.岁月如梭,令人感触良多,但我以为最不该忘却并传承的是建筑文化长河中的精神血脉,因为只有这些才能不断地为今日城市及其建筑注入无比丰富而细腻的文化内涵.那么,什么是2006年最重要的中国建筑记忆呢?我以为至少有两件,但核心应围绕"中国营造学社"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篆刻     
谭德祥  王容 《建筑安全》2012,(9):I0001-I0001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这是今年全国人民的大事要事。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为党的会议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头等大事。山东省聊城东昌府区多举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以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遗产概念的历史过程回顾及其本体价值的分析,论证了遗产的本体价值在于集体记忆的传承和文化认同的构建,并以以色列的马萨达要塞为例说明这一观点,从而得出国家遗产地所内涵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不应该随着世界遗产的申报而被抹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中国国家遗产所面临的2个重要问题:一是国家遗产申报世界遗产所引起的本体价值割裂;二是过度旅游开发所引起的国家遗产本体价值缺失.  相似文献   

8.
关于老成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或是轻盈精巧的民居建筑,或是闲适自得的市井生活,或是精致可口的美食美味.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鳞次栉比的高楼出现的同时是许多传统街巷空间和生活文化方式的消失.成都铁像水街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兼容并蓄,成功的打造出开放、多元、动感的高情感生活磁力场,在满足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城市记忆的复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更新改造中对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的延续留存.文章以江苏兴化金东门老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理论探索老街更新策略,首先,介绍空间集体记忆理论以及可应用于老街的运行机制和步骤方法;其次,运用理性与感性方式获取并归纳金东门老街的空间集体记忆要素;最后,将其提取并转化为街巷空间、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建设,使得乡村的文化以及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甚至有时是一种破坏,使得集体的记忆被损坏,乡愁无处寻。文章从留住乡愁出发,提倡保护乡愁,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据,以黄山市休宁县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五城村为例,从空间场所的特征和人际交往以及文化习俗几方面探讨了对集体记忆构建的影响,继而延伸到保护乡愁的措施。研究认为,构建"集体记忆",得从保护物质空间以及活动着手,恢复完善原有的记忆空间,控制延续乡村的风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及产业。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4):97-103
上堡侗寨熟人社会中"礼"的馈赠体系、唇齿相依的生态格局与情感依恋产生共命运的社会心态,这与村落共同体的结构与功能共同构成寨民集体记忆之前提条件。英雄传说、历史遗迹、节日庆典与身体实践等延续和再造着集体记忆、族群身份与共同体的团结。集体记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符号和实践系统的各种表征之中,是确保集体身份和社会秩序连续性的重要条件。反记忆则代表着被边缘化个人和群体的抗争性叙述。集体记忆充塞着神圣仪式之外的世俗时间,起着类似于世俗道德的规范性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被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本文以“晨光1865·养虎巷段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依托,从全局规划设计开始。到单体建筑设计,尝试通过建筑的样式、材质、符号等方面来体现历史的、传统的精神,进而浅谈下在南京这样一个历史城市的特殊历史地区,建筑设计如何能传承文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祠堂是中国农耕社会宗族制度的产物,其极具特色的空间形制是村落文化的物质化体现。以汝城金山村祠堂群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了祠堂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并借助家屋社会理论对祠堂进行了“物质形态—个体—社会”的能动性解读。研究表明,作为村落核心的祠堂,其物质空间形态与村落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动关联,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核也是组织构建传统村落社会关系的内因,对祠堂的内外能动性解读和认知,有助于发掘祠堂的文化内涵及传播途径,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劲 《中外建筑》2009,(5):44-55
文章通过对建筑历史与场所感的分析,阐述一个从记忆开始的建筑的创作过程,证实我们常说的设计也许不是—种单纯的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优化中,由于部分政策制定者缺乏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关注与思考,导致了城市发展的单一,从而使其丧失了原有的味道。从此问题出发,通过阐述建筑文脉的价值,了解建筑更新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以深圳城中村文化为例,结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新理性主义来阐述城中村文化传承的意义。最后结合两个实地案例讨论城中村建筑改造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中森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华东地区分公司,在传承总院文化同时,更具创新能力和市场服务意识,文章从服务策略、设计理念、技术研发等方面对上海中森品牌进行定义,结合其住宅设计核心优势项目中创作心得,全面展现其成立5年来的积累和收获。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城市更新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城市更新需要更综合的视角的行动。文章分析了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阐述了城市更新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6):88-91
从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来看,谭恩美的中国书写应当是对华裔集体记忆的唤醒与重构。在此基础上,作家试图弥合族群历史与文化上出现的断裂,赋予土生华裔以族群归属感及认同感,继而重新解读华裔的社会定位。其中,小说里中国形象的流变即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历史城区逐渐出现了记忆传承的危机。为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寻求其解决方法,文章聚焦于历史城区的集体记忆研究,融合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重新对历史城区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集体记忆元素进行识别并且系统分类,进而以廉州古城为例对每一种记忆要素进行深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集体记忆概念为理论框架,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并以白裤瑶族为例,将瑶山古寨景观记忆归纳为生产生活型、观赏娱乐型、文化习俗型和宗教祭祀型,进而提取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保护和延续民族村落景观记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