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旭辉近零能耗示范项目为例,尝试从建筑与可持续策略的整合设计、适度定制的预制装配体系以及实验平台的流程机制与原型研究等方面,对整体思维下的可持续建筑实践与思考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以岳阳县三中风雨操场和北京旭辉零碳空间示范项目为例,尝试从建筑与场地的可持续整合设计出发进行探讨,在应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建筑功能、技术整合需求、可持续示范研究的流程机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质疑当下对孤立建筑物的偏好:这些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割裂,显得十分突兀;提出嵌入式建筑的解决途经,其旨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整合,减少城市化与项目施工带来的快速积聚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甄选建筑案例的讨论,探讨嵌入式建筑的潜在特征和表现,以推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双碳”的社会热度,可持续建筑被推到舆论的前沿。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持续调控手段。中、新两国在推广实施可持续建筑的政策调控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政府较为依赖相关的绿色认证评级来推广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被片面地解读成了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实现的绿色认证建筑,它的整合设计价值被忽视了。新加坡政府更为积极主动,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整合设计调控政策,引导可持续建筑跳出建筑本身,并使其承担了与土地、水体、能源、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绿化等相互整合协同的更宏观的角色。文章站在可持续建筑的整合设计视角,归纳并介绍了新加坡较为普及的控制举措,列举了应对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创新设计案例,希望对今后国内的政策制定部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2009,(9):92-97
这座36层的开发项目对热带高层居住环境的解决方式进行了研究。设计将一些可持续的策略整合在当代建筑布局之中,为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当代可持续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2012,(6):11-11
拜耳在中国兴建的首座"生态商务建筑计划"示范项目近日在青岛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建筑的落成是中国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创新性高效整合解决方案拜耳"生态商务建筑计划"旨在为建筑设计师、项目工程师、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办公楼、工业建筑、超市和大卖场的广大业主提供更经济环保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拜耳"生态商务建筑计划"的一站式服务,融高科技材料和建筑规划为一体,妥善解决了他们长期面临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弘  李珺杰  董磊 《世界建筑》2014,(1):114-117
针对建筑、技术和工程的整合设计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议题。城市住宅面临人口密度高、建造方法传统、建筑物理性能缺陷、系统设备老化和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在中国大中城市尤为显著,因此,整合可持续策略与住宅建筑设计成为一项挑战。本文意在建立一个基于中国住宅市场情况、在零能耗住宅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整合可持续策略的技术框架。O-House是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之一,是一个面向中国住宅市场的零能耗建筑。该实例证明了建筑的组成发展模式、建筑设计和材料、建筑与可再生资源策略利用的一体化、建筑与系统设备一体化、建筑与室内家具一体化等整合设计的策略和流程。文末列举了可持续住宅设计的利用范围领域,同时指出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建筑》2015,(22)
<正>WAN(世界建筑设计新闻网)奖久负盛名,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奖项之一。2015年WAN可持续住宅建筑奖项(The WAN Sustainable Buildings 2015)强调全面凸现可持续发展项目,而不是考虑优秀设计工程面面俱到的一般性能。零碳屋和零能耗建筑的数量每年都在逐渐增多,今年入围可持续发展奖的项目完全达到了这个奖项的标准。WAN评奖委员会最近主持的评审会对37个初选项目进行了认真审议和评判,最后选出了6个可持续发展奖入围项目。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些项目工程质量一流,对每个阶段的可持续设计进行科学整合,与此同时保持了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金大厦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融入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充分采用了被动式生态设计策略,关注并提升建筑的环境性能及空间品质。在机电系统方面则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进行了合理配置,实现了高品质、人性化的可持续建筑整合设计。着重从生态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策略2个方面,对项目的绿色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资深的绿色建筑咨询与认证顾问,张信何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着这个市场。他基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节能、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理念植入了国内上百个既有项目的改造升级和新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他以国际化视野、精准定位和量身定制的指导策略,为这些地标性建筑提供系统化、专业化且整合度高、可行性强的绿色、节能及低碳解决方案,帮助其在完成相应第三方绿色标准认证的同时,提供宜居的(营造绿色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有价值的(降低运营成本、驱动可持续收益)、可靠的(提升品牌价值)实施策略。2019年,张信何负责的项目被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绿色建筑贡献奖”。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因素、文化与经济价值、材料与构造工艺,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并对江西关西客家民居改造项目产生设计作用。基于改造项目的项目概括与现状分析,研究得出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地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建造材料与构造的细节设计。最终,完善传统建筑,从环境、文化、经济、细节上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2.
黄靖  徐燊  刘晖 《新建筑》2014,(1):144-147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的发展趋向之一,选取“可持续建筑”和“数字化建筑”两类代表课程,分别从建筑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三个层次,剖析了英美建筑教育中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归纳出“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实践”的思路与方法,从“它山之石”的视角对我国建筑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姚方伟 《建筑》2021,(7):29-31
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协同管理体系创新,需要通过战略前瞻、市场、业务和财务管理线的协同以及质量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市场前端与业务终端整合、项目施工和材料供应整合、质量安全环保与国家地方标准整合、业财一体化、信息化建设等各板块的融合,利用顶层技术创新优势、BIM 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一线底层全流程资源的数据采集,打通从计划层、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南方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研究展示中心提出了生态性、舒适性、健康性、低运行能耗和零运行排放等五大可持续性目标,并从环境生态化补偿、结构体系优化、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平衡、水资源循环利用及智能化监控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可持续设计策略和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以德国北部地区能源学校项目为例,依托Grasshopper+Python编程与数据可视化平台,探究适用于国内现状的参数化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从策略制定、方案寻优、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依据建筑方案阶段设计流程,遵循德国可持续建筑设计标准,将建筑的主动式与被动式节能设计语言进行参数转化与整合,编辑应用于各环节的设计算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透过孔斯蒂图西翁灾后可持续重建项目(Constitución Sustainable Post-Tsunami Reconstruction plan,简称PRES),从社会力量的整合、城市资源的整合以及环境资源的整合三个方面解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以下简称阿拉维纳)如何利用建筑设计的整合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生命的力量注入建筑的灵魂之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迅速增长,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耗者之一.建筑的可持续设计以被动策略优先,通过被动设计降低建筑的能量需求,同时BIM技术作为一个整合的协同信息数据库技术,在建筑不同设计阶段与可持续设计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设计模式.以天津解放南路文体中心为研究案例,系统地阐述了BIM技术为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提供数据模型,可持续分析结果指导建筑模型的优化,构成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加州科学院     
可持续设计新设计的目标——“探索、解释、保护自然世界”使加州科学院成为可持续设计策略应用的理想工程.除了高效的取暖与空调系统,建筑材料的选择、旧有材料的重新利用与组合方式等组成了整体可持续解决方案.建筑选址与日照和通风有关,屋顶回收雨水以及建筑能耗自供给等均被整合到建筑设计之中.可持续也是展览设计、展览理念以及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基于对功能的阐释,公众将看到并分享到许多可持续设计的原理.  相似文献   

19.
项目地点: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工日期:2005年6月项目简述:该项目对蒙特利尔市四个相连住区的187栋住宅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诸方面的绿色可持续建设和改造。该项目获2006年豪瑞可持续建筑全球大奖赛铜奖。  相似文献   

20.
行业动态     
《建筑》2010,(8):78-79
<正>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在沪召开3月23日至25日,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围绕"低碳设计、绿色建材、节能技术"三大主题展开研讨,从建材和建筑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