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处理工艺对Ti55531钛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扩大Ti5551钛合金的应用与研究范围,采用β退火和固溶强化两种典型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力学性能检测、显微组织分析和断口扫描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Ti5551钛合金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β退火态的组织满足强度和塑性匹配,断裂韧性KE值可达97.6MPa·m^-1/2,冲击AK值可以达到35J;固溶强化热处理后,强度达到1360MPa,塑性和断裂韧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35NCD16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实验、硬度实验等设备及实验方法对875℃淬火,550℃、560℃、570℃和580℃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和性能测试,分析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875℃淬火+高温回火能有效改善35NCD16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在实验温度范围内,35NCD16钢于550℃、560℃发生二次硬化现象,尤以550℃更为显著,此时硬度、抗拉强度、延伸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07 HRC、1 309 MPa和15.42%,断口呈微孔聚集型特征,大韧窝中分布着小韧窝;温度超过560℃,则出现过时效现象,580℃时硬度降至35.13 HRC,抗拉强度降至1 048 MPa,延伸率降至12.83%.因此,35NCD16合金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75℃淬火+550℃回火.  相似文献   

3.
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钢种,盐浴退火方法来模拟连续退火试验,对不同退火时间(10 ~ 70 min)试样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来测试试样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高强度IF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呈现下降并逐渐趋缓,塑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退火时间为50 min时,材料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对试验钢进行组织观察发现不同退火时间下得到的组织均为为细小的铁素体,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晶粒大小变化不大,但退火时间为50 min的试样组织更为均匀.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观察试样钢中夹杂物主要为氧化铝和稀土的氧硫复杂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锻造对AlFeV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FeVSi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作者研究了该合金的锻造工艺,旨在为将来生产大件做基础性准备工作。采用喷射沉积-包套锻造工艺制备样品,通过金相,力学性能,SEM,TEM等实验,对锻前,锻后的合金组织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铅黄铜HPb63-3平衡和非平衡包晶反应过程的组织与热加工性能的关系,并提出提高HPb63-3热加工性能的又一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子探针、磨损试验机等试验手段,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特殊黄铜的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α相的数量,促使耐磨质点Mn3Si3的形成,调整α相及Mn5Si3质点的形态、分布、大小,在摩擦磨损过程中这些变化有利于阻止裂纹形核和扩展,同时微量元素的加入可以在磨损区的表层形成致密的氧化物或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减轻粘着磨损,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热处理工艺对特殊黄铜微观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试验证实:加Ce处理的特殊黄铜,800℃淬火250℃以上温度回火,将会有a相的出现,由于a相在磨损过程中能够松弛应力,减轻应力集中,使磨损颗粒不易形成,从而导致材料的耐磨性也有差异,随着温度的不同,将会有不同形态的网状相析出,350℃时得到的网状a相结构分支形态最复杂,对材料的耐磨性最有利,剥层理论可以给这种现象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对轧制态65Mn锯片用钢在740℃球化退火保温120 min后,分别在800~880℃范围内进行油淬并在370~450℃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万能力学性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及洛氏硬度计分别分析其金相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淬火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马氏体组织不断长大;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由800℃的58 HRC逐渐提高到880℃的66 HRC.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的组织由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化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组织,强度、硬度逐步降低,而塑性、韧性相应提高;在410℃附近出现了回火脆性.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40℃(保温20 min)淬火+430℃(保温120 min)回火.  相似文献   

9.
无铅HSi76—3.2硅黄铜组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黄铜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蚀性能、导电导热性能及加工性能,从而得到广泛应用.普通黄铜是合铅的铜锌合金,由于铅可损害人体骨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研究无铅的环保型黄铜成为现时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了无铅黄铜H5i76—3.2的组织和性能,对H5i76—3.2硅黄铜进行了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处理,测试了不同状态HSi76—3.2硅黄铜的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对其进行了光学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能谱等分析.结果表明,HSi76—3.2硅黄铜显微组织由深色相Cu5Si+Cu7Zn3(a)和浅色相Cu5Si+Cu5Zn4(β)及第三相7相或Mg、Si、Ca、K、Al的氧化物等组成,再结晶退火后深色相Cu。Si+Cu,Zn。(a)中出现大量的孪晶组织.显微组织中深黑色第三相具有高硬度相,是保证HSi76—3.2材料有良好切削性能的主要因素.HSi76—3.2经不同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变化,其断裂形式均为韧性断裂.HSi76—3.2是一种良好的普通黄铜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锻造处理对CuC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锻造处理对CuCr1.40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造处理后合金中出现的带状纤维组织可以有效地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同时还使合金保持很好的塑韧性;锻造处理对合金硬度和导电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显微组织对核燃料包壳管Zr-4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对Zr-4合金进行了再结晶退火,960℃、4min淬火,960℃、4min淬火+400℃、18h回火的工艺处理,并分析了Zr-4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再结晶退火态的Zr-4合金组织为等轴α晶;拉伸断裂形式呈韧性断裂,断口以韧窝为主,韧窝底部不存在第二相粒子;经960℃、4min淬火后,显微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抗拉强度达到635MPa,断口形式属于脆性断裂;回火后显微组织与淬火后相同.  相似文献   

12.
稀土钇对AlZnMgCu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金相显微镜、图象分析仪、SEM、X射线衍射仪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单一稀土钇(Y)对航空用铝合金AlZnMgCu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少量稀土钇能细化合金的二次枝晶组织,减小共晶化合物尺寸.钇的加入主要和铜(Cu)、硅(Si)等元素结合生成相应的稀土化合物相.研究发现,合金中加入少量钇稀土能有效改善合金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电机普遍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进行导磁导电材料的研究,采用感应加热炉熔炼炉制备Fe-Cu合金,对合金进行正火、淬火+回火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其微观组织观察研究,并测试其硬度、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和电磁性能.结果表明,Fe-Cu合金的基体为铁素体,Cu主要分布在奥氏体晶界处.热处理后合金的硬度和冲击韧性发生了变化,随着Cu质量分数的增加,磁导率和电阻率降低,Fe-20%Cu合金的组织均匀,电阻率、起动转矩比常用电机材料铸铝大,满足电机对导磁导电材料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了GH3536镍基高温合金,并在900 ℃不同保温时间下(0.5,1.0,1.5,2.0,2.5 h)进行热处理。利用光镜、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纳米压痕和维氏硬度分析了沉积态和不同热处理态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发现,沉积态组织内部存在细小枝晶,经热处理后部分消失,部分转变为再结晶晶粒。沉积态横截面(Z面)晶粒主要沿着(111)面和(001)面生长,热处理后的晶粒主要沿着(101)面生长。沉积态硬度为303 HV0.5,杨氏模量为218 GPa,经热处理后杨氏模量基本不变,但硬度显著降低,为273 HV0.5左右。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制度对微晶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DTA-TG、XRD、SEM等测试方法和微晶玻璃性能测试相结合,研究晶化温度的改变对MgO-AlO2-SiO2系微晶玻璃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热处理制度,制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16.
Al-Cu合金是工业上应用广泛的合金.为了提高Al-10%Cu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了熔体过热处理和高低温熔体混合处理对Al-10%Cu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过热处理和高低温熔体混合处理能细化Al-10%Cu合金的凝固组织、提高其力学性能.熔体在900℃下过热处理后,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最大,分别为171.9MPa和2.87%.高低温熔体混合处理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明显强于熔体过热处理.高低温熔体混合处理后,Al-10%Cu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被提高到231.9MPa和3.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