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了AAS、IRRS、XPS、EPM、SEM和EPMA研究了影响两种钠钙铝镁玻璃(浮法和压延玻璃)及两种铅玻璃(高铅光学和中铅器皿玻璃)风化的因素(温度、湿度、时间)。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含碱量较高的中铅器皿玻璃最易风化。求出四种玻璃风化析碱量与温度和时间的经验式,并得出高铅玻璃风化前后表面桥氧、非桥氧和自由氧的比例。对钠钙玻璃和铅玻璃的风化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处理液浸渍钠钙硅系统玻璃对其表面进行改性,采用ESCA研究了钠钙硅系统玻璃在表面改性前后其表面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钠钙硅系统玻璃在表面改性后其表面形成了一层有机物多分子层,由此探讨了钠钙硅系统玻璃表面改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高温熔化工艺制备了Ce、Sm、Eu、Tb、Dy 5种稀土离子不同浓度掺杂的钠钙硅玻璃,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玻璃的发射光谱,并分析研究了这5种稀土离子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光谱特性以及浓度淬灭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分别测试了几种稀土离子在钠钙硅玻璃中的光学性能和光谱特性,总结了不同稀土离子的吸收峰、发射峰及对应的能级跃迁。结果表明:Ce、Sm、Eu、Tb和Dy 5种稀土离子吸收紫外光并发射可见荧光;Sm、Dy和Yb 3种稀土离子吸收近红外光。 相似文献
7.
钠钙玻璃输液药瓶是与人的生命攸关的包装产品,内表面耐水性符合HC2级,玻璃颗粒耐水性标志HGB值控制在限定值之内,在存储运输装卸过程中要避免发生碰撞。它是输液行业中盛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药液最安全的包装品。 相似文献
8.
银纳米颗粒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g K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显示,包裹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银纳米颗粒的Ag-Ag原子间最近邻距离大于体材料中Ag的间距,说明此时Ag晶格膨胀.晶格膨胀程度依赖于Ag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制备条件.晶格膨胀表明:包裹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银纳米颗粒处于张应力状态,这主要是由于Ag纳米颗粒与钠钙硅酸盐玻璃基质热失配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在连接器产品设计中,需要对形状复杂的不锈钢玻璃封接组件进行表面处理,使零件表面达到镜面光亮效果,才能在后续电镀过程中更好地保证产品的性能。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研究了不锈钢玻璃封接组件电镀前表面处理达到镜面光亮效果的工艺过程,探索出一种新型环保不锈钢化学处理液,讨论了溶液各组分和温度、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生产验证,该不锈钢玻璃封接组件镜面化学处理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0 m L/L硫酸,80 g/L添加剂XSY,θ为80℃,t为30~50 s,其表面可达到镜面般光亮,且封接玻璃表面无裂纹,保障其表面在电镀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镀层结合力和表面质量,满足了设计对产品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提高电炉熔炼铅晶质玻璃的质量王永舸(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066013)ImprovementofQualityofElectromeltedLeadCryslalGlass¥WangYongge(ChinaYaohuaGlassGroupCorp.)... 相似文献
15.
离子注入是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和制备新材料(如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注入离子的能量和剂量,可以独立地实现本体和表面的分别优化。对氧化物玻璃作离子注入,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重金属氟化物玻璃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近年来深受重视,但其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ZrF_4-BaF_2-LaF_3-AlF_3-NaF(ZBLAN)系统是 相似文献
16.
热处理对离子交换法制备光致变色玻璃光色性能的影响王民权,陈庆云,樊先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310027)EffectofHeatTreatmentonthePhotochromicPropertiesofPhotochromicGlassby...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制备了螺旋吡喃类有机光致变色粉,并用该变色粉合成了PVB光致变色胶片和有机光致变色夹胶玻璃样品。测量了该有机光致变色夹胶玻璃样品在光照3min前后的可见光透光率变化情况,并推算其遮阳系数及隔热效果等。 相似文献
19.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 Dynamic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Soda-Lime Glass Pla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the dynamic intern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soda-lime glass plates using thermocouples fused in the glass has been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temperatures are compared to predi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solution of the transient energy equation where the internal radiative transfer has been accounted for using rigorous radiative transfer theory. A discussion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rocess used to fuse the thermocouples in the test plates and the rigorous formulation of the energy equation, for semitransparent materials is given. Predicted and measured instantaneous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compared and very good agreement is obtained.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empriical equation for the phonon conductivity used in the analysis underpredicts the conductivity. A 20% increase in phonon conductivity i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greement between measured and predicted centerline to surfa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